知乎日报:为什么一些书会成为绝版书?
为什么有的书要绝版?
这是在编读库的时候,一些同学发现自己想买的书搜寻不到踪影之后,向我提出的责问。
确实,读库十年,一些宝贝逐渐绝迹江湖,像 2006 年的《读库》,已经有两期断货。有些想凑整套的同学,不得不去买高价二手书。接下来 2007 年、2008 年等早期《读库》,也会逐渐凑不齐。再比如我们的笔记本系列中,程十发先生的《娟秀集》、沈尧伊老师的《写生》、高云老师的《高云古意》都陆续绝版,尽管这也是我自己很喜欢的宝贝。最近,《张光宇》、《带阁楼的房子》也已经悄然隐退。
我来向大家解释一下这个问题,也借以安慰下自己内心的遗憾。
首先,我并不喜欢“限量版”的把戏,读库出品种种,也基本没有使用过这种噱头。我们的宝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敞开足量供应的。我们做的就是大众出版的活计,不会用“低调的奢华”来限制数量,作为营销手段。
其次,我们也得意于自己编辑出版的东西,可以销售很长时间。做一本可以卖几年、几十年的书,即使自己退休后,它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养老金,恐怕这是每一个出版人的夙愿。
那么,为什么还要让一些书绝版呢?
这就归结到成本问题。一本书的物理成本和内容成本,比如稿费版税、印工耗材,都是明白可见的,读者买一本书,盘算的也是这些一目了然的因素。事实上一本书最大的成本是什么呢?
是保持“可供”状态所需的成本。
也就是说,让一本书处于“读者可以随时买得到”的状态,是需要成本的。
像《读库》2006 年诸期,一直频频加印,有货可供的时间长达九年,到去年,终于不能再加印了。再比如我们的笔记本,目前已经出了五十种,如果每种都保持现货供应,再大的库房也不够用的,只好让一些宝贝暂缓再版。十年间,我们的库房从几十平米扩展到几千平米,物流人员增加到十几人,依然不能满足所有图书都有现货。当仓储空间捉襟见肘时,一些宝贝就不得不挥手告别了。
“我们把书做好,等待您来发现”,这是我们的出版理念。任何一本书,都有喜欢它的读者,也总能等到喜欢它的读者。问题只在于,你的经营状况是否良好,是否有足够的生命力,可以等到读者来发现,而不至于在等待的过程中你撑不下去,断了气。假如一种书印了五千册,这五千册是一个月时间就卖完,还是用十年时间才卖完,所谓“动销率”的高低,成效也大相径庭。
这便是一些小众图书难以面世的缘故,也是一些销售比较缓慢、周转时间较长的图书很难加印的缘故。
出版相当于某种意义上的众筹。一本书,需要它的人多了,支持它的人多了,多到可以摊低成本、加快周转,就有了出版的可能。读库书单中那些已经绝版的宝贝,有的可以用数码印刷、单本订制的方式来满足一些同学的要求,我们正在尝试用这种技术解决单期《读库》的再版问题;那些不能用数码印刷来解决的精装图书,比如笔记本、宣纸版等等,就等我们再积蓄一段时间的读者数量和周转空间,然后予以再版。
希望这个回答可以让一些同学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