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7日,对于诞生15年的社交媒体公司“脸书(Facebook)”来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剑桥分析公司‘窃取’5000万脸书用户信息”的事件被曝光,也即时下热议不绝的脸书“数据门”事件。对于脸书公司来说,该事件带来的不仅仅是几百亿美元资金瞬间蒸发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公司管理不善的问题,而是一种严肃的“信仰”丧失问题。事后,无论脸书CEO扎克伯格在公开场合多么义正辞严地道歉和多么掷地有声地保证,他都难以获得公众的“由衷”信任,因为他和他的脸书公司让曾经对其无比信任的公众“失望”至极。对于曾经制造無数“意外”的扎克伯格来说,或许这只是又一个“波澜不惊”的意外而已。“意外”的表征可能是荒诞的,而表征背后人性的褪变则是真实的,这正是更值得我们深思和恐惧的。脸书“数据门”事件的爆发,似乎以戏谑形式再现了本·莫兹里奇(Ben Mezrich)畅销小说《意外的亿万富翁:Facebook的创立,一个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的故事》(The Accidental Billionaires: The Founding of Facebook, A Tale of Sex, Money, Genius, and Betrayal,2009)(以下统一简称《意外的亿万富翁》)的剧情。作为具有深刻预言性质的寓言体传记小说,《意外的亿万富翁》之所以能够畅销不衰,是因为它真正道出了当下纷繁网络世界中人们的普遍化社会情绪,而这种社会情绪的最主要落脚点是对人性道德沦落的隐忧。
··Ⅰ··
本·莫兹里奇1969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是美国当代著名畅销书作家,也是 《素材》(Stuff)杂志和《波士顿消费》(Boston Common)杂志的专栏作家。从1996年发表《开端》(Threshold)以来,本·莫兹里奇又相继创作了包括《石油交易战》(Rigged: The True Story of a Wall Street Novice who Changed the World of Oil Forever,2007)、《攻陷拉斯维加斯》(Bringing Down the House: The Inside Story of Six MIT Students Who Took Vegas for Millions,2002)等在内的17部作品。他的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搬上荧幕,比如《皮肤》(Skin,2000)被改编为《X档案》(The X-Files,2002)、《攻陷拉斯维加斯》被改编为《决胜21点》(21,2008),而《意外的亿万富翁》则被改编为电影《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2010),并获得了当年的第68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等四项大奖。单就图书来说,《意外的亿万富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在中国被译为《Facebook: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2010年由中信出版社发行。由于该书的出版发行并未得到扎克伯格的授权,《意外的亿万富翁》并没有完全依照扎克伯格和脸书公司的原型进行创作,只是通过艺术想象再现了一个商界“传奇”,因而是一部充满虚构性的人物传记小说。当然,本·莫兹里奇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并不是为了与现实生活进行“一一对应”的人物指涉,而只是把其作为他关注网络社会背景下人性褪变的一个依托而已。从故事内容看,小说讲述了马克·扎克伯格创建脸书的戏剧性过程以及创立后与朋友发生的诸多诉讼纠纷。脸书风靡之后,虽然可以说人类全方位进入了光怪陆离的网络社会,也在很大程度上获取了巨额财富,但在包罗万象的网络社会背后,人类却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其中人性褪变引发的精神异化就是最大的危机。
··Ⅱ··
包括亲情、友情等在内的情感是维系人类和谐生存的基础,这是几千年来未曾改变的社会伦理,但是进入网络时代以来这些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似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临着土崩瓦解的窘境。《意外的亿万富翁》中马克和女朋友艾瑞卡在校园充满个性张力的一段对话就是诠释。从这段另类的对话可以看出两人明显不是一个类别的人,他们的对话完全是在两个轨道上运行。马克是一个代表着网络时代的新新人类,他不仅思维跳跃性超强、语速超快,而且傲慢自负、目空一切;而艾瑞卡则是一个传统社会的普通人代表,她说话语速适中,而且几乎没有“话中话”,她只是在尽力跟着马克的节奏走。在约会谈话过程中,他们不知道更换了多少个话题,而艾瑞卡面对黑客男友马克的“语无伦次”,多次陷入“崩溃”,并在不欢而散中宣布二人恋情结束。马克认为艾瑞卡与其分手的原因是她与门卫有性关系,而这样一个无从谈起的话题,却被马克拿起与女朋友当面争论。马克与艾瑞卡约会了多少次以及他们的情感基础有多深厚我们无从知道,但他们情感的破裂似乎是必然的,因为其情感就像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一样,不可能找到交集。如果不是最后二人说明他们在约会和分手的话,读者很难想象他们是在约会。被甩之后,内心压抑愤怒的马克急匆匆回到哈佛大学宿舍,开始了一个疯狂的报复行动。他利用娴熟高超的网络技术侵入学校数据库,调出包括前任女朋友艾瑞卡在内所有女生的照片资料,并把照片上传到自己设计的社交网站上,让网友点击比较“谁更火辣”。马克的举动不仅直接引发了哈佛大学数据库的瘫痪,而且通过博客等网络手段对艾瑞卡的胸围等隐私信息进行暴露和恶评,引发网友对艾瑞卡狂潮般的人身攻击,而马克则乐在其中。就在几个小时之前还以男女朋友相称的两人居然走到如此地步,我们不由感叹人类之间情感的脆弱。如果说当时只是马克一时愤怒或酒醉后的冲动而已,那么在听证会上马克对艾瑞卡毫不相让的恶语相加则又一次真实证明了他们之间情感基础的无比薄弱,抑或毫无基础可言。
网络原本是为了加强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不承想进入网络世界后,人们之间的情感却变得如此不经考验。马克的确是一个无可挑剔的电脑天才,但他同时又绝对是一个现实社会交际圈的失败者,甚至是一个“混账”。他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把整个哈佛大学乃至全美的大学生集中在一个彼此交互顺畅的“朋友圈”,但是却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拥有知心朋友。在马克的交际圈内,他似乎只有一个可以称之为“朋友”的朋友——爱德华多·萨维林。马克和爱德华多不仅是天天见面的室友,而且是创建脸书的合伙人,因此可以说二人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友情基础,但最终的结局是,二人在听证会上分别请了律师进行“对簿公堂”。导致如此结局难道真的是因为马克不善交际或者缺乏交际能力吗?显然不是。从创建脸书的前期筹备过程来看,马克还是具有相当沟通能力的,与爱德华多的合作可谓流畅自然。不是能力的问题,那就是更为严重的主观态度问题了。随着事业越做越大,二人的矛盾分歧渐趋明显:作为网络潮人的马克坚决不主张投放广告,继续把网站做得“更酷更炫”,而作为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渡人,爱德华多还是积极主张争取大量的广告赞助,换取可观的投资回报。这样一来,马克和爱德华多的个人情谊纠纷就上升为两种截然不同理念的矛盾,而这两种理念的矛盾正是传统社会与网络社会碰撞摩擦的具体表现。
同为网络时代新新人类的代表,肖恩·帕克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马克与爱德华多原本还算“稳固”的友情。初次见面,帕克对网络社会和风险投资“天花乱坠”的“个人演讲”彻底征服了马克,也坚定了马克之前做大脸书的信念,但这却激起了爱德华多的强烈反感,并拉开了爱德华多梦魇的序幕。肖恩·帕克加入脸书团队后,很快成了马克事业的重要助推者和好朋友,同时也把愛德华多冷酷地排挤出脸书,这样马克和爱德华多的友情就彻底结束了。在听证会上争辩时,爱德华多还是在说“我是你唯一的朋友,你只有一个朋友”,但“对簿公堂”的结局对他们的友情来说无疑是一个赤裸裸的讽刺。马克和爱德华多之间的友情如此不堪一击,那么他和肖恩·帕克之间的友情就更显得“摇摇欲坠”。在庆祝脸书注册用户过百万的聚会上,肖恩·帕克虽然很隐秘地在聚众吸毒,但还是很“微妙”地被警察抓了现行,其中的缘由自然和马克脱不了干系。
朋友的相继疏远或许让马克有所反思,最后马克在脸书上向前女友艾瑞卡发出了好友请求,而一遍又一遍地刷新,但等来的结局却是失望的。对于马克来说,他可以在网络世界里呼风唤雨,让几百万人都进入他的脸书网站交际,而他却在现实世界中没有一个真正朋友。对于普通网络用户来说,他可以在脸书或类似的社交网站里轻易拥有成千上百个“好友”,但是此种意义的“朋友”对其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当人际交往越来越变成单向度的展示与观看时,我们到底是不再孤独,还是愈发孤独?也许我们要问“到底谁是我的朋友?”“朋友还叫朋友吗?”
在网络时代飞速发展的当下,基于“面对面”交流的传统社会交往变得阻力重重,似乎要落伍,因为需要肢体、表情、话语、眼神等一系列“复杂”的辅助手段,而网络让社交的形式更便捷。在脸书网站上,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兴趣、年龄、情感状态发布出来,而找到感兴趣的“朋友”之后只需要发送一个“请求”,而对方一旦同意你们就会成为“好友”。这既是当前人们热衷的交际方式,也是脸书能够火爆传播的动因。客观而言,网络让我们的交际生活变得“简洁高效”: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好友。在网络交际世界里,我们根本尚未谋面的“陌生人”都可以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心好友,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存在的概率并不是很大,这就是涉及网络背景下交际的“质量”问题。“人人皆朋友”的网络交友只是一个概念,也可以说交友的形式更具个性化色彩了,但是我们并不能换来无以复加的“真情实意”,故事中马克为数不多的朋友一个个离去就是最好例证。失去朋友也许不算稀罕,我们可以通过情感付出挽回或者重建一段新的友谊,但可怕的是我们不懂感情,而是处在一种麻木的“道德缺失”中。马克对朋友的态度就是对传统道德的背叛,而导致他如此冷酷的原因不仅仅是个人的怪异和对电脑的热衷,而是因为他过分自私和过分狂妄自大。他不仅在面对生意伙伴或好友爱德华多诚挚的“知情请求”时给予严正的“否定”,而且面对传统社会代表的文斯沃斯兄弟的质疑,更是彻底的不屑和不负责任的撒谎,即使是把马克和文氏兄弟的纠纷定性为“现代商战”的话,那么马克的行为也是违背商业道德的,而其背后隐藏的依然是人性的褪变。虽然最后双方达成了“和解”,但这“和解”并不是故事的结束,而是矛盾无法调解的“无奈”表现,因为人性堕落的本质并未改变,特别是从马克一脸的无辜、木讷和困惑的神情来看,人性的隐忧更为触目惊心。
··Ⅲ··
表面上看,《意外的亿万富翁》是一部以一个貌似客观的视角创作的非主流型人物传记作品,但其实质是作者对现代与传统交锋所产生的不确定性与困惑感的反映。马克在脸书上机械地刷新页面,期望能第一时间看到艾丽卡的回应,而这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作者通过马克与艾丽卡的决裂向观众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即中断直接交往的人们是否可以在网络时代通过脸书或它网络方式恢复到过去亲密的状态,就像马克与爱德华多和文氏兄弟的和解真得能换来“宁静的幸福”吗?最终结果难以预料,这正是作者引导人们深刻反思人性的入口。同样,脸书“数据门”之后扎克伯格以及脸书公司的各种回应能换来“意外”逆袭吗?而遭受信息泄露之苦的民众能换来“意外”坦然吗?身临网络盛行的当下,面对难以言尽的“意外”,究竟何为荒诞、何为真实?人类不由得深思。
(作者系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201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文学地图视域下谭恩美小说创作研究(立项编号:?2017-ZZJH-50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