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剧报告:剧版《致青春》太忠于原著 连缺点都没改

  几个影视改编版本中,剧版《致青春》是最忠于原著的,这虽然满足了书粉的期待,各种粉红小桥段的融入也符合主要收视目标群体青少年观众的口味,但也成为了该剧的问题所在——一个青春故事,却强加进了职场、家庭伦理等太多元素,妄图将整个时代和社会缩影尽收囊中,然而人物过于标签化,套路有余却共鸣不足。

  在《致青春》的几个影视改编版中,这版堪称还原度最高的一部,大多数小说中的桥段、人设甚至对白都悉数保留,令书粉们感恩戴德。这很正常,一部120分钟的电影和一部40集的电视剧所需要的故事体量显然不是一个级别,从这个角度说,“忠于原著”是性价比多么高的一件事儿啊——一个大IP发挥了自有价值,编剧省心,粉丝开心。不过书粉终究不等于观众,《致青春》首播颓势尽显,身居东方卫视黄金档收视仅零点几,这个成绩即便对于在电视剧市场原本就不处于上风状态的青春片来讲也仍然尴尬。

  客观地说,剧版《致青春》作为一个大IP下的产品开发,优势很是明显,暂且把忠于原著作为其中之一,制作上也尚属用心,尤其在开篇的时候使用时光回溯的方式交代了林静与郑微的关系,而“香樟树下的爱恋”也通过柔光色调的摄影和运动镜头增加了高级的电影感,尤其看得出编剧对于这部已经出版近10年的小说进行的年轻化处理——郑微和陈孝正浴室贴面、郑微和许开阳滑倒接吻等桥段的加入,成功撩起了网络环境下小粉红们的少女心——虽然新意不足,但网络评论显示,讨好年轻观众群,这套好用。

  如果这套小粉红少女心对精准用户一用到底,《致青春》也势必能激起一些水花,但显然创作者们在划定收视群体的时候有比一部青春偶像剧大得多的野心。父母一辈的纠葛线加重了扁平时代的纵深感,甚至连林静父亲与郑微母亲因特殊时代而阴错阳差的都一并展现,画风瞬间如入《孽债2.0》;而从林静无意中拍到林父与郑母的亲密举动而逐渐疏远郑微,到被林母发现端倪大闹离婚进而以家庭情感逼迫林静出国,客观上导致林静郑微的懵懂爱恋毁于一旦,沉重的伦理性混搭了家庭狗血情感剧,也着实无法为稳固该剧的主体调性助力。此外,职场戏的吃重以及那些职场环境中的勾心斗角和被迫成长,过度沾染了尘俗味而让人容易出戏。

  上层建筑野心太大——想要用一个青春视角将整个时代和社会缩影尽收囊中,以及经济基础先天不足——过多“恋爱-失恋-恋爱-失恋”套路和连基本的“打架、分手、堕胎、出国”的狗血桥段都避让不过,是从小说到剧版《致青春》的通病,这导致了整部戏看起来用力过猛,略显尴尬。

  用力过猛还体现在人物的塑造和表演方式上。从卡司来看,本剧由新人和演技尚属在线的演员组成,表演的个人风格化当然是苛求,但在表演的调度方式上过度标签化——郑微的过度欢脱、朱小北的刻意中性……高密度戏剧冲突,过度标签化“代表性”塑造,套路有余却共鸣不足,太过典型反而不够典型,毕竟,谁的青春能用一个几句话概括出的脸谱来概括呢?

  显然,《致青春》的优势和短板都由“忠于原著”而发轫。说到底,由所谓的青春文学大ip尤其是青春文学滥觞期代表作改编的影视剧,本身就应当对于“原著”做再度思索,且不说彼时的作品在十年的涤荡下极有可能不在符合当下的审美习惯,即便对于青春片这一题材的处理方式也更为细分,小说与影像表达方式的不同,也要求影视作品必须有属于自己的独立价值观和视觉处理方式——从这点上说,电影版的《致青春》在李樯的操刀下无疑技高一筹,他并没有去做忠于原著的徒劳,大刀阔斧地删改了大量的情节和桥段,影版也许在叙事上是不圆满的,但却用影像留下了“青春”的模糊意义——一种混杂了迷离、悲伤、残酷和温柔的味道,不管你的青春经历了什么故事,也许这才是留下的最典型的滋味。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765 字。

转载请注明: 观剧报告:剧版《致青春》太忠于原著 连缺点都没改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