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印度高官发表言论称,关于洞朗事件,印度始终愿意与中方谈判解决,并建议通过双方边界问题特代会议机制展开。同时印方还抨击中国拒绝对话并威胁印度。
在边界问题上,印度将自己装扮成受害者并不鲜见,洞朗事件不是印度第一次倒打一耙,更不会是最后一次。但是,如果仅仅将印度的言论理解为印方在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却未免低估了印度耍花招的能力与水平。印度在洞朗的军事挑衅活动以及近来的一系列言论根本就是一套精心编排的组合拳,具有明确的政治意图。
洞朗事件可能有五种结果
对于印度来说,洞朗事件的可能结果,从最有利到最不利排序分别是:中国默认印度长期在洞朗驻扎;中方满足印度的条件后双方同时后撤;双方由于天气原因同时后撤;印方在中方的压力下被迫后撤;入侵中国领土的印军被驱逐甚至消灭。
不过,印度既没有盲目自信到其能够迫使中国容忍印度对中国的入侵,也不会仅仅是感受到了中方的军事压力就自吞苦果仓皇溃退。因而,实际上可能出现的无非是第二、三和五种情形。
第五种情形意味着外交手段完全丧失作用,这并不是印度所希望看到的。中印两国之间爆发一场小规模的军事冲突,将会导致印度长期以来奉行的对华外交讹诈策略彻底破产。
实际上,结合一段时间以来印方在洞朗事件上的表态不难看出,印度始终期盼的是与中国就解决洞朗事件展开对话。当然,对话应立足于中方如何满足印度的要求,而不是印方如何就入侵中国领土向中方作出道歉和赔偿。
说句算不上题外话的题外话,在洞朗及与洞朗相邻的锡金,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条件,对中印两国来说其实都不具备。洞朗问题即便用枪炮解决,充其量只不过是一场武装冲突,达不到边境战争的规模,遑论全面战争。防止小规模武装冲突升级,中印两国都具有这样的能力和意愿,人们并无需为此过度担忧。
但无论如何,应该看到,印度此刻并没有和中国爆发军事冲突的准备,否则印度政府必然会向自己的老百姓以及黑白颠倒的西方舆论展示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腔调。
印度的逻辑清新甚至清奇
印度并不是不想和中国谈判,恰恰相反,印军现在摆出一副在洞朗长期坚守的姿态,就是为了再向中国讨到所希望的筹码后从高原撤军。唯一的问题就是印度到底想要什么样的谈判结果?
能让印度满意的结果或许包括:第一,中国承认或者默认洞朗地区存在争议,中不印需要就确定三国边界举行谈判。这显然是印度最希望的,但显然也是最不可能出现的。
一则,中国凭借1890年《中英会议印藏条约》,拥有强有力的历史和法律依据。印度所宣称的印度边界系历史和自然形成,即使是最巧舌如簧的律师都无法让印度的这一主张与其在中印边界东段和西段争议地区的立场自洽起来。
二则,中国绝无可能在自己领土遭遇侵犯的时候改变长期坚持的立场,承认三国存在领土争议。说到底,这种结果只是印度的一厢情愿罢了。
第二,中国虽然不承认洞朗存在争议,但接受印方关于洞朗事关印度国家安全核心利益的说法,停止在边境中方一侧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一结果对印度来说不算是全胜,但也完全可以让莫迪政府感到满意,并在国内向民众宣称取得了重要的外交胜利。
其实,这一结果很可能是印度在炮制洞朗事件之前就已经确定的行动目标。迟滞直至阻止中国的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印度显然非常乐于看到这一目标的实现,但无论如何,印度都不可能凭借武力做到这一点,唯有通过制造摩擦引发两国的外交危机,印度才能设想中国会为了避免影响西南方向的战略稳定而终止至少是暂停原有计划。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印度绝不会停止自己实控区域的军事设施建设活动。在印度看来,印方的行动是印度的主权,中方无权干涉,而中方的行动则是不顾地区平衡的挑衅举动,印度有权干预。这种清新甚至清奇的逻辑,实在不是印度以外的国家所能轻易理解的。
第三,如果上述两个目标都无法实现,印度则会努力将自己武装人员的驻扎一直拖到洞朗迎来雪季,双方人员因为天气原因不得不同时或者相继后撤。这对印度来说,至少也能产生至少两方面的利益,一是印度同样可以宣称自己面对强大的中国坚持斗争并取得了胜利;二是来年春暖雪化时印度可以卷土重来,并由此将洞朗存在争议这一点演化为既成事实。
印度打的算盘的前提基础并不“如意”
对印度来说,不丹的战略地位谈不上举足轻重,却是印度用以显摆自己南亚霸主地位的关键标志物,岂能轻易为中国所乘?
以上种种,印度的盘算不可谓不精,然而唯一的问题在于,印度的所有盘算是建立在一个印度自己无法掌控的前提假定基础上的,那就是中国出于种种原因,会愿意为了结束洞朗事件而和印度进行谈判。这样印度就可以趁机抛出自己的心愿清单,并且还会故作大度地表示这是为了维护两国关系的大局。
得了便宜还卖乖,人人都希望,可中国凭什么要忍受印度的外交讹诈呢?如果中国在洞朗地区在雪季到来之前采取强有力措施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履行法定责任,印度打2.5场战争的底气还能那么足吗?(作者/叶海林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南亚研究编辑部主任、南亚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