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越是美国知名视频网站Hulu的全球副总裁,斯坦福大学博士,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对孩子的教育颇有自己的心得。
在得到APP上,她开了一门课,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
诸葛越认为培养孩子这件事,父母要眼光长远。父母要想清楚孩子今后是什么样的?他将来找工作需要具备什么能力?这两个问题明确后,再根据目标培养孩子。
这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习惯二“以终为始”很相似。做一件事情前,不是直接行动,而是先想好目标,再去分解成有利于执行的小目标。
但很多家长会有疑惑,未来不可预测,怎么保证孩子按照我的期待成长呢?
所以这就需要父母从培养孩子的品质入手,个人品质通常是稳定的,即便未来多变,孩子也可以应对。可以说是“以不变应万变”。
父母们煞费苦心的培养孩子,目的是希望增强孩子的竞争力,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成功。
这就需要培养孩子实现成功所需要具备的品质。
自信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时候?
上学时,明明知道答案,却不敢举手回答,怕答错了,遭到同学嘲笑。
上班后,部门里有挑战性任务,想接又不敢接,担心接了自己做不好,被领导训斥。
生活中,工作上是一副老好人的样子,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不敢拒绝,担心一说出来,对方就不喜欢自己了。
我们曾羡慕过那些浑身发光的人,他们热情、真实、连笑声都能让人感觉到有力量。
这就是不自信的人与自信的人之间的差别。
我们不愿意孩子也成为不自信的人,因为太累了。
怎样让孩子充满自信呢?
给予无条件的爱是基础。
这种爱,不附带任何条件,爱孩子原本的模样。让孩子感受都的是“我爱你,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而仅仅是因为你是你。”
这样的孩子,不会担心因为犯了错误,父母的爱会减少;不会看父母的脸色行事。他喜欢自己,知道“值得爱的”,从而充满自信。
相反,如果得到的爱是有条件的,孩子需要做成别人眼中的样子,才能得到爱,我们就没有机会做真实的自己,而变得讨好父母,在意别人的看法。
心理学中强调一个观点:长大后,我们会用小时候和养育者一起习得的互动方式,和这个世界相处。我们会将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应用到今后的所有关系中。
培养自信的孩子,就需要父母真正接纳孩子,接纳孩子的一切。
我的一位朋友,从小就胖,为了控制体重,家长会控制他入口的东西。经常不让吃这个,喝那个。还经常说他这么胖多丑。在朋友眼里,身材的他并不被父母接纳,即便他知道父母很爱他,但平日里的挑剔和嘲讽,早已让他自卑不已。
积极的期望
心理学上有一个期望理论,就是你如果相信这事能成,那就极可能成功,如果不相信,那失败的概率也很高。
如果父母相信孩子是优秀的,有自控能力,孩子也能够从我们的言行中感受到。
比如收拾房间这件事,孩子做的比较慢,有的妈妈会说:“这么小的房间,你都要收拾这么久,磨磨蹭蹭的。”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你不行,你做不好。”
换另一种说法。“真是慢工出细活,一个小时就能收拾的这么整洁,做的真不错。这次你知道怎么做了,下次我想你40分钟就能完成。”
第二种说法明显给孩子积极的期望,并能感觉到妈妈对她的信任,同时妈妈出说了自己的期望和鼓励,让孩子在这件事上有信心,也有改善的意愿。
不去做比较
有句话叫做:我们的烦恼大多来自我们的邻居。别人家的孩子、隔壁老王都曾是我们比较的对象。对于缺乏自信的人来说,向上比较会觉得自己更差;向下比较倒是能得到点安慰,但仅仅是一时的满足。
比较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呢?真的如我们大人所愿:让孩子听了就能发奋图强吗?以我个人经验来看,除了更讨厌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和别人比较并不能增强自信心,反而可能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不如和自己比较,看到孩子的一点点进步反而会逐渐增加自信。
培养积极思维,正面思考问题
以前,听过一个苹果树的故事。
有一棵苹果树,第一年,它结了10个苹果,9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
对此,苹果树愤愤不平,于是自断经脉,拒绝成长。
第二年,它结了5个苹果,4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这棵苹果树心理平衡了。
或许,它还可以这样做:第二年,它结了100个果子,被拿走90个,自己得到10个。
很可能,它被拿走99个,自己得到1个。但没关系,它还可以继续成长,第三年结1000个果子……
这个故事的两种思维就是积极思维和消极思维的区别。
积极思维的人会专注在有益于自己的事情上,消极思维也去关注对自己不利或自己的缺点。
孩子从小具备积极思维将会把自己的关注点,时间,各种资源都放在能够帮助自己达成目标的事情上,而不是担心失败、风险不敢去做。
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每个人做事情都有动机,只不过有的来自外部,有的来自内部。但只有内部的才是发自内心的,一个人真正想做的,也是能够提供持久动力的。
有些家长会让孩子做家务赚零花钱。父母的目的是让孩子有做事的能力,知道自己需要工作,意识到工作不容易。如果能实现这个目标,是成功的,但有些孩子会把这个当成赚钱的方式,只是为了关注自己做这件事能不能得到钱或奖励,一旦拿不到钱,就不会去做。
我们去区分孩子的目标是做家务还是获取奖励?这和孩子考试成绩好,给奖励是一样的,如果是出自孩子自己的目标,这个奖励就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如果不是,将会偏离家长的目的,可能还会产生副作用。
所以,在我们应该多去挖掘孩子的内在兴趣和动力,这样才能让孩子发自本心的愿意去做这件事。
也许有的父母会认为,这些品质没什么新意。当我们去观察那些成功的人,会发现他们就是将这些品质发挥到一定的高度,帮助他们实现了成功。
如果父母也希望孩子长大后能过上顺遂的生活,从小培养他们这些成功的品质才是根本,这样才有能力去面对未来的变化。
圈圈亲子屋专注亲子关系|儿童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