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青海玉树9月26日电 题:中国江河之源牧民的生态实践
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来这之前,我以为三江源只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现在才觉得牧民们强烈的生态保护意识才是一个惊喜的发现。”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野外工作站研修生李雨晗告诉记者。
图为青海玉树州博物馆的三江源自然生态陈展。 张添福 摄
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自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区,“三江”流经中国20多个省(市、区),维系着中国乃至亚洲的水生态安全命脉。
中新社记者近日实地探访三江源,了解牧民的生态实践。
三江源堪称“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昂赛管护站管辖的年都村,牧民云塔是村里42名生态监测员之一,他们接受北京大学科研团队培训,网格化布设红外相机,监测生物多样性,每隔三个月提取一次照片,交由科研人员分析。
据昂赛管护站站长扎西东周介绍,这项实践收获颇丰,他们在全球首次记录到雪豹交配影像,首次证明金钱豹实现种群的本地繁衍,证明澜沧江源园区是中国顶级食肉动物群落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图为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区纪念碑。(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钟欣 摄
“亦敌亦友”的人与动物
雪豹、棕熊、狼、豺等食肉动物群落丰富,但对于牧民却并不见得完全是好事,澜沧江源园区一户牧民家曾有23头牦牛被猎食,损失惨重。据扎西东周介绍,为避免报复性猎杀,当地试点由政府、民间组织、牧民设立保险基金,为野生动物“闯祸”买单。
丰富的动物群落让科研人员心向往之。牧民南赛文毛的家是年都村15个生态体验点之一,目前,她已接待了两拨中国和英国的科研人员,提供餐饭、住宿,担任向导,而且每次都有不错的报酬。
去年,澜沧江源园区牧民次丁和巴丁救护受伤雪豹的事情一直被津津乐道。“我们发现它受伤后跑不动,快死掉了,不会咬我们,”次丁说,“我们用衣服裹住雪豹的头,带到乡上去包扎,二十天后它就好了。在我们这里,看见野生动物,是常事。”
资料图为曲麻莱县城。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上万名牧民持证上岗
从小生活在黄河源头“姊妹湖”扎陵湖、鄂陵湖湖畔的索索见证了生态变迁。“十几年前,我们这里风沙大,不下雨,黄河断流,踩在干枯的牧草上,沙沙地响,”索索说,现在生态好转,“牧草长得好,湖面宽了,垃圾不见了。”
索索是三江源国家公园10057名生态管护员中的一员,当地的山、水、林、草、湖都在他们管护的范围,每月会获得1800元人民币的报酬。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任正德表示,作为中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提出突出并有效保护修复生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模式、有序扩大社会参与等改革任务,要把三江源建成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