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婚纱照时,在老公的承托下,新娘终于离开拐杖“站起来”了
谢莉珍本来还担心自己难以怀孕,结果婚后不久就发现自己怀孕了!当妈妈的喜悦,让她有了动力咬牙忍受身体的种种不适。胎儿渐渐大起来了后,她经常气喘,吃不下、睡不好。长期坐着腰痛难忍,因为尿频有时候来不及去厕所,身上还开始长尿布疹,睡觉翻个身更是成了奢望。
孕期种种不适,她都咬牙撑过,但生产却成了难题:当地医院不敢接收。正在此时,红安老乡席和玉向她推荐“去武汉市妇幼保健院试试”。同为截瘫女子的席和玉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安绣花鞋垫”的传承人,曾以40岁高龄在武汉市妇幼保健院顺利产女;
10月6日,已怀孕39周的谢莉珍在母亲和老公陪伴下来到武汉市妇幼保健院。该院妇科主任宋晓婕诊断,因长期无法运动,谢莉珍的血液粘稠度较高、心脏负荷重,加上下半身神经系统有损伤,生产存在一定风险。此外,因产检不方便,孕期很多重要检查都没做,也增加了生产风险。
此后,医生们为谢莉珍做了心脏、血液等多项检查,并精心调理好身体,于10月9日实施剖宫产,顺利接生5.3斤重的健康女婴。
宋晓婕介绍,医院已帮助多位截瘫妈妈顺利生产。实际上,高位截瘫并非生育禁区,只要卵巢存在功能,每个月有正常的月经、排卵,是可以自然受孕的。不过,对于准妈妈们的特殊身体情况来说,怀孕、分娩面临更大风险。因此,在身体条件许可的前提下,要多注意孕期个人卫生,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孕前检查和孕期检测。
25岁的准医生突然颈背疼、上肢无力
今年7月,刚刚大学毕业的小冉是名“准”医生,25岁的她毕业于省内某知名医学院,五年的医学求学路,即将开始新生活的她对未来充满信心。
然而,老天却给她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在今年年初,小冉发现自己的脖子和背部有不适感,并伴有双手麻木感。
▲网络配图
今年6月,小冉突然感觉自己颈背部的疼痛感加剧了,这种针扎式的疼痛让她难以忍受。
起初,小冉并没有在意,她以为是自己的颈椎病发作的后遗症。
但是没几天,她的左上肢便出现了无力的症状,且这种症状逐渐加重,小冉甚至现了大小便失禁的情况,胸腹部也很不舒服。
初诊,她可能面临高位截瘫的风险
小冉本身是一名医学生,对疾病的复杂性和危险性有一定的认识,发现自己身体的异常情况之后告知了父母,小冉的家人很不放心,带着她到省内、国内的知名医院的神经外科中心求医。
6月底,经人介绍,小冉的父母带着她拍的颈部核磁共振和病历资料来到郑州人民医院找到了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张喆。
张喆医生看了小冉的片子后,怀疑她可能是颈部脊髓内肿瘤,建议小冉本人来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检查。
张喆告诉小冉的父母,如果确诊小冉是恶性肿瘤,而不做任何治疗的话,也许2、3个月时间,小冉就将面临高位截瘫的风险,不仅如此,她的呼吸功能也会受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而如果接受手术,小冉的病情将会得到控制,高位截瘫的风险也会大大降低。
手术帮小冉解决了高位截瘫的风险
7月8日,小冉来到该院就诊。在该院检查了颈部MRI(颈部MRI检查是对颈部和颈部周边进行MRI扫描,用于诊断颈部的病变)后,结果提示小冉颈3-6节段脊髓髓内肿瘤性病变,亟需手术治疗。
因为手术难度大、手术风险高,小冉及家人对是否进行手术犹豫不决,张喆耐心地为小冉及其父母做了充分的解释,全面分析手术的益处和风险,对手术的难度、术中的意外和术后的愈后都做了客观的评判。
出于对张喆医生团队的信任,最终,小冉和家人决定在该院神经外科进行手术。
在神经外科主任崔丙周教授的大力支持下,神经外科张喆副主任医师团队利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小冉全身麻醉下在手术显微镜下为其实施了C3-6髓内占位切除术。
术中脊髓功能近乎“零损伤”,手术效果非常理想,术中有效的保护了小冉颈部脊髓的功能。
术后,小冉恢复良好,手术之前的那些疼痛症状也有所缓解。
未见小冉有肢体活动障碍、感觉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及表现,为小冉解决了高位截瘫的风险,延长了小冉的生存时间。
术后,小冉的病理结果证实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WHO IV级,需要进一步接受同步放化疗。
由于小冉刚刚大学毕业没有收入和医疗保险,其家庭条件也非常困难,张喆医生尽全力帮助小冉一家,神经外科为其减免了部分治疗费用。
小冉非常感激:“我一定会积极配合治疗,如果将来我还能从事医生这个职业,我一定会用我的力量去救更多的人!”
相关链接
什么是高颈段髓内肿瘤?
高颈段髓内肿瘤指的是高位颈部脊髓髓内生长的肿瘤,高颈段髓内肿瘤切除是神经外科难度较大、风险较高、预后较差的一种手术,因颈部脊髓承担者将大脑的指令传输给躯体和肢体的功能,管理着躯体和四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高段颈髓也被称之为“生命的禁区”。
这个部位的手术稍有不慎就会损伤脊髓功能,从而产生颈部以下感觉功能丧失、运动功能丧失、大小便功能丧失等高位截瘫症状,严重者还会导致呼吸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颈部的髓内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症状多以颈背部疼痛不适、感觉异常、肢体麻木无力等为主,常常与颈椎病混淆,有效的诊断方法为颈部的MRI检查;
我国著名的体操运动员桑兰就是因为比赛中意外的颈部脊髓功能损伤导致的高位截瘫。
什么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是应用术中神经电生理信号变化的因素及变化规律来发现术中神经损伤和分析损伤原因,并采取措施终止损伤和评估预后的一门新兴技术。
在神经外科手术中能监护大脑、脊髓、颅神经和脊神经等功能,判断神经和重要功能区的位置,减少手术盲目性,提高手术技巧和精确性,从而避免医源性损伤,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合理地在脊柱脊髓手术中运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可以有效的减少意外发生的风险,为手术保驾护航。
为什么要开展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神经电生理监测是现代神经外科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
现代神经外科的发展已由传统的神经外科向精准神经外科转变,手术不仅重视病理组织的清除,更强调神经功能的保护和改善。
为此,神经外科手术先后采用了手术显微镜、神经导航、术中神经影像采集等手段来实现上述目标。
实践证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对多种神经组织结构的变化的识别具有敏感性,例如,感觉运动皮层的功能定位、神经传导束定位、神经核团及外周神经的识别和保护,以及手术是否造成神经组织的缺血性损害等情况具有独特优势。
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在术中实时判断神经功能状态,在术中对神经损伤早期预警、预防和保护神经结构,提高手术疗效具有重要意义。(余华/文)
小编微信yyyzwsgzh
(2017-10-09)
辽沈晚报/薛雪
在沈阳市铁西区高花街道西狼村,提起马素文来,没有不竖大拇指的,都说她是个贤妻良母。
她每天既要侍候患糖尿病综合症的丈夫,又要照顾高位截瘫的儿子,还要侍弄10亩地的责任田,她像个陀螺一样不停的旋转:
每天早晨3点多钟就起床,每天晚间11点多钟才休息,凌晨一两点钟还要起来为儿子翻身、揉揉胳膊腿、捶捶背、陪儿子聊聊天,全心全意照顾瘫痪儿子20年。
她说,我要儿子陪着我。
他说,我有一个伟大的母亲。
丈夫患病第三年 儿子车祸高位截瘫
今年69岁的马素文本来有个幸福美满的家,生育了一儿一女,丈夫在高花街道上班。儿子中专毕业后,在一家民营企业当会计。
可天有不测风云,1994年马素文的丈夫边德祥被确诊为糖尿病综合症,心衰、心梗、脑血栓,双眼也失明了,生活不能自理。
原来健壮的丈夫接受不了这个现实,经常无端发脾气,甚至大骂妻子,可是马素文理解丈夫的心情,每次她都默默地忍受,有时看丈夫脾气太凶,就到园子里干点活,等丈夫消气时再回屋,直到2011年10月26日丈夫病故。
祸不单行,丈夫得病第三年,1997年11月21日晚间,年仅22岁的儿子边天伟回家途中出了车祸,昏迷不醒,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主治医生说,“孩子治不治都没有多大价值,如果效果不好就会死亡,如果效果好的话,也是植物人或高位截瘫。”
马素文告诉医生:“就是有一线希望也要坚持治疗,就是植物人我也心甘情愿伺候他。”
在医院住了1个多月,边天伟苏醒过来,失忆、骂人、打人,甚至动手打过自己的母亲。东挪西借的6万多元花光了,只得回家,由于边天伟不能自主排出小便,母亲每隔1个小时就要为儿子导一次尿。那3个月,她干脆不脱衣服睡觉。
自学“治病” 凌晨2点起床熬药
俗话说:久病出良医。在照料丈夫和儿子过程中,马素文学到了不少医疗知识和技能,家里血压计、测糖仪、温度计、注射器、棉签、纱布、绷带、医用钳子、镊子等应有尽有。
2000年冬天,边天伟连续发了3个多月高烧,体温最高时达到40度。马素文急坏了,找来村医打了3个月的点滴。为给儿子物理降温,她用酒精给儿子擦身子,把刨冰夹在儿子腋下物理降温。
刚开始那几年,由于家庭困难,马素文既要伺候丈夫,又要照顾儿子,家里的活也全靠她,还要侍弄10亩地的承包田,起早贪黑。那一年天天要熬汤药,熬一次汤药需要2个多小时,为不耽误家里的活,她每天凌晨2点就起来,熬完汤药,再下地侍弄承包田,等丈夫、儿子醒了,再从地里回来照料他们,为他们做饭。
由于长期躺在床上,边天伟臀部两侧都生了褥疮,深及骨头,2007年左侧腹部又生了瘘,流脓淌血,气味难闻。马素文每天用药棉花擦拭脓血,用镊子钳出烂肉,然后消毒、上药、包扎。在母亲的悉心治疗和护理下,2010年底边天伟臀部两侧的褥疮和腹部的瘘奇迹般痊愈。
夏天每天都为儿子擦澡、冬天每周擦1次,每天母亲随时都把弄脏了尿垫洗的干干净净,被褥经常洗换晾晒,屋里打扫的一尘不染,一点异味都没有。
儿子想轻生被母亲劝回来
边天伟曾是个阳刚帅气的男孩,出车祸前和新民屯镇宽场村心仪的姑娘订婚过了彩礼,并定在1998年元旦踏上红毯。
出事后,为了女友的幸福,边天伟断然提出断绝交往,但又在女友离开后背着父母偷偷流泪。打那以后,听到村里别人家娶媳妇、生孩子放鞭炮,他心里都不是滋味。
2000年冬季发高烧的那些日子,边天伟曾想轻生,几天都不愿意吃饭。母亲发现儿子情绪不对,端着刚刚做好的荷包蛋开导他,“妈妈知道你的苦衷,但咱们要面对现实,你是咱家的希望,你是母亲的寄托,为了这个家,为了母亲,你要坚强的活下去。”
边天伟对母亲说:“您和亲朋好友那么牵挂我,家里为给我治病花了那么多钱,这几年您没白没黑的伺候我,虽然我瘫痪了,但和那些因车祸逝去生命的人相比,我还是幸运的,我要好好活下去。”
为让儿子活的更加充实、快乐,母亲从亲属家为他要来了1台旧电脑,每天闲暇时间陪他打扑克、下棋,和他说说村里的新鲜事。每天半夜为他翻身、按摩、推小腹排尿,还陪他聊聊天。
边天伟对记者说:“没有妈妈20年如一日的精心护理,就没有我的今天,妈妈为我付出的太多,我今生今世无法报答。”
马素文:我不忍心放弃我的儿子
辽沈晚报:这20年是怎么过来的,想过放弃吗?
马素文:他是我的儿子,这就是我应该做的。苦可能是苦了一点,但能让儿子留在我身边陪我,这就够了,我每天起床后能看到他,为他辛苦一点也值得。
辽沈晚报:快乐更多一些?
马素文:现在也熬出头了,儿子已经活了20多年了,他能陪着我,我就很高兴。
边天伟:我有一个伟大的母亲
辽沈晚报: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呢?
边天伟:我要感谢我妈对我精心的照顾,只有父母对儿女能做到这样,儿女对父母也无法做到这样。所以,我能活到现在,我真的感谢我的母亲。没有她,就没有我。
辽沈晚报:你怎么评价你的母亲?
边天伟:我母亲是一个伟大的母亲。
(2017-09-12)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21年前,阜阳阜南人张丙夫在江苏打工时,因事故导致高位截瘫,从此卧床不起。
躺在床上的张丙夫正在直播。
为了自力更生,躺在床上的他在家里开了一间小卖铺,向周边村民售卖日常生活用品,给家庭尽点微薄之力。今年6月,他用女儿买的手机,在一个直播平台注册了账号,每天2个小时的直播,吸引了3千多粉丝关注。日前,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走进张丙夫家中,聆听他自强不息的人生故事。
悲剧没有摧毁他的精神
今年 48 岁的张丙夫是阜南县新村镇人。
1996年,为了挣钱养家,他和同村村民一起到江苏江阴一个矿上打工。在一起事故中,他的脖子和腰等身体重要部位被砸成重伤。从那天起,他再也没有站起来过。
说起那段经历,张丙夫的妻子姚启芳仍泪流不止。据介绍,出事那年,大儿子只有 3岁,小女儿刚出生几个月。老板除了支付张丙夫住院治疗费用外,出院后的一切治疗费用全部是自己承担。
家中几亩承包地和一家老小生计全落到了姚启芳的肩膀上。她硬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我没有别的出路,只能这样挣一点算一点。”妻子的付出,张丙夫看在眼里、暖在心中,也令他重新振作。张丙夫说:“老婆曾告诉我,我活一天就照顾我一天。是她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张丙夫在床铺上方装了一个简易拉环,这样便能躺在床上,锻炼手臂肌肉。“这些年,我一直坚持这样锻炼,上肢才能够灵活运动。为了减轻她的负担,我又试着躺在床上自己吃饭、喝水,慢慢地,在吃、喝上竟然可以自理了。”
通过直播感动全国网友
躺在床上的张丙夫正在直播。
2010年,张丙夫考虑再三,向妻子提出开个小卖铺的想法,一方面可以吸引村民来买东西串门,减轻孤独和寂寞感,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家庭带来一点经济收入。张丙夫的想法得到了妻子支持。从此,他便在家中照看小店。村民们在店里买完东西后,向躺在床上的张丙夫支付费用。
今年 6 月份,女儿回家时,给父亲张丙夫带来了一部智能手机,并在一个直播平台上给父亲注册了账号,教他如何通过直播平台,把自己的故事分享给全国网友。对于只有小学 5年级文化知识的张丙夫来说,做直播是完全陌生的。为了学习,他每天早晨 5点打开手机进入网页,开始看别人直播,一直要看到晚上 12 点才算结束。因为手指不灵活,打字聊天对他来说是件费劲的事,往往五六个字要花上 2分钟才能打出来。
张丙夫一边学习,一边做直播,内容有妻子给他按摩的过程、村民来店里购物和孙子在自己床边玩耍的场景。这些“土里土气”的内容,触动了很多网友的心,“粉丝”数量迅速上涨到 3000多个。9月 2日,来自阜阳城区的两名“粉丝”自发带着米、油和上网用的路由器,到家中探望张丙夫。
张丙夫说,自从瘫痪后,他很少外出,甚至连村口几乎都没有去过,但没想到通过上网,他一下认识了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等全国各地的网友,这让他很是激动和兴奋。
引起其他残障人士关注
张丙夫的不幸经历和自强精神,也得了网友称赞,并有爱心网友主动给他发来红包以示关心和慰问。张丙夫说,网友们对他的关心和支持,他非常感谢。但对多数网友发来的慰问红包,他基本上都是拒绝接收。张丙夫觉得,虽然现在家庭还欠着外债,但比以前好了许多。
张丙夫说,由于躺在床上说话比较吃力,加上自己普通话不够标准,多数时候和皖北以外的网友沟通起来有点困难,所以他一般每天只做两次短时间直播。
他的直播还引起了一些残障人士的关注。一位名为“残疾人小光”的网友在直播平台上给他点赞,还有一些残障人士送上祝福和虚拟礼物。直播时,网友“洛龙山庄”留言:“大哥很坚强,我和你同病相怜,只有亲身经历才知道你的不易,谢谢你给我们正能量。”张丙夫看到后对他说:“希望你坚强起来,不要放弃希望。”
韩振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见习记者 郝嘉奇 摄影报道
(2017-09-05)
残疾朋友们体验三亚景区的美丽。新华网发
来自全国15个省份的近50名残障人士到场聆听。新华网发
摇着轮椅“走”到海南三亚,高位截瘫小伙权鹏历时3年完成这一壮举。8月27日至8月31日期间,权鹏一行五十多名残友摇着轮椅体验了天涯海角、南山文化旅游区、槟榔谷等旅游景点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情况。
在9月5日“国际脊髓损伤日”到来之际,权鹏在三亚发起“闪亮的终点”旅行公益分享会,走进天涯区新开田村爱心公寓,讲述了他在旅途中的艰辛与温情,传播勇敢与自由的精神,独立而积极的生活态度,让更多残障人士能勇敢走出家门。海南省扶残助残爱心协会、中国残疾人生命之歌公益网站联合为权鹏举办此次分享会,吸引了来自全国15个省份的近50名残障人士到场聆听。
权鹏在三亚分享自己的经历。新华网发
分享会当天,权鹏与50多名肢体残疾人士开展了“残健徒步一公里”到天涯海角活动,让众多轮椅上的残障人士实现天涯之梦。
2014年8月31日,高位截瘫的甘肃小伙权鹏冲破种种阻难和困难,从北京出发,用双手划动轮椅,历时3年抵达目的地三亚。在此期间,他还发起“怒放之行 滚遍中国”传播无障碍理念,呼吁无障碍环境建设。(吕大俊)
(2017-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