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两区”春之声

长沙晚报评论员

“东南紫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3月30日,正是春潮奔涌、百舸争流的时节,湘江长沙段第三条过江隧道——湘雅路过江通道开始盾构掘进。同一天,湘江两岸“大招”频出、“劲弩”连发。

在湘江东岸,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管理委员会3月30日正式揭牌启用,同时长沙片区人才政策发布,25个产业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330.9亿元;在湘江西岸,湖南湘江新区和岳麓区30日开展2021年开门红产业项目集中签约活动,23个含金量高的项目落户,总投资超700亿元。

如果说湘江是一首歌,那日日夜夜的“江声”就是一个个项目应势而动的青春之歌;如果说长沙是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画卷,那湘江两岸干部群众创新实干的足迹,就是一幅幅浓墨重彩的产业崛起推进图。

从6年前湖南湘江新区正式挂牌,到半年前湖南自贸试验区正式获批;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文创+科创”打天下,到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的“科创”闯世界;从“种业硅谷”“中国V谷”到“湘江智谷”“高新麓谷”……如今的湘江两岸,形成了“两区”“两山”“四谷”的创新发展格局,恰如一颗颗璀璨的新星升起,凌空争辉。尤其是“两区”叠加的巨大优势,为长沙当好实施“三高四新”战略领头雁、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示范区注入了强劲动能。

站在中部崛起的战略高度,“两区”这一对“双子星座”,同时充当着一个关键角色——“试验田”;肩负着同一个使命——改革开放创新。所不同的是,湖南湘江新区承担着深化改革、先行先试的重任,属于改革创新的排头兵;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则着力打造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内陆地区高端现代服务业中心、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和中部地区崛起增长极,属于制度创新、内陆开放的急先锋。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湖南人素以“胸怀天下、敢为人先”为己任,亦素有“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精神。这正是改革创新所需的胆识、制度创新倚仗的激情。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许达哲强调,要加快把湖南湘江新区打造成湖南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把湖南自贸试验区打造成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的重要载体。

敢为人先,才能发展领先;敢闯新路,才能开创新局。短短半年时间,湖南自贸试验区121项改革试点任务已落实近30项,初步形成近10项制度创新经验,其中长沙片区完成的“三关合一”和“一业一证”等改革事项尤其令人瞩目。而湖南湘江新区挂牌6年来,更是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已成为全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标杆。

发展未有穷期,奋斗永不言止。近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桂英到湖南湘江新区调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时强调,要坚持政治导向,把格局放大;坚持目标导向,把坐标抬高;坚持问题导向,把基础打牢。这对“两区”建设提出了更多新的期望和要求。

把发展格局放大,就是要提高政治站位,站在全球视野的高度,深刻把握重大战略机遇。当前在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的背景下,长株潭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错过机遇就可能错过一个时代”,我们必须树立战略眼光、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切实挺起省会担当,展现更多作为。特别是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应立足长沙实际,推动113项改革试点任务落实落地,尽快形成一批制度创新成果和典型案例。

把发展坐标抬高,就是要与最优者“对标”、与最强者“比拼”、与最快者“赛跑”,实现争先进位。“两区”肩负重任,要在长株潭一体化进程中迈出更大更快的步伐;要始终坚持“项目为王”,在深化改革中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努力创造新供给、培育新平台、用活新引擎,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先的发展新路子。

把发展基础打牢,就是要树牢实干担当的工作作风,打造出行稳致远的“压舱石”。这要求以问题为导向,对照先进城市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发扬服务企业的“店小二”精神,不断增强企业吸附力、满意度、归属感;要求扎实践行“四到”服务理念,全力打造“倾力支持、立说立行、精心呵护”新型政商关系;要求着力构建人才集聚“强磁场”,为“两区”建设输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风正时济,自当破浪前行;任重道远,更需快马加鞭。3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又一则春天的讯息,孕育大地勃勃生机;这是又一股强劲的东风,催动湘江浩浩风帆;这是又一个冲锋的号角,激励“两区”奋斗者快马加鞭抢占制高点,再接再厉下好先手棋。

我们一定要加强干部的作风建设。路线方针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两区”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摆在面前,长沙的同志怎么干?就是要学习、创新加实干。只有用创新实干的脚步把大地踩实踩热,国家赋予“两区”的发展政策才能用好,才能变成生产力,才能赢得高质量,才能变成老百姓的福祉。

湘江两岸,且听“两区”慷慨激昂的春之声。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943 字。

转载请注明: 聆听“两区”春之声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