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贞良:岗位在变 初心不变

郑贞良:岗位在变 初心不变

郑贞良:岗位在变 初心不变

郑贞良(右)向同事学习电脑知识。(受访者供图)

27年里,红庙岭的一切都深深印刻在郑贞良的记忆里,“现在一切似乎都要重新开始,我也好像要再活一次”。

如今,不在垃圾填埋场上做机械操作手的郑贞良依旧忙碌。作为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中心监管服务一科科长,16日他刚刚巡查完5处边坡安全情况,又忙不迭地赶往4个垃圾焚烧厂挨个检查安全生产情况,一直忙活到晚上7点。

有时好几天连轴转,晚上他索性就在山上的宿舍睡觉。对比以前,他打趣说:“现在至少不会全身臭到毛孔里。”

1995年,福州城区第一座垃圾综合处理场在红庙岭上建成,郑贞良从红庙岭村的农民变成了处理场里的机械操作工人,每天凌晨三四点开始负责推运、填埋城区运来的生活垃圾。这一干就是25年。

红庙岭垃圾填埋场地处海拔400多米的山上,夏季烈日炎炎,车厢如蒸笼;冬季冷风刺骨,坐在车厢里浑身僵硬。最让人难受的是始终弥漫在空气中的恶臭。

有时宽厚的履带被垃圾塞满无法前行,需要人员下车用铁耙清理,即使戴着厚厚的口罩,依然能闻到扑鼻而来的浓烈臭味。没耙几下,郑贞良就被熏得恶心呕吐,常常吐了再耙、耙了再吐,导致倒胃口吃不下饭。

郑贞良自然动摇过,但是父亲告诉他:“工作一定要认真做,这活确实累点臭点,但是总要有人去做。”较真的郑贞良决定干出个样来。25年里,眼见着工人走了又来、来了又走,换了很多,而他一直在狭小的机械铲车上默默耕耘,用“一人脏”换来了“万家洁”。

在“3820”战略工程指引下,福州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工作。2017年起,红庙岭提升为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陆续建成厨余垃圾处理厂等垃圾分类处理项目。2020年底,福州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机械操作工种由此退出舞台。

对于53岁的郑贞良而言,脱离做了20多年的“老本行”,有时心里还是会有些空荡荡的,但是他看得坦然:“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的‘离开’实属正常。”如今,红庙岭上不见如山的垃圾堆,在覆土覆绿工作开展之下,再次呈现绿意满山头的景象。

在一线工作了几十年的郑贞良闲不住,从监管覆土覆绿、采购飞灰填埋库区机械用油,到开展各类厂区检查、担任生态环保志愿者,他一直在路上,“新岗位和以往的工作性质不同,很多东西需要从头学习,我的心理压力不小”。

最近,工作之余,郑贞良忙着向年轻同事学习电脑知识。“这么多年习惯了手写,但是现在要适应新岗位,电脑技术必须掌握。”较真的郑贞良又决定把曾经落下的“功课”补上,继续守护这座城市的美丽。(记者 沐方婷)

(福州日报)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043 字。

转载请注明: 郑贞良:岗位在变 初心不变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