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 青
在今年东京奥运会上,中国香港运动员李慧诗在场地自行车女子争先赛中夺得一枚铜牌。“这离不开粤港澳大湾区科研协作的力量。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及航天航空工程学系讲座教授张欣借力位于广州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的算力,帮助改进了运动员的骑行姿态和运动服装。”近日,在广州举行的2021大湾区科学论坛期间,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
这仅是粤港澳三地之间深入合作的缩影之一。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广州高度重视穗港澳科技交流合作,把推进穗港澳科技合作当做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不断深化穗港澳科技合作。
大湾区科研资金实现跨境流动
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在广州南沙设有分中心,主要为港澳、海外科研团队提供服务。“我们研究院有专门的光纤连接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又通过专线连接到香港科技大学清水湾校区,再跟香港其他高校连接。通过这条线路,香港8所高校都可以便捷享受到广州超算中心的服务。”高民说,过去5年,已有超过200个港澳科研团队使用“天河二号”,大大促进了香港的科研发展。
“这些年,整个大湾区的科技合作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是越走越近。”高民十分感慨,“如以前呐喊了很久的资金过境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香港科学家可以申请内地项目,科研经费也可以拨给香港。”
2019年8月1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向香港分部依托单位——香港科技大学成功拨付3800万元科研经费,这是广州市首笔科研资金成功跨境拨付,实现了粤港澳大湾区科研资金的跨境流动。
为推动资源开放共享,广州市财政每年投入6000万元支持穗港澳联合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同时面向港澳地区有序开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允许港澳高校、科研机构牵头或独立申报广州市科技计划,同步建立广州市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机制,推动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2021年8月,《广州市推进与港澳科技创新合作若干措施》印发实施,更进一步完善了穗港澳三地的科技合作机制。
三地间科技合作走向深入
如何实现粤港澳制度规则相互衔接,将制度差异变成制度优势,是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广州大力推进大湾区科技创新规则对接,先后取得了多项重要进展,包括:率先实现市级财政科研经费跨境进入香港;率先开展境外高端人才资格认定;率先设立外国人工作许可、居留许可“一窗受理”服务窗口;采取措施缩短外国人工作许可审批时限,审批时限在全国主要城市中领先;率先落实大湾区境外高端和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实际税负水平实现与港澳趋同;出台《港澳籍专家入选广州市科技专家库条件(试行)》,不断扩大港澳高水平专家参与广州市科技项目评审和评估咨询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随着大湾区内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创新要素障碍被打破,创新要素畅通流动起来,三地之间的科技合作不断走向深入。通过科技合作项目,广州累计投入财政资金逾2.67亿元,支持该市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与港澳开展科研合作项目近200项。依托粤穗联合基金,支持粤港澳研究团队开展基础研究合作7项,资助经费达1600万元。
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以“导师+学生”的天使投资模式,成功投资孵化了大疆、云鲸等高科技企业,这一切的背后是他期望“通过教育链接科技改变世界”的愿景。
如今,他正在牵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总部直属创新平台——智能产业创新基地,作为探索系统性培养创新硬科技企业的重点平台,并积极谋划建设香港分中心。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大科学工程,这里正努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
业重要的策源地。”在2021大湾区科学论坛上,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贺一诚在视频致辞时表示,“澳门将进一步积极参与‘两廊两点’的建设,逐步突破影响科技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瓶颈和制约,促进澳门和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创新资源协同配合,强化产业技术创新。”
穗港澳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快速推进
在广州高新区,穗港智造合作区、穗港科技合作园的建设如火如荼。
穗港智造合作区打造以“港澳合作”和“智能制造”为主线的穗、港、澳三方深度对接,机制共建的新型园区。穗港科技合作园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氢能源等领域,充分发挥广州和香港的各自优势,联合成立创投基金,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需求的信贷、保险机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与科技、产业的融合发展。
以穗港智造合作区、穗港科技合作园为代表的一批穗港澳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正在快速推进中。此外,广东省两批共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中,有10家落户广州,合作方包括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7所港澳知名高校,涵盖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环境科技等多个领域。
筑好创新平台,引来源头活水。不断优化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来穗实现梦想。
12月10日,位于广州南沙创享湾的新华港澳国际青创中心正式揭牌启用。香港青年曾祥盛选择落户于此。“初创企业免租金,这减轻了我们很大的资金压力。同时,中心还将依托香港新华集团在海内外的业务网络,帮助我们拓展线下业务。”他说。
设立首期规模10亿元覆盖创业各阶段的港澳青年创业基金;对已获得香港青年发展基金等资助且在广州开展应用研发的项目给予配套奖励;推动支持粤港澳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建设与发展……一系列政策的“保驾护航”,正让广州成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首选地。
广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表示,要完善粤港澳三地科技合作机制,建设三地协同创新平台,优化港澳青年到广州创新创业环境,让更多香港、澳门的科技成果在广州和大湾区转化落地。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