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者:Alice(印尼国际日报编辑,祖籍福建)
执笔者:高永佳
口述时间:6月9日
我的祖籍在福建,父辈在年轻时来到印尼首都雅加达,一晃过去四五十年,我们在雅加达扎了根。在印尼的华人从小就知道居安思危,自我保护,我们都知道,华人和华侨在雅加达给了当地人很多帮助,尽管印尼当地人对我们的感情掺杂了许多复杂因素。
5月16日,我的朋友玛丽女士的员工在街头派口罩。受访者供图
6月6日,在疫情“红区”Jembatan Besi派发的爱心包裹由中国企业赞助,包裹里有大米、油、糖、方便面、口罩和两根雪糕。受访者供图
2月买口罩寄回中国
3月国内买口罩捐印尼
印尼的新冠肺炎疫情重灾区在首都雅加达,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了印尼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1月26日,印尼还没有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那天,我在印尼的第三大城市万隆。我把附近药房的口罩全买了下来,总共40盒,寄给了中国的亲戚。1月27日,印尼的口罩开始限购,我挤在药房的人群中,此时20只一盒的N95口罩卖到50万印尼盾,相当于250元人民币,但是一人只能买10只。
3月2日,雅加达出现了首例确诊病例。雅加达普通口罩一盒50只卖45万印尼盾,大约225元人民币,是2月初普通口罩价格的10倍。民众给总统的信箱留言大多是问口罩价格能否降低。3月2日晚上8点,我在超市混乱的大抢购中,只买到4把青菜、一瓶牛奶、六瓶水和一斤蒜头,看着结账人群购物车里垒起来的大米和方便面比人还高,我在想这得吃到什么时候。
从2月开始,印尼的华人和华侨都忙着买口罩捐给国内,3月底开始,又从国内买口罩捐给印尼政府,忙忙碌碌不停歇。
记者疑似感染
医院防护服花钱租赁
3月9日,我到医院神经科复诊,医院里有一半的病人没有戴口罩,走廊有人在咳嗽。我提心吊胆,医生给我开了药方子,我买上足够的药,因为不想再往医院跑。
3月10日,雅加达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有27例。随后的每一天,数据都在涨。
3月11日晚,我的同事,记者爱妮在万隆发了一条信息告知我,她因身体不适只能勉强交上写完的一条稿子。她感到呼吸困难,还伴有头疼呕吐,全身乏力,不想进食。
那段时间,她参加过一场葬礼。回来后她得知,这场葬礼中的逝者很有可能死于新冠肺炎,只是最终没有得到医院确诊。逝者的姐姐回到雅加达当晚也住进了医院,第二天就离开了人世。
收到她的信息,我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让她尽快去医院检测,去喝藿香正气水,去买连花清瘟胶囊,可是当时我在雅加达也找不到连花清瘟胶囊。最后我告诉她,尝试一下“古中医音乐疗法”,尽管这感觉有点儿迷信。
3月12日早上,爱妮在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得知检测试剂不足,医生说她的状况不算严重,达不到检测标准。在这家医院等待检测的人穿防护服需支付25万印尼盾(约125元)租借费,使用完后归还。爱妮搞不懂医院为何如此操作。只验了血的爱妮最后被告知得了眩晕症,拿了药先回家自我隔离观察一段时间。
幸运的是,三四个星期后她恢复了元气。5月20日,她平安度过了70岁生日。让人喜忧参半的还有,面对疫情冲击,报社效益不断下滑,爱妮的名字登上了裁员名单。
我还有个朋友,在当地一家报社做记者,感染上了新冠肺炎,半个白肺,至今没有入院治疗,不能上门照顾的同行们只能想办法凑了10盒连花清瘟胶囊给他快递过去,要知道凑够这些药品是多不容易 ,在当地很难买到的。
报社复工
回办公室的以男同事居多
从3月下旬开始确诊病例越来越多,为避免有记者外出采访受到感染,我们接到报社董事长通知,可暂停或减少外出采访,大部分女性和年纪稍长的同事居家办公。疫情期里,社长带领少数员工回到办公室,报纸如常出版。活泼的广告部同事们会在休息时间戴着口罩做健身操,大家说这样能增强免疫力。
5月26日报社复工了,虽然政府鼓励45岁以下的员工回到岗位,但报社为了所有同仁的安全,仍旧让大部分同事居家办公,目前回到办公室的以男同事居多。
而从4月10日开始,雅加达实施行动管制,第一次为期14天。因疫情迟迟不见好转,当局前后三次延长社交限制措实施期,第三阶段到6月4日结束。
为尽早让经济返回正轨,雅加达市政府计划在6月15日起,允许购物商场重开,景点在6月20日重开,但各场所出入人数必须控制在限定容量的50%内。
印尼政府对抗击疫情做出了一系列响应,可印尼街头的景象依旧不可言喻。有专家说,印尼全国范围内的疫情曲线仍未下降,归咎于民众不听政府的呼吁。随着5月底、6月初的复工和返乡人群回流,大家对疫情在雅加达的蔓延不无担心。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印尼还不能全面解除大规模社交限制措施。印尼总统佐科维早在上个月就呼吁,争取在7月底或8月初全面恢复经济活动,而这个6月将成为迈向新常态生活的过渡期。
5月27日,印尼国际日报编辑部。复工后,报社为了安全,让大部分女性和45岁以上的同事居家办公,目前回到报社的多为男同事。受访者供图
遭遇车祸
当地人聚集围观还不戴口罩
4月12日晚,我需要回报社一趟,戴上口罩、围巾和手套,全副武装驾着车出门了,那是雅加达实施行动管制的第三天,街上的人车相比平时要少很多,司机们的车速飞快。我在Pluit被撞了,那里是货柜车的必经之路,我还以为自己被撞飞了,头脑短暂地一阵空白后赶紧刹车停下。
现场看热闹的印尼人越来越多。不戴口罩的人们开始一圈圈围拢上来,我不敢开门。车窗外,他们七嘴八舌嚷嚷着,还有人靠近说愿意为我做目击证人。
货柜车司机下了车,朝我走来。
他们怎么都不戴口罩?
我摇下了一点点玻璃,问司机,你愿意赔偿汽车保险的费用吗?他说他没有钱。
人群让我感到窒息,他们不戴口罩让我感到害怕。只要我人没事,其他一切都是小事,这个保险费我自己来出,5分钟后我驾车逃离了人群。
华人街头派饭派口罩
当地聋哑人士感恩
一直以来,印尼华人都在尽最大努力做慈善活动,给当地的底层民众分发口罩、爱心饭盒和包裹。我的华人朋友玛丽是印尼女企业家,常常联合基金会在街头为摩托车司机提供爱心饭盒。
5月16日,玛丽女士为Banjir kanal Barat村村民分发500份爱心包裹,包裹内有大米、食用油、白糖和方便面。分发完后,我随她到公司坐坐,玛丽女士交代职员给公司楼下的8名聋哑人士派爱心饭盒。许多路过此处的当地人看到有盒饭派发,竟开始围拢,纷纷要求也给他们发一份。8名聋哑人士最初很惊讶,随之驱赶哄抢的人群,这样的景象看得我隐隐心酸。
疫情让很多人失去了工作,没有口罩的他们甚至更恐惧没有饭吃。上个月,疫情肆虐加上斋戒月开始,很多华人和慈善机构自发在路边给贫困收入者以及残疾人士分发食物,有时连途经的小巴乘客也会立马跳下车来看能否分得一份食物。这导致我们时常在思考,这样派发盒饭的方式是否正确?
5月6日,玛丽女士在街头为摩托车司机提供爱心饭盒。在印尼有很多像玛丽女士这样的华人、华侨在为抗击疫情出力。受访者供图
对解除行动管制后的生活
感到担忧
在印尼2.6亿人口中,接近九成信仰伊斯兰教,每年在斋戒月期间返乡庆祝的人数多达7500万人。无法想象开斋节期间涌现的返乡潮是多么让人担忧。5月25日,印尼当局先后派出了34万名军警到雅加达、西爪哇、哥伦打洛和西苏门答腊四个省份的25个城市,部署在街道、购物中心、旅游景点和其他地点,确保人们遵守管制措施。
在这期间,许多印尼人为了过节,随意外出,街头人流密密麻麻,也不戴口罩,传统采购市场更是成为疫情高发区。
从4月23日开始为期一个月的印尼斋戒月和5月24日的开斋节都结束了。从逐步解封到全面解封,6月过渡期成为了关键。最近两周,首都雅加达在经历超过两个月封锁之后,返工潮和商业体分阶段重启引起人们关注。
上周开始零售店和餐馆恢复营业,办公室恢复运作。当局允许宗教场所恢复活动。娱乐场所、动物园、博物馆、体育设施、图书馆、海滩和其他公共设施逐步开放。不过接待的顾客人数不可超出其原有可容纳水平的一半。
大雅加达地区放松社区隔离限制后,居民出行热情高涨。截至今天(6月9日),印尼新增病例首次突破千例(1043例),情况不容乐观,我们再度对当地的疫情控制感到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