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印度开国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这句名言时至今日,仍是印度人耳熟能详的名句。
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出身显贵家庭,其远祖拉杰·考尔是当时统治印度的莫卧尔帝国皇帝法鲁克·西耶尔十分尊崇的克什米尔学者。此后,尼赫鲁家族的男子在莫卧尔帝国世居高官,虽然在印度1857年民族大起义中家道中落,但至其父亲老尼赫鲁掌家时终于又靠个人奋斗成为百万富翁。
1889年11月14日,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出生于安拉阿巴德市(今属北方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从字面上翻译中文意为运河的红宝石。
1。开挂阿三——“东西方奇异的混合物”
尼赫鲁是家中仅有的男孩,从很小开始,父亲就按照培养印度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路子培养这个家族的接班人。
14岁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母亲对小尼赫鲁讲了多年前他的几个家人因误会险些被英国士兵吊死的故事。从那时起,尼赫鲁失去了对英国人的好感,并开始关注身边的社会。
1905年,16岁的尼赫鲁远赴英伦,进入英国贵族子弟学府哈罗公学学习。在哈罗公学这个为英国培养政治精英的学校里,这个来自偏远殖民地的小孩子的政治和知识水平比同龄同学高很多。
1907年10月,18岁的尼赫鲁提前考入剑桥大学,主修自然科学,但剑桥的学术氛围使得他将更多时间投入对历史、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研究。
1910年,他又进入伦敦法学院攻读法律。在法学院的两年对尼赫鲁日后的政治生涯至关重要,他在这里接触了各种流派的思想。
尼赫鲁在英国学习和生活了7年。在这7年里,他养成了一套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穿着讲究,留有小胡子。他较为沉默,感情含蓄,成了“东西方奇异的混合物”。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领导者》一书中这样评价尼赫鲁:“才华出众,目空一切,贵族气息重,脾气暴躁,高傲自负”,“有时还咄咄逼人,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强烈的优越感”。
2。青胜于蓝——尼赫鲁与甘地的合作
尼赫鲁认为,像印度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竟让一个远方小岛把手足捆绑起来,任意支配,实在是一桩荒谬绝伦的事情”。从英国回国后,尼赫鲁加入了国大党。
1916年2月,尼赫鲁与卡麦拉小姐喜结连理。结婚21个月后,他们的女儿、印度未来的女总理英迪拉出生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发展迅速。尼赫鲁认定甘地领导的这一运动既符合印度传统,又适应印度现实。他决定加入这一运动。
从1921年至1945年,尼赫鲁先后入狱9次,共坐牢1041天。对于坐牢,尼赫鲁早有心理准备。1921年印度全国大罢工爆发后,英印殖民当局到处抓人,尼赫鲁知道大难即将临头,他开始跟父亲学打地铺,亲自尝尝在硬邦邦的地铺上睡觉的滋味。
自追随甘地之日起,尼赫鲁就不再穿西服,而改穿印度土布衣服。为动员农村大众参与独立运动,尼赫鲁与国大党同志一道,不辞辛劳徒步到偏远的乡村,出席农民会议,发表演讲。
3。人间正道——百折不挠为独立
在独立斗争中,尼赫鲁政治上逐渐成熟。1923年底,尼赫鲁担任了国大党秘书长。他常常每天工作15个小时。尼赫鲁担任国大党秘书长没有薪水,他和父亲甚至变卖家产作为国大党活动经费。
尼赫鲁虽追随甘地,但并不迷信甘地。 尼赫鲁逐渐意识到“非暴力”运动的缺陷。 为了找到一条独立的出路,1926年尼赫鲁决定重返欧洲。在为期1年零9个月的时间里,他先后访问了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和苏联。
在探索印度民族解放道路的过程中,尼赫鲁也接触了中国人。1927年,在布鲁塞尔举行的“被压迫民族大会”上,他接触了中国国民党代表廖焕星。会上,宋庆龄、高尔基、爱因斯坦等发起组织了“反帝大同盟”,支持被压迫民族的独立运动,由宋庆龄任主席,尼赫鲁也担任了执行委员。
尼赫鲁重返欧洲和出访苏联,使他的思想有了新的广度和深度,从欧洲之行中为印度找到了出路:政治上必须完全独立;经济上应该实行“社会主义”,而且只有工业化才能铺设一条摆脱贫困的道路;宗教弊端会扼杀印度,但可通过经济发展自动解决。这为他日后当总理时制定政策,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4。奠基国策——做有声有色的大国
1929年冬,国大党在拉合尔年会上通过了尼赫鲁起草的《开辟历史新纪元》的决议,并把完全独立作为今后的斗争目标。
甘地看到,印度的青年一代都拥护尼赫鲁,就极力推举尼赫鲁为党主席。不惑之年的尼赫鲁终于走上了党的最高领导岗位。
他在各地的演讲,并把政治独立当作获得社会自由的必要步骤。尼赫鲁为印度独立建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地方基础。
二战爆发后,英国大量调用印度的人力和物力,从而激发了印度人民的民族感情。1939年9月,尼赫鲁曾经访问抗战中的中国,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表示出了同情。
此时的尼赫鲁虽陷囹圄却豪气勃发,写成了《印度的发现》一书,高瞻远瞩地展望了印度的未来:“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这句名言时至今日,仍是印度人耳熟能详的名句,也是印度大国战略的最好注释。
194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尼赫鲁出任第一任总理。1954年6月,尼赫鲁与应邀访印的中国总理周恩来发表声明,公开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次年,又与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等人共同发起万隆会议,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商大计。
5。中印战争——印度伟人的滑铁卢
1961年12月17日,印度发动代号“胜利行动”的军事进攻,强行从葡萄牙手中武力收回果阿地区。印度出动海陆空三军,在36个小时内就打败了葡萄牙军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代价仅仅是战死22名士兵。从这次武力吞并果阿的军事行动中,印度尝到了甜头。
1962年,由于印度国内局势不稳,为转移国内视线,又重操故技,打算在中国身上捞一把,尼赫鲁派兵在中印边境制造事端。结果这次让印度狠狠的摔了个鼻青脸肿。这是尼赫鲁一生中最大的败笔。这一战,成为了尼赫鲁一生的耻辱。
中印战争的结果在印度民众之中影响奇大,简单来说相当于印度版的甲午战争。而国内基本上认为尼赫鲁的领导力缺失是败战的罪魁祸首,中印战争的失败使他威望扫地并且很快见了甘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推动国内的种姓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改革。
尼赫鲁的社会理想是建立社会主义类型社会。他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就是“国家财富平均分配”。但他没有能实现这个目标,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国内贫富差别却以空前的速度加大起来。
6。相信后人更聪明——培养“印度国母”
尼赫鲁晚年一直注意对女儿英迪拉的培养,为其日后登上印度的权力顶峰铺平了道路。随着时日的变迁,不少印度人民都怀念这位硬朗的“印度铁娘子”,甚至有人称她为“印度国母”。
1964年1月,在国大党年会上,尼赫鲁突遇中风,出现左偏瘫。1964年5月27日,尼赫鲁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享年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