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京西老街坊安享古道新生活
炎炎夏日,模式口村平房小院儿里青砖铺地漫出一阵沁凉。硬山齐脊、砖石斗拱的老房子干净规整,院墙下一大株白兰花阵阵吐香。几位老街坊坐在院子里喝茶聊天,十分惬意。这两天,模式口村正在更换自来水管道和智能水表,已经服役了40多年的老管道终于退休了,这让大伙儿特别高兴。
这要搁在以前的7月,大伙儿可没这份闲情逸致,“那基本上都忙着舀水!”胡瑞启、赵月玲、韦春燕是在石景山模式口村住了一辈子的老街坊,今年都已年过六旬。在他们印象里,模式口改造前,几乎年年夏季汛期,胡同里都因为下雨积水忙得一塌糊涂。
一条长1380米的悠久老街,从石景山区模式口村穿过,这就是著名的模式口大街,是旧时京西驼铃古道的一部分。因为老舍先生笔下的骆驼祥子,京西古道模式口远近闻名。但在今年62岁的胡瑞启老先生的记忆中,几十年前的模式口地区没有上下水,道路坑洼,排水设施更无从谈起。
除了道路、管线急需修理,模式口村的环境问题也很突出。
模式口村沿街分布着法海寺、承恩寺两家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慈善寺、田义墓、冰川馆等众多文物景点,可这里却在很长时间内,游商云集、交通拥堵、噪音嘈杂,周边百姓叫苦连连。
一边是老百姓天天反映,一边是执法力量薄弱。金顶街街道综合执法队队长漆瑜回忆当时:每次执法都是前脚刚走,后脚立刻又摆上摊儿了。
店铺里归工商、街面上归城管,非法行医归医药、交通违法又归交通队,虽然经常执法,但人流密集、摊位流动,执法难度大,执法部门又各管一摊,难以形成合力。法律法规之间经常出现空隙地带,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削弱了执法力量和效果。
石景山区大胆实践,在全市率先开展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执法力量中心下移,实现基层城市管理执法力量的有效整合。围绕市容环境、生态环境、设施环境和秩序环境这“四大环境”,形成“区级指挥、部门共治、街道统筹”的三级响应体系。改革中,石景山区将相关执法管理职能下沉,对街道进行扩权,公安、食药、安监、环保、工商、交通、消防等部门均调派专人到街道上岗。
街道有了自己的执法队伍,治理模式口大街的乱象就有了新章法。利用“街道吹哨”的权力,一下子就招呼来区里23个相关的职能部门,城管、公安、交通等执法部门每天早上5时开始,对模式口大街的6个进出口设卡检查,劝阻游商进入;工商、食药监等部门分别对门店和食品商户进行检查登记;公安部门核查出租房屋流动人口办理居住证情况,交通队对停放在路边的“僵尸车”进行清理。经过集中治理,模式口古道终于恢复了宁静。
此后,执法站驻街,防止乱象反弹。同时,优化模式口大街环境,交通支队对模式口地区驻区单位、常住居民、市场、坐商的机动车进行信息登记,出台相关车辆管理规定。腾出来的市场空地,也被改建为停车场,供居民使用。区市政管理部门针对模式口地区排水、道路等市政设施老旧的情况,开展环境整治工程。区公园管理中心则整治改善了法海寺公园及周边情况,改造法海寺文化广场。老街坊们休闲健身,有了去处。
据了解,从今年7月1日起,石景山区已将5类、共430项行政执法职权下放至街道办事处,同时在现有城管执法编制总量内,进一步向街道下沉执法编制,实现街道执法编制在本区城管执法编制总量中占比达到85%,以充实街道一线执法力量,让更多的城市管理问题化解在基层。
探索推进行政执法权限向基层延伸,让模式口老街坊们真正享受到京西古道的雅韵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