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访泥汊镇:磨破的军靴 不退的战场

人民网-安徽频道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7月14日晚上8点,我们的采访车抵达了安徽省无为市泥汊镇。路灯的光线穿过茂密的行道树,斑驳地洒在湿漉漉的柏油路上,偶有车辆驶过,也都是朝着江堤的方向。一切似乎都是静悄悄的,经历了白天里的一场场奋战,这里的人们正在积蓄力量:天气预报显示,明天又有一场暴雨,战斗还将持续。

夜访泥汊镇:磨破的军靴 不退的战场

连长正在给战士们简短总结白天的排险工作。

20:45 临时驻地里的晚餐

叶闸小学,第72集团军某旅一部的临时驻地。当我们走进学校的时候,战士们还没有回来。教室里铺着凉席,“床头”整齐的叠放着军装,教室的门口摆放着几件被泥水沾满、已看不出颜色的救生衣。

战士们晚上吃些啥?在学校后院,我们看到了几位年轻的战士,他们正熟练地操作着野战炊事单元。青椒炒肉、毛血旺、青椒土豆丝、白煮蛋、大米饭,这是今晚的“菜谱”。

“刚从大堤下来,赶回来先给大家搞好伙食。” 营长付海的声音有些沙哑,自7月13日中午抵达泥汊镇,这支队伍已经连续奋战了30多个小时,还没有休息过。

校园里驻扎了100多名战士,工作量不小。付海说,虽然今晚是在驻地休息的第一晚,但泥汊镇政府和附近的村民已经提供了很多的帮助,速食食品、矿泉水等都供应充足,经常有附近村民送来物资。

事实上,这支队伍里有30%的战士都曾参加过2016年的防汛抗洪,地点也在无为,那一年,付海和战友们坚守了40多天。说话间,战士们乘车回到了校园。热腾腾的饭菜迅速分发,战士们以班为单位,搭起简易的桌板,开始了这顿迟到的晚饭。“吃过晚饭再烧些热水,给战士们洗个热水澡,明天我们继续战斗!”付海说,他也很心疼战士们,但作为军人,大堤就是战场,冲在一线义不容辞。

夜访泥汊镇:磨破的军靴 不退的战场

教室外,整齐地摆放着沾满泥水的军靴。

教室里,战士们正安静地吃饭;教室外,整齐地摆放着一双双磨破、浸满泥水的军靴。记者不忍心再多打扰,只愿今晚平安无事,让这群可爱的人好好地睡上一觉。

21:30 安置点里的电筒光

新板桥初中,是泥汊镇群众安置点之一。在阵阵虫鸣声中,一束电筒光时不时停留在楼道的某一处。镇社会事务办副主任、民政办主任何爱平的第9个夜班开始了。

“这个安置点安置了51户,92个人,70岁以上的有56人,年纪最大的95岁,其中有4个儿童、2位情况比较特殊的残疾人。”多年走村入户开展工作,大家都挺熟悉。九点半钟,正是大家准备入睡的时候,何爱平不敢闲着,拎着手电筒挨个查看教室里的情况,“年纪大的比较多,怕夜里有突发情况,多看看心里要放心一些。”

校园里支起了4顶帐篷,这是临时的公共浴室;小平房的屋檐下,接上了临时水龙头和晾衣绳,这是大家洗衣服的地方;医务室里,值班医生正在认真检查今天的体温检测记录;值班点的外墙上,贴着一周活动安排表,戏剧表演、放电影,还有心理讲座;储藏室里,整齐地摆放着各种生活物资,瓶装酱菜、毛巾被、矿泉水还有小面包……

用何爱平的话说,这里是“前线的后方”,也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一线的同志们请放心,安置点一切都好!”

23:30 无眠巡堤人

江堤上,浪花拍打着子堤,水面距离堤上民房已不过数米。沙袋上密密麻麻的脚印、石子路上深深的车辙、间隔堆积的土方,可见白天里战况的激烈。江堤下,三人一组,他们打着手电筒,一脚深一脚浅地并排行进,仔细搜寻那些随时可能出现的渗水点。

这是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王卓远在堤上的第8天,这样的拉网式巡堤,他也记不清有多少趟了。“我们的责任段有3.7公里,每天晚上参与巡堤的有70人,每半小时出发一波,循环不断,一夜不睡。”

王卓远其实有些惊魂未定,他蹲在一处“养水盆”边,仔细地观察水流的变化。昨天傍晚,这里发生了一起滑坡险情:“巡查中我们发现这里出现了一股水流,水是浑浊的。”坏了,渗水!水很浑浊,大堤内部一定有土质松动!就在大家赶来的时候,水流上方的民房轰然间塌去了一半,砖石之间水流越来越大,如不及时处置,就会溃堤!

现场立即展开会商,抢险争分夺秒。关键时刻,部队官兵投入战斗,群众们也自发前来支援,打支架、装沙袋、垒沙袋,连续奋战一夜,险情终于在今天早晨六点被排除。“当时就是一股劲,拼了命也要把堤给守住!”说着这句话的时候,王卓远回头望了望身后的圩区,沾了泥水的眼镜后,是坚定的眼神。

“等巡完给老婆打个电话,大女儿前几天做了个手术,也没时间赶回去,问问今天情况怎么样。” 短暂的交谈后,王卓远与我们告别,继续巡堤。这时,时间已是凌晨0时。

身前是江水,身后是家园。关键时刻,每一个人都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返程中,记者的视线里,江堤上一盏盏灯串成了一条条线,仿佛连起了一根根钉子,深深地扎在那里。(吴梅 江帆)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877 字。

转载请注明: 夜访泥汊镇:磨破的军靴 不退的战场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