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稻成公园 黄埔产业扶贫助力阳山火岗村走上致富路
七拱镇是阳山“粮仓”,下辖的火岗村也是以种植七拱米出名。但与许多农村类似,火岗村同样面临“谁来种地”的困扰:年轻人外出打工,种地的多是老人。村里的经济十分落后。
2016年,黄埔区区属国企知识城(广州)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承担起火岗村脱贫攻坚任务,依托本地特色资源,积极引进“七彩水稻公园”产业项目增加创收,带领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截至2020年4月,火岗村全部贫困人口已达到脱贫标准,脱贫率100%,并已退出贫困户人口124户352人,退出率100%,火岗村整村退出贫困村行列。自黄埔区扶贫工作组入驻以来,4年时间,火岗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原来的3000元提高至17549元,村集体收入从2.9万元增加至21万元,火岗村被列为“广东省新农村示范村”。
精准扶贫 水稻产业化助力长效脱贫
七拱米在阳山本地拥有大批忠实“粉丝”,在珠三角地区也小有名气。但是,由于水稻种植多为散户耕作以及少数合作社承包土地连片耕作,经营规模偏小,品牌打造和推广力度不够。如何打响品牌,带动周边居民发展?这需要现代农业产业扶持。
黄埔区扶贫工作组引进了阳山金穗华晨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破解产业化难题。金穗华晨不仅带来了机械生产及新理念、新模式、新标准、新技术、新品种,也带来了“七彩水稻公园”项目。
据悉,该项目规划投资5000万元,在火岗村共同创建一个集水稻品牌、优质稻生产与加工、水稻文化传播、农耕文化体验及乡村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项目。
“公司选择在此做项目,是因为这里的水稻种植基础以及地方政府整治整合土地的魄力,同时我们也肩负着产业扶贫的职责。”金穗华晨董事长鄢明说,以前的扶贫模式,就是政府给钱,钱用完了农民就没有内生力。但通过产业扶贫,贫困户的资源变成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农民的资源引进产业里面,大家成了利益共同体,内生力就出来了。长期这样运转,农民就不会再返贫,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的作用就出来了。“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给农民鱼,不如教他们方法,大家共同捕鱼。”
目前,火岗村共112户贫困户入股该项目,享有固定分红、土地租金和务工收入,人均年增加收入1300元以上。如今,一些外出多年的村民也重返家乡当起了现代职业农民。
“与其让土地撂荒,还不如重新拾起来,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又可以分红,不用出去外面闯了。”村民说。
“七彩水稻公园”只是企业在当地带动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有了产业支撑,才能从源头上拔掉‘穷根’。”火岗村驻村第一书记杨伟桦认为。
扶贫工作组驻村以来,投入150万元,以火岗村委会名义入股了广州纳金科技产业园项目,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村级分布式光伏电站,预计2020年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收益合计480万元,今后每年将为贫困户人均增收近3000-3500元。
从输血到造血 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杨卫忠是火岗村的贫困户,家里有5个孩子,其中一个因患脑积水智力低下。一家人的经济收入,仅靠杨卫忠外出务工,月收入仅两三千元。杨卫忠回村后,夫妻俩上山采山药、抓草蜢等卖些钱,但生活依旧十分困顿。
如今,“七彩田园”就在家门口,杨卫忠不仅用优选的水稻种子自己种植了10多亩七彩水稻,养了100只鸡,参与光伏分红,有一个村保洁员的公益岗位工作,还打了多份散工,年收入有八九万元。
“有工作就去做,下雨刮风都去,停不下来,我希望给家人好一点的生活。”杨卫忠说,多亏了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不仅给他介绍工作,还帮助重建了家里的破旧危房,以后生活更有指望了。
说起杨卫忠,扶贫工作小组也是竖起大拇指,直赞他是脱贫模范。“我们愿意给贫困户提供机会,但也要他们自力更生,不要有‘等靠要’的想法。”杨伟桦表示。
据悉,扶贫工作组大力倡导贫困户自力更生,投入资金近60万元,为有意愿养殖阳山鸡的贫困户发放鸡苗和饲料,平均为每户贫困户带来5000元收益;投入近30万元,为有意愿种植水稻的贫困户发送农药化肥,平均为每户贫困户带来3000元的收益。由此,逐步由“输血”转变为“造血”模式,推动贫困户实现自主持续地发展生产。
采写 新快报记者 李应华 通讯员 徐洁芹 曾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