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煤炭传送带上观江景,品味杨树浦发电厂的历史和当下|让城市空间美起来

曾经,能够远眺105米高的杨树浦发电厂烟囱,是溯水而上的船只到达上海的标志。

在煤炭传送带上观江景,品味杨树浦发电厂的历史和当下|让城市空间美起来
杨树浦发电厂旧照

今天,去往杨树浦发电厂遗迹公园的沿途混杂着各色建筑,城市生活空间见缝插针式地向江边渗透。

在煤炭传送带上观江景,品味杨树浦发电厂的历史和当下|让城市空间美起来
如今的杨树浦发电厂遗迹公园 刘歆

通往遗迹公园的最后一段道路崎岖而颠簸,随处可见周边改造工程拢起的临时围墙、生锈的金属大门。

在煤炭传送带上观江景,品味杨树浦发电厂的历史和当下|让城市空间美起来
改造中的杨树浦发电厂

这些都提示着:曾被工业时代猛烈冲刷过的土地依然保持着往昔的尊严与铿锵,带着不容窥探的禁地感。

上世纪10年代由英商投资建成的杨树浦发电厂曾是远东第一火力发电厂,整个上海的用电都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发送出去。

在煤炭传送带上观江景,品味杨树浦发电厂的历史和当下|让城市空间美起来
杨树浦发电厂旧照

如今,江岸上的鹤嘴吊、输煤栈桥、传送带、净水池、湿灰储灰罐、干灰储灰罐等设施依然临水而立,只是,它们都经过了设计师的精心改造,被赋予新的功能。

在煤炭传送带上观江景,品味杨树浦发电厂的历史和当下|让城市空间美起来
经过设计师的精心改造,杨树浦发电厂焕然一新 刘歆

“煤抓斗”凉亭

进入公园,三根曲折的钢筋直指天空的水泥柱所矗立的地方,是一个向下挖掘出的池塘,水深约一米,青苔、浮萍,不知名的水生植物与雨水,共同形成了一个雨水湿地。

在煤炭传送带上观江景,品味杨树浦发电厂的历史和当下|让城市空间美起来
直指天空的钢筋水泥柱 徐佳和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项目负责人秦曙介绍,这是一个已经拆除的建筑的遗留部分,通过向下的挖掘,呈现出建筑原本的地基。在公园里,这样的“地基池塘”一共有三个。

煤炭是火力发电厂的能源。

当年,通过水路运抵码头的煤炭,由抓斗送到传送带,经转运站,到煤炭校验间,成为粉末。

如今,煤炭路径变成了人们的参观路径,称重用的煤斗也有了新的用途,设计师们将它们上下倒置,成为休憩的凉亭,覆盖于“地基池塘”之上。

在煤炭传送带上观江景,品味杨树浦发电厂的历史和当下|让城市空间美起来
煤斗改造成的凉亭 徐佳和

穿越凉亭的小径沉入地面,水池几乎齐腰,水面上的白色睡莲正静静地绽放。在下沉的空间里,人的体感与土地忽然有了更直接的联系。

在煤炭传送带上观江景,品味杨树浦发电厂的历史和当下|让城市空间美起来
“煤抓斗”凉亭旁边的小径 徐佳和

沿着小径向前,经过现在的杨浦驿站即昔日的转运站,站上码头200米长的输煤栈桥,滔滔黄浦江在眼前展开,偶然路过的寻常运输船,在细雨中好像都带上了一丝丝画意。

在煤炭传送带上观江景,品味杨树浦发电厂的历史和当下|让城市空间美起来
200米长的输煤栈桥被漆成了蓝色 徐佳和

在煤炭传送带上观江景,品味杨树浦发电厂的历史和当下|让城市空间美起来
远处能看到黄浦江的江景 徐佳和

原本半圆形的输煤传送带被漆成了蔚蓝色,橡皮履带更换为通常的半圆形钢板,覆上薄薄的泥土,种上迎春花,可以想象当春天来临,小黄花随着江风摇曳的趣致。

“储灰罐”艺术中心

三个黄灰色相间、巨大而醒目的干灰储灰罐位于码头最东端,是电厂段的重要工业遗存,现在,它们是即将在下半年正式对外开放的“灰仓艺术中心”。

在煤炭传送带上观江景,品味杨树浦发电厂的历史和当下|让城市空间美起来
灰仓艺术中心将于下半年正式对外开放 徐佳和

进入罐体后,仔细观看会发现,拆除了外部构造后的三个罐体依然保持黄灰色相间的金属外立面。

在煤炭传送带上观江景,品味杨树浦发电厂的历史和当下|让城市空间美起来
灰仓艺术中心内部 徐佳和

其中的两个经过重新划分空间后改造成了纯粹的艺术展示空间,另一个则以盘旋而上的坡道兼具交通和展示功能。

一条公共栈道在穿过密密麻麻的水泥柱森林以后豁然开朗,沿着筒仓盘旋上升,把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缠绕在一起不分彼此。

秦曙说,参观这个罐体时,在门口时会得到一个提示:“男往左,女往右。”不多久,男女又在通道的某一点不期而遇,观展行为与漫游行为无缝衔接。

“净水池”咖啡馆

两个净水池装置立在电厂厂区和滨江码头区之间,处在一片野草丛中,净水设备被拆开,分别嫁接了别的元素,但从这些零件所透出的气息中,仍能隐约感到能量流淌千百遍的过程。

其中一个净水池的功用是咖啡厅,它装上了辐射状劈锥拱壳体屋盖,从高处看,如展开双翅护住身下土地的小鸟,也如同一个来自海洋深处的贝壳。

在煤炭传送带上观江景,品味杨树浦发电厂的历史和当下|让城市空间美起来
“净水池”咖啡馆 徐佳和

屋顶之下,是一个环形的镜面水池,曲折的屋檐与周边巨型吊车的景观倒影于水面之上,人们的视线穿越一汪净水,几丛野草,模糊了室内外的界限。

在煤炭传送带上观江景,品味杨树浦发电厂的历史和当下|让城市空间美起来
环形水池倒映着周边的美景 徐佳和

建筑师将另一个净水池变为虚化的景观环境,形成一个圆形的“地基池塘”,小香蒲和水葱,与周边场地上的狼尾草相得益彰。水池被跑步道穿越,以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存在于整个环境之中,向人们暗示着那些老旧的混凝土条块曾经的身份。

如何达成现代与历史、公共与工业、展览与休憩,艺术品与建筑物之间的融合和协调,在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答案。

在煤炭传送带上观江景,品味杨树浦发电厂的历史和当下|让城市空间美起来
后记

昨天,上海文联组织的“艺起前行”活动在杨树浦发电厂遗迹公园进行。摄影家陈海汶的工业摄影作品为杨浦滨江的过去提供了详细的影像资料。

在煤炭传送带上观江景,品味杨树浦发电厂的历史和当下|让城市空间美起来
杨树浦电厂的历史影像资料

陈海汶告诉人们,凡是电厂工作过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非常小心谨慎,一旦进入电厂领域,所有的安保措施必须做到位,“安全帽得戴上,制服得穿好,每一道签字手续缺一不可……”

杨浦滨江曾经沉寂了一段时间,当它们成为令人满意的生活场地而不再是仅供参观的地方时,它们便复活了。滨江临水空间在当下的复兴,为城市带来复兴的契机。

在煤炭传送带上观江景,品味杨树浦发电厂的历史和当下|让城市空间美起来
同济大学教授、

杨浦滨江改造的总设计师

章明认为:

复兴并不等于将一切推倒重来,而是在尊重原始状态的基础上承认接受不断叠加的过程。

历史与现在的叠加,迎来新的身份认同。

马上评:根与魂

杨树浦发电厂,这座始建于1911年的老电厂有中国电力工业摇篮之称,曾供应上海近80%的电力。

如今随着城市更新的步伐,电厂早已完成历史使命,却未退出历史舞台。曾经的辉煌历史和光荣传统,让她延续生命,蜕变为上海城市文化的地标之一。

在煤炭传送带上观江景,品味杨树浦发电厂的历史和当下|让城市空间美起来
杨树浦电厂已蜕变为上海文化地标 刘歆

去过电厂附近的会了解,那里的氛围与徐汇滨江并不一样,带着更多工业文明的沧桑和凝重,也更容易寻到特殊历史时期,上海这座浦江之畔的工业城市一路奋进的足迹。尤其对上了年纪的上海人来讲,杨树浦发电厂是一段历史的标记,一段青春的回忆,有深厚的时代和文化情结。

好在,如今电厂的周围不再寥落,而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加大历史建筑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的政策引导下,杨树浦发电厂正在找回昔日的魂。这里将围绕电厂百年历史底蕴和“红色基因”的传承,向史而新,营造独具魅力、特色的滨水文化空间。

在煤炭传送带上观江景,品味杨树浦发电厂的历史和当下|让城市空间美起来
杨树浦电厂正在变身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孙中钦

未来,电厂将变身为电力工业革命传统和历史文化博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东外滩滨江高端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成为上海集工业文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于一体的新地标。

从陈旧到摩登,从厚重到轻快,从工业文明遗迹到城市精神象征,像杨树浦发电厂这样的蜕变,还发生在上海的许多角落。这不正是城市寻找立身之本、文化之魂的收获么?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徐佳和 金雷

编辑:吴旭颖

图片:徐佳和、刘歆、孙中钦摄,其余由官方提供

新民晚报文化部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588 字。

转载请注明: 在煤炭传送带上观江景,品味杨树浦发电厂的历史和当下|让城市空间美起来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