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地产央企在今年疯狂犯“地王瘾”的奥秘

  2016年尚未过半,却已经被一些媒体冠以“地王年”的称呼。两个数据为证,第一,根据专业机构统计,今年前五个月全国各地已经诞生152宗“地王”(以溢价率40%以上、单地块超过5亿元为标准),去年同期是95个;其二,本月前三天,已经出现了7个“地王”。制造“地王”特别是“天价地王”,央企表现得特别生猛。疯狂背后,自有一套央企的行为逻辑。…[详细]

  要点速读1货币太多,实体经济也不太靠得住,金融央企开始把资产大笔配置到广被追捧为“优质资产”的房地产。2这些央企不计成本地拿地,还基于非常强大的心理预期——大城市的房价很难见到“天花板”。“地王”央企分为两类,第一类目前有且只有背靠巨无霸金融“爸爸”的信达地产

  整理/制表:今日话题(微信公号ID:todaytopic)

  信达地产?没听说过啊。

  信达地产!它就是钱!

  在大半年前和现在分别问起信达地产,很多关注房地产行业的人会有以上两种不同的反应。《澎湃新闻》翻阅了其2015年的年报,全年营收81.36亿元,不足万科的4%。而上表是信达地产这大半年时光的战绩,加起来是284.52亿元。其他雄厚的地产公司全部都不是信达的对手,以上海顾村“地王”为例,信达、保利、中铁建、华润、招商、万科、龙湖等24家地产商都参与了竞拍,可信达依然拔得头筹。拿浙江那块“地王”,信达还“吓退”了万科的合作。本来,两个巨头是打算一起拿地的,可信达最后拼下来的价格要大大高于万科的授权价格,自然拆伙了,“地王”由信达独自享用。

  如此疯狂的“刷地”,让很多业内人士直呼不可思议,怎么算都很难赚到钱,并且信达地产也没什么经营房地产的实战经验和诀窍。

  信达地产的钱从哪儿来呢?表面看,是借来的。通过各种各样的融资手段来借债,也造就了非常高的负债率,截至2016年3月末,信达地产公司资产负债率和净负债率分别为83.96%和315.48%。倘若没有背靠大树,信达地产哪能借到这么多钱呢?原来,信达地产的母公司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的信达资产。这是一家隶属于财政部的金融央企。这下逻辑便非常清晰了。

  货币太多,实体经济也不太靠得住,金融央企开始把资产大量配置到房地产

  在去年的年报中,信达地产计划2016年全年用80亿元拿地。可今年,光浙江滨江地块,便花了上百亿了。显然,信达改变了主意。

  一些业内人士分析,这是为了资产配置。比起不景气的制造业和靠不住的股市,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的房地产是绝对的优质资产。把地给捏到手里,是最踏实的。就算现在不开发,只要有雄厚的实力牢牢抓住土地,未来也可期。因此,甚至有论者认为背靠财政部的信达地产,其行为逻辑也预示着将来的货币走势。的确,比起什么和地方政府合谋“制造繁荣”(实际上房地产央企们可没这“觉悟”)等解释,做“资产配置”是最为靠谱、合理的。而信达地产也并不着急,自身虽然缺少操盘房地产的经验,可是拿到地后可以请靠谱的资深公司来合作。总之,我有钱,我得找个看上去最结实的保险箱存钱,可不能把钱给埋在地下,几年后被虫蛀了。实际上,信达的基本逻辑和一般的投资客别无二致,股市等渠道不好,自然找上房产。只不过,普通富人投资楼盘,信达则豪气到直接买地了。

  信达地产官网上的口号是“建筑传递梦想”,实际上这家企业并不擅长房地产操盘

  第二类“地王”央企,以“水电系”为代表,害怕自己在新一轮的国企改革中被并掉

  背靠金融巨头“爸爸”的信达地产,是个非常特殊的例子。许多人在谈及信达时,还常常把它和国资委管的那21家允许经营房地产的央企给混为一谈,表示遍翻名册找不到,此企业居然违规越界,实际上这是混淆了金融央企和普通央企。下面,就来谈谈大家通常所说的国资委管的地产央企,即华润、保利等等。

  在2010年左右,国资委曾经出了一个“退房令”,要求78家地产央企中主业不是房地产的迅速离开该领域。最终,留下来21家。那么,离开者自然免不了重组、被吞并的命运。这样一来,弱势企业当权者的人权、事权、财权,自然而然便削弱了。不过,也有成功翻盘的案例,这个企业原来的名字叫方兴,现在叫金茂。2009年,方兴击败SOHO等企业,以40.6亿元拿下广渠门15号这块地,成为当时北京的总价“地王”。金茂的母公司是中国中化集团。而凭借着广渠门15号的开发,金茂也摇身变成了知名地产企业。

  金茂的前身方兴当年拿下北京“地王”的盛况,以黑马之姿杀出重围

  金茂的故事,是一个非常好的经验。对于那些不愿意被重组、吞并的央企来说,自然也要努力。因为新一轮的“国企改革”来了,而房地产领域也有非常大的震动。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果然,21家地产央企中已经有超过10家启动内外部的重组和并购,比如中粮地产分别同保利地产和刚刚完成内部重组的招商蛇口传出“绯闻”。

  那些规模比较一般的地产央企着急了。代表便是“水电系”的葛洲坝、鲁能和电建等。据第一财经报道,根据统计,鲁能、电建、葛洲坝成为大手笔的“地王买手”,它们今年已在南京、苏州、天津、武汉、郑州等最热门的二线城市花了237亿元,抢得9幅地块。砸钱也不手软。

  葛洲坝不仅是个水电企业,还涉足房地产,高价拿“地王”

  所谓央企“地王”制造者,是大象们的游戏,大家都希望独立活下来,成为市场大赢家

  因为曾经有国资委要求房产央企退出的新闻,不少人都据此认为它们的存在是不被鼓励的。的确,很赚钱的房产领域不存在国资不得不“看住”的理由,反而民企能够做得更好。然而,最近《经济观察报》的一篇名为《央企地王的逻辑》的评论员文章写道——

  “2010年初,房地产市场地王频出,据统计当时有超70%的央企涉足房地产。时任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认为房地产散乱差,市场秩序差,行业结构存在问题,央企是整个房地产行业的骨干和中坚,如果没有它们来带动,房地产业不可能整治好。李荣融还以石油产业和煤炭产业为正反两个例子来进一步说明,房地产需要一小部分骨干作为央企代表,将央企的市场占有率从5%提升到60%~70%,成为行业秩序的卫道者。”

  看来,数量减少并不意味着房地产央企体量的缩小,反而是出现几个大巨头,赢家通吃。从78家里脱颖而出的21家地产央企当然希望努力一把,继续留下来。

  这些央企和信达一起不计成本地拿地,还基于非常强大的心理预期——大城市的房价很难见到“天花板”。例如,葛洲坝集团在拿下北京丰台一个“地王”后, 同样面临质疑——“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樊家村地块未来销售将达到12万元/平方米以上葛洲坝才有盈利,而这一售价在目前南三环至南四环区域,是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新京报《葛洲坝回应地王质疑》)然而,一位接近葛洲坝地产的人士这么对《新京报》记者说——

  “在北京,几乎所有的地王都有不错的结局、都会解套,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是的,所有“地王”都会解套,需要的是时间而已。这便是财大气粗、背有靠山的央企巨无霸们自信的理由,他们有强大的资本耗得起时间,经得起等待,民企再牛,也没法这么玩。他们需要“地王”来增强自己留下来的资本。而人们看到的是,“地王”确定之后,带动周边房价涨一轮,“地王”建成后又涨一轮。于是,大城市的房地产不光是永远的“优质资产”,很多地块更是永远的“奢侈资产”。

  很多钱流向房地产,而国企又要比民企好贷款

  央企的“地王瘾”何尝不是房地产行业“国进民退”的表征。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742 字。

转载请注明: 今日话题:地产央企在今年疯狂犯“地王瘾”的奥秘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