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因为欺负,不是因为痛苦

熊孩子们打架是父母们最尴尬的事情,尤其是带孩子与朋友的孩子一起聚会时。最头疼的就是孩子们为了一个玩具或一件事情打起来。

情况往往是大人们本来聊得开心,突然就被孩子的哭声打断,跑过去一看,发现熊孩子们,已经抱着抢夺的东西滚在了一起。

多数情况是一个孩子在哭,也有少数情况两个孩子都在哭。

于是,往往哭的孩子被认定为弱势,家长们把两个小孩拉开之后,不哭的孩子的家长一般都会教育孩子向同伴道歉。而哭的孩子的家长则在一旁哄孩子。

有些父母会开始担心孩子攻击性强、霸道、不会分享,交不到朋友。

而另一些父母则会焦虑孩子太胆小懦弱。

其实这些想法都多虑了,不论是抢夺,攻击性行为,还是哭,这些都是孩子对于物权,对于感受的一种表达。

通常长期不被满足,或者消极被满足的孩子,情绪表达的方式是哭泣,求助。

这样的孩子,甚至玩具还没被抢走,只是有抢夺的意思,他都立刻会哭。

而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下的孩子会出现抢夺以及攻击性行为。

这些孩子,并不会被年龄或者体型的差距所吓倒,对目标充满了执念,甚至挨打了都不会哭。

多数情况下,这些行为都会随着年龄的增加,对情绪本身的认识和表达的成熟,还有自控能力的增强,而逐渐消退。

然而如果父母在处理这些问题上方法不对,却可能令这些行为成为一个长期的习惯,并融入孩子的性格。这样的话“小校霸”“小哭泣宝”可能就被养成了。

因此,奶爸在这里分享一个正确的解决孩子纷争的办法:

先将争抢的东西拿开

不论它原先归属于谁,先明确的告诉两个孩子现在他谁也不属于。

父母往往并不是一直在事发现场,对于这件事的缘由本身不能说清楚。而且很明显两个孩都想得到这个玩具才打起来,所以让他们处于公平的状态下是第一重要的。

分别安抚孩子

对于发起攻击的孩子

首先必须明确的告诉孩子规则以及背后的原因:我们从不打人,因为他会另别人受伤。

其次,肯定他的情绪,因为物权或者领地思维是人的正常心理,所以要肯定孩子喜欢这个东西,想要玩。

再次,告诉孩子攻击行为,抢夺行为这些表达方式不仅错误,而且达不到目的。会有第三方或者法律协调,谁也得不到,就像现在的情况一样。

最后,引导他向分享,轮流玩,一起玩的思路上转变。

切忌:在惩罚孩,用相同的方式攻击他,让他知道“感觉如何”。

由于父母和孩子在体型力量上的差距很悬殊,所以本想让他感同身受的做法,却往往像孩子传达了一个错误的信号,就是只要自身足够强大,就可以随意欺负和教育别人。

对于被攻击、哭的孩子

首先,检查一下是否有受伤。

其次,肯定他的情绪。一般情况下孩子哭是因为自己喜爱的东西,被抢走或者得不到。少数情况是因为被打疼了。可以依次进行肯定。

再次,告诉他打架和哭并不能解决问题。会有第三方或者法律协调。

最后同样引导他向正确的方案上思考。

切忌:在哄孩子不哭时,无条件满足他的需求,或者变相满足他的需求。

因为哭闹的孩子一般都处于弱势,为了让孩子停止哭闹,很多家长会直接给他想要的东西,或者答应给他再买一个,或者给他买点别的东西,比如好吃的,变相补上。然而,这往往给孩子一个错误的信号,也就是说,只要你哭,你就会得到你想要的。

促使两个孩子坐下来商量如何分享,并帮助他们制定方案。

最后再按照他们制定的方案,将抢夺物交还给他们,并监督他们执行。

菜鸡奶爸:有爱的理工金牛奶爸,与奶爸、奶妈们共同探讨,互相分享育儿经验。开心抚养,轻松带娃。

奶爸七月寄语:孩子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384 字。

转载请注明: 不是因为欺负,不是因为痛苦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