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舱生命“小公寓”,民警驻守“大家庭”

方舱生命“小公寓”,民警驻守“大家庭”

4月15日, 5个昼夜的连轴施工,金山方舱医院建成,并迎来了首批300名新冠肺炎患者入住。整个医院由4个病房单元和1个指挥单元构成,驻守民警魏鹏将它比喻成一间四室一厅的“小公寓”,而这“小公寓”将托举起5030名患者对整个城市恢复健康的希望。

自金山方舱医院建成,金山公安分局迅速组建了一支由41名民(辅)警组成的“突击队”进驻方舱,配合医护人员开展秩序管理、群众帮困、病患帮扶等各项工作,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穿梭忙碌,用脚步丈量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在院内构筑起一道安全的“防护墙”。

方舱生命“小公寓”,民警驻守“大家庭”

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从接到任务到出发,如果一定要说有情绪波动的话,会有一些忐忑,毕竟要与病毒零距离接触,但绝对没有恐惧,更多的还是期待,我能为他们去做些什么。”民警张静是第一批进入方舱班组的组长,他无比期待自己接下来的工作。

早晨7点20分,考虑到穿上防护服6个多小时不能上厕所,张静在上岗前只是简单吃了口面包、喝了口水,便早早来到方舱门口。没想到,尽管距离上岗时间还有足足40分钟,戴N95口罩、头套、护目镜、外科口罩、穿手术服、防护服……一系列严丝合缝的穿戴下来,气喘吁吁,紧赶慢赶真正进入方舱已经是7点58分。

舱内的工作一切平稳有序,饭点分发餐食,巡逻时记录下患者的生活小需求,帮忙搭建物资存放的货架。下午2点,张静把手里的工作简单梳理了一下,准备排队出舱,却没想到,他的第一个难题就这么发生了。

“穿防护服已经够考验人了,但最难的是脱,旁边还有医务人员监督指导直勾勾地盯着你,战战兢兢、小心谨慎,当了这么多年警察,第一体验这么被人盯着。”张静逗趣地形容脱防护服的经历。脱防护设备比穿更难也更重要,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工作,防护服已经被感染,为了避免污染防护服上的气溶胶在空气中悬浮,同时脱防护设备的三人动作必须极其整齐划一,幅度也必须尽量做到最小,“一脱二脱三脱”整个过程要经过24个步骤之多,光手部清洗消毒就达十余次。

脱下防护设备的他们,个个挂着标准的“口罩脸”,衣服被汗水浸透,双手因长时间佩戴手套出汗长了水泡。

院感防控无小事

与平时雷厉风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争分夺秒开展紧急救援不同的是,在方舱内,首先要学会慢下来,因为院感(内部感染)无小事。

“方舱的洗漱区是柏油路,走路的时候要尤其注意,必须把腿抬高一些,不然鞋套就很容易磨损。而且,走路也不能太快,否则会增加气溶胶流动,增加安全隐患。”驻舱辅警周嘉豪说,每天,他都告诫自己一定要小心,再小心。当然,这也是他吸取教训后的经验之谈。

4月18日,周嘉豪在方舱洗漱区帮忙帮运物资,由于搬运的物资有些分量,脚步不自觉沉重起来。突然,一名护士在5米开外迎面把他叫住,“别动别动,你快站着别动,你鞋套怎么磨掉了。”护士凑近仔细检查,“还好只是外面那层被磨了个小口子,里面那层鞋套没有磨损,我帮你补一下。”说着便用最快的速度找出剪刀和胶带,把“伤口”封印住。消毒酒精、胶带、备用手套、鞋套,这些都是及时修补战衣的战需物资。

在方舱内,驻舱民(辅)警们听得最多的就是院感防控,它是红线和底线,更是生命线。对于方舱内的每一个人来说,院感这根弦得一直绷紧,直到关舱的那一天。

防护服内的冷热交替

每天都有患者转运入住金山方舱接受治疗,有时是下午三四点,有时是晚上八九点,甚至有时是凌晨一两点。

4月21日下午两点半,一辆转运大巴停在了D舱门口。沐浴在炙热的阳光下,刚上岗30分钟的民警沈豪,协助医护核对人员名单,指导大家手机扫码进行入院登记以及安排床位发放生活用品。“请大家排好队,老年朋友到护士这里进行人工入院登记。”呼吸在N95口罩的保护下,沈豪再怎么喘气也觉得缺氧,加上烈日的炙烤,防护服内的衣服早已湿透。

当天第二批患者到达时,已过了凌晨两点。上海的四月,白天晴热,夜里起迎来了反转。而这时在室外引导患者有序入院的民警姜敏杰防护服内仅穿了一件短袖,“最近天气热了,几次出舱衣服都能挤出水来,今天才换了短袖,没想到防护服是既不透气也不保暖,晚上接病人进舱这一个多小时冻得够呛。”新来的161位患者很快就有条不紊的顺利进了舱,安然入睡。“即使夜很冷,但舱里很暖。”姜敏杰露出满意的微笑。


  作者:周辰

  编辑:刘力源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749 字。

转载请注明: 方舱生命“小公寓”,民警驻守“大家庭”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