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疫情,上海累计阳性感染者已超过62万人。这意味着平均每40多个人中就有1个人感染过。一栋楼宇、一个单位、一所学校,都可能有或多或少的感染者。6月1日以后,上海将恢复城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62万个“他们”,就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同事邻居,他们还好吗?大江东工作室采访了专家、医生和“他们”中的一些人,倾听他们的心声……
出舱后收获满满的善意,发布会呼吁不得阻扰他们回家
“各位邻居,我已经回到家了。”5月初,浦东新区洋泾街道一小区的楼栋群内,一位刚出舱的小伙子向大家报告。“欢迎回家!”“缺啥和我们说。”一时间,鼓励、关心的留言无数。
大江东回访了多位曾经的阳性感染者,他们几乎都表示,回家以后,在小区中感受到了温暖与善意。“结束7天居家健康监测,我可以下楼走走,倒垃圾,拿快递。”家住宝山区的赵女士说。“我们小区特别大,阳性感染者数量较多,居委专门拉了一个群,用于沟通和发布信息。”住在浦东的盛女士说。
不过,还是有少数社区阻扰出院出舱人员回小区。家住某小区的祝先生就遭遇了“回家难”。“进入出舱流程后,居委会打电话告诉我,不能直接回家,要先去区里的集中隔离点隔离。”
祝先生表示不解,找出4月26日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赵丹丹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的一段话:“《解除医学隔离证明》是出院人员核酸阴性报告和健康码绿码的等效凭证,对于已治愈的出院患者和解除医学观察人员,各区村委、业委会、物业公司等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扰阳性感染者和出院人员返回居住地。”经过一番交涉,居委会最终同意祝先生居家隔离。
“目前来看,奥密克戎病毒长期存在病人体内成为慢性病的案例几乎没有,跟乙肝病毒不一样。”一位相关领域专家提醒,“不过,阳性感染者出院出舱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重视。”
大江东工作室在方舱内采访一对母子。顾海民摄
4月4日,大江东曾进入世博方舱医院亲子病房采访,一位母亲说,老师把儿子留在教室的书本、作业和文具全都丢掉了,孩子听说后闷闷不乐。“孩子没什么症状,我不担心。但是挺担心儿子的心态,以后他会不会受到歧视啊?”
对比当时,眼下针对阳性感染者的环境要友善多了。由衷希望这位妈妈的担心成为“多余”。
上海正在加强复核,努力避免“假阳性”
提到5月9日检测出阳性被转运方舱,家住郊区的24岁姑娘小李,依旧有个“心结”。“我一点症状也没有,抗原也一直是‘小队长’,所以我怀疑我是不是真‘阳’。”小李打了几十个电话要求复核,最终还是进了方舱。入舱后首次做核酸检测的结果便是阴性,她觉得更加委屈。在方舱那几天,她一直小心防护,第二次核酸检测仍是阴性,便很快出舱了。
4月27日,祝先生在一次核酸检测中结果呈阳性。不过,他也认为自己是“假阳”,要求复核。
那么,真的存在“假阳性”吗?
一位方舱医生对大江东解释,不能明确上述情况为“假阳”,毕竟真“阳”中的无症状比例也很高,抗原检测也不是都准确。他说,核酸检测程序较多。首先是采样,采样人员手法要专业规范;其次是运送样本,过程中要保证样本不出问题;第三要保证上机和试剂的准确性;样本上机后,还要通过几个循环,最后才能出报告……“程序众多,一定要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要规范。差错概率确实非常低。当然不可能万无一失,一旦有差错,放到个人头上,就很麻烦。”
一位核酸检测机构的负责人对大江东表示,目前各机构试剂标准确实并不一致,“有Ct值37的,也有40的;方舱的出院标准则是35。”
据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此前介绍,累计对超过3.8万家次实验室进行评价,合格率为99.4%。一位传染病研究学者对大江东说,杜绝“假阳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初检阳性者复核,“复核后,有两个99.4%,准确性就大幅度提高。”
毕竟,面对2500万这样庞大的基数,不可不慎。
上海在疫情高峰时期,曾经一日新增感染者上万人,最高日增2.7万,“应转尽转”压力极大。所幸,复核率较低的情况已有所改善。5月28日,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市卫健委副主任赵丹丹在介绍27日新增确诊病例情况时提及,“经疾控部门复核和专家会诊,已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轻型),已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隔离治疗。”
“复核”,已经又一次成为关键词。
5月29日,上海本土新增“6+61”,已降至两位数。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之后,相信上海采样、检验、流调、转运等各环节将更加完善。
关注“复阳”人群,他们是否都需要重入方舱
4月26日,从方舱回来后居家健康监测的第7天,住在浦东新区、59岁的曹阿姨“复阳”了。正当家人忐忑地以为又要转运至方舱时,接获居委告知,可以同家人一起居家隔离。
“一开始,我们也尝试在家戴口罩。”曹阿姨的女儿说,“后来我看过各种报道,还询问了身边‘复阳’的朋友,发现传染可能较低,最后索性家人就如常在一起生活了。”
5月4日,工作人员上门给曹阿姨做核酸采样,女儿一家作为密接者也做了核酸采样,结果均为阴性。
不过,还有不少“复阳”者需要再进方舱。
5月初,79岁的朱老先生也经历了一次“复阳”,隔天被转运到方舱。前两次核酸结果都是阴性,4天后便出了方舱。女儿既心疼父亲又感到疑惑:“为什么前一天在家里是阳性,第二天到方舱就阴性了呢?”
朱老先生有位“舱友”,是位老阿姨,三次“复阳”。“她一直没啥症状,家人也没有被感染。”5月29日,大江东连续回访6位“复阳”者,均表示家人和同住者都没有在自己“复阳”后被感染。
位于浦东金桥的一座方舱。葛俊俊摄
一系列问题等待专业人士解答:为何有人容易“复阳”?为何大部分“复阳”者无症状?为何“复阳”后转阴很快——和第一次进方舱住10天左右相比,大部分“复阳”者在方舱住的时间为4天。还有一个更关键的问题:“复阳”后有没有传染性?综合上海数位医生和专家对大江东工作室的解释,针对“复阳”现象,他们有这样几个判断:
——是否“复阳”,和感染者的体质相关。年纪大、有基础疾病,易导致免疫功能失衡。“这可能导致病毒在体内存活时间更久一些。人体战胜奥密克戎的过程,像打仗一样,从入侵到相持,最后到战胜。有些人,与病毒的相持状态会比较久一些,就可能再次检测出阳性,但这种情况的比率非常低。”
——针对“复阳”者无症状或症状较轻,有专家认为,核酸检测虽是阳性,不一定代表排出来的是活病毒。Ct值高,意味着病毒较少。“但是,Ct值只不过代表对RNA整条链或者片段的扩增过程,不代表是否是完整的病毒,或者仅仅是死亡病毒残留片段。从病毒结构来说,核心是里面的RNA链。核酸采样后,通过一定方法把里面的RNA释放出来,再拿去扩增,最后测出RNA的量。因此,测出复阳者是阳性,但不一定就代表是活病毒。严格来说,是不是活病毒,要通过病毒的培养来研判。但这个培养时间很长,需要特定的实验室,要求很高,操作上不容易做到。”
——目前,核酸检测的出舱标准和确诊标准不尽一致,导致很多“复阳”者出舱时是“阴性”,回到社区检测是“阳性”。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最新版诊疗方案(第九版),出舱或出院标准为连续两次核酸检测Ct值≥35。对于医院或者方舱外社区人群筛查,判断是否阳性感染的Ct诊断标准仍然是40。
“90%的感染者出舱后7天内,携带的病毒量会降到确诊数值以下。最新诊疗方案的规定,实际上加快了感染者出院出舱的进度。”一位参与新冠救治的医生说。即使90%的感染者出舱后7天内基本“无毒”,但仍旧有10%的感染者深受不能“转阴”的困扰,“一些病人的病毒量会在35和40之间徘徊半个月以上,就是‘转’不过来,但按新版方案,他可以在35之时,就出院或出舱居家隔离了。”
医政医管局:恢复期患者核酸检测Ct值≥35时,已不具有传染性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曾在2020年12月2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实验室核酸检测时,有一个客观指标来判定阴性还是阳性,“这个值我们叫Ct值,Ct值越大,比方说高于30或者35,越高说明它的污染量越小,含有活病毒的概率就越低。这个值越小,比如小于30或者20几的时候,表示污染量比较大,有活病毒的可能性就会高一些。”
2022年3月19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李兴旺说,有人误以为新版诊疗方案把核酸检测阳性值从40变成35了,实际上没有改变,“这样有利于我们早期发现病例”,这两年从病毒学研究发现,在Ct值35以上的病人标本中,几乎分离不到活病毒,拿不到病毒说明这个标本没有传染性。“同时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现,我们前期有很多所谓复阳病例,对于这些复阳病例,我们发现他出去之后并没有对他的密切接触者造成感染,这些所谓复阳的病例Ct值基本上都是在35以上,提示没有传染性。”
2022年3月18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介绍,第九版诊疗方案提出,在Ct值两次≥35,中间间隔24小时,当然包括一些住院的病例症状消失以后,包括肺炎症状得到了缓解,符合这些标准的话,就可以出院,或者解除集中隔离的管理。“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调整,也是基于我们实践的研究证明,在恢复期的患者,Ct值≥35时,样本中是分离不出活病毒的,这意味着这样一些患者已经不具有传染性了。”
目前,根据上海市卫健委要求,出舱、出院人员“居家健康监测后3个月内不纳入社区筛查”,如果有核酸检测需求,则凭纸质版或电子版《解除医学隔离证明》前往常态化核酸检测点,采用单人单管进行检测。这一考量,或也出于避免社区筛查出现“弱阳”而不得不再去方舱。
一位方舱医生称,“去了方舱,这样的‘弱阳’者事实上直接就达到出舱标准,没必要折腾,居家隔离就可以了。”
5月30日,曹阿姨预约了在小区里的常态化核酸检测点做核酸,但被告知只能扫“随申码”,无法使用“核酸码”。询问居委书记后得知,“出舱、出院人员随申办系统已锁定,将无法出示核酸码,需通过随申办中电子解除隔离单上的二维码扫码检测。”在系统中被“打标签”,曹阿姨担心会不会对以后的生活造成不便。
6月1日起,上海的正常生产生活即将重启。62万曾经的阳性感染者,也在关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如何恢复如常。针对复阳者是否仍具传染性等问题,需要加快实证研究,形成相应结论,消除大众顾虑。如何平等、友善地关心关照身边的感染康复人员,则是社会大众的责任,是上海这座城市应有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