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陂苏志均:龙舟上的民间河长,缝合文化传承与生态断层

车陂苏志均:龙舟上的民间河长,缝合文化传承与生态断层

苏志均(南都记者 梁炜培 摄)

近日,由水利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三部门联合开展的“寻找最美河湖卫士”活动结果正式公布。广州市天河区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党支部书记、民间河长、志愿者苏志均入选全国“十大最美河湖卫士”,也是此奖项广东省唯一入选者。

自广州推行河长制以来,苏志均响应政府“开门治水”号召,会同有志之士,发起成立“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以文化带动治水,形成“民俗文化+河涌保护”志愿服务新模式,打造了“龙舟+碧道”新品牌,发起“一水同舟,守望相助”等一系列品牌公益项目,构建起共治共建共享的治水体系。其所守护的车陂涌成功摘掉“黑臭帽”,重现水清、岸绿、景美,并入选全国治水典型案例。

生态与文化断层急需填补

收到南都记者专访邀约时,苏志均把采访地点“一水同舟”龙舟文化展览馆,这里浓缩承载了他这些年来努力的成果。展览馆会客室中挂着一块牌匾,上书“龙溪之光”。车陂,古称龙溪,是广州历史悠久的自然村落。这里也是广州传统文化保存十分完好的自然村。

苏志均是土生土长的车陂人。“我是农历5月出生,离端午节很近,我妈妈说我是听着龙舟鼓长大的。”苏志均说,在他小的时候,这里还是地道的农村,没有现在丰富的娱乐活动,扒龙舟成为他童年里不可或缺的娱乐项目。

“扒龙舟已经成为我们家乡的一种与河涌密不可分的文化符号。”苏志均介绍,当地龙舟历史可追溯的是153年左右,但是据他了解,起码有两三百年历史,明代的时候就有划龙舟的活动。在可追溯的153年里,除了今年因疫情原因无奈取消,当地每年端午扒龙舟活动从未间断过。

在苏志均看来,扒龙舟与当地厚重的祠堂文化一脉相承。车陂村有大大小小30多个祠堂,容纳了多个名门望族。苏志均就是苏东坡第27代传人。在1500多年历史里,车陂村宗族派系间都没有发生过械斗,没有激烈的内部斗争。苏志均认为,车陂村能够在漫长历史中保持祥和安宁,离不开宗族祠堂的教化,“扒龙舟其实就是祠堂里迸发出来的一种力量,成为人文内涵的承载体”。

但是随着他的长大,村里的一些变化引起了他的注意。最明显的感受是,车陂涌的水越来越脏了。到后面水质恶劣程度已经让人无法忍受。苏志的家就在车陂涌支涌边上,一到下大雨时候,河水会上涨,老鼠、垃圾、污泥等恶心黑臭的东西,就会一涌而出,漫到房子里面去,大水退去,一室狼藉。“那些年,队员们进去扒龙舟,乡亲们还会调侃说他们是在臭水沟里面瞎折腾。”苏志均说。

生活环境变了,传统文化也有出现断层。在车陂村工作的这些年,苏志均曾参与村里的拆迁安置工作。他介绍,2015年左右,村民陆续回迁,过程中一些因为利益引发的矛盾,甚至手足反目,让他感受到,虽然村民富裕了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了,但文化传承却在逐渐流失。他想,车陂村需要一些改变了。

在龙舟上搭建治水平台

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应该首先重视起来,因为只有人的思想改变了,其他事情才有可能达成。苏志均是一个有了想法就要马上付诸实践的人,此后他便开始将关注的目光对准村里的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

车陂村历史悠久,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但需要有一个村民广泛参与,各宗族派系都认可的传承载体,扒龙舟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2015年,由村委会牵头,苏志均负责执行,村里组织起了一支专业团队,着手开展车陂村扒龙舟这一传统项目的保护工作。他们走访村中老人、发掘整理资料、组织相关活动……经过历时两年的共同努力,2017年,“车陂村扒龙舟”终于成功申报为广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申遗成功,无疑令全村人为之振奋。不过扒龙舟活动越受追捧,车陂涌污水横流的景象就越发刺眼。“‘车陂扒龙舟’都是市级‘非遗’项目了,如果再不把车陂涌治理好,确实有失‘颜面’。”苏志均说。

在苏志均忧心忡忡之际,广州市政府提出“开门治水”号召,并把车陂涌纳入黑臭河涌重点整治名单。这让苏志均看到了希望,他要成为一名民间河长,并发动身边人,配合政府共同推进治水工作。

为响应政府号召,共同推动车陂涌治理,努力实现水更清、人更善,景更美,苏志均会同其他有志之士,于2017年发起成立“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并担任秘书长(目前担任该会党支部书记)。

苏志均表示,无论是治水还是环境保护,都不是光靠口头宣传就能实现的,而是要让公众亲身参与、切身体验之后,才会自发投入到环境保护工作中,而扒龙舟就为公众提供了这样的平台。

车陂苏志均:龙舟上的民间河长,缝合文化传承与生态断层

车陂国际龙舟邀请赛(通讯员供图)

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以本土特色民俗文化“车陂扒龙舟”作为载体,为市民提供亲水护河平台,以文化带动治水,先后多次开展民俗文化和河涌保护相结合的特色活动,逐渐创建了车陂民俗文化与河涌环境双保育模式。

上任之后,苏志均便隆重发起了“一水同舟,守望相助”公益项目。一水,就是指珠江水;同舟,即同舟共济之精神;守望相助,便是为车陂社区搭建公益项目平台,让车陂做好社区治理,从而达到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一个远景。平台建立后,苏志均先后组织了“车陂一水同舟国际龙舟赛”“一水同舟世界河流保护日”、“一水同舟”传承习俗守护生态活动等,宣传河长制等治水护河理念,讲述文化和车陂涌水环境融合共生的故事。

治水工作很快取得了显著成效,两年时间,车陂涌恢复了水清岸绿的面貌。苏志均笑称,他想把扒龙舟活动做得更大更热闹,但受制于水质的问题,2018年还只能举办国际龙舟文化节,等到了2019年,就举办了龙舟国际文化艺术节,“艺术”二字背后是水质改善给的底气。

如今车陂涌白鹭、蟾蜍等物种纷纷回归,消失了多年的水栖萤火虫更是让两岸重现星星点点萤火,车陂涌整治入选全国治水典型案例并得到推广。

以文化魅力广织护水网络

如今生活在车陂涌沿岸的居民,大多不再是土著,而是来穗新广州人,他们没有从小接受当地祠堂的熏陶,也没有在扒龙舟的热烈氛围中长大。但文化传统要继续传承,河涌保护不能间断。

“文化这种东西,它真的是无边界、无国界、潜移默化的。”苏志均说,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一脉相承的,有着独特的魅力,即使是天南海北的人,也同样会被吸引,只是以前缺少一个参与的平台。而他需要做的就是提供这样的平台。

2018年6月,车陂村的“国际龙舟文化节”盛大开幕,举办期间现场参观人数近30万,有近200万人在线观看了直播。端午节当天,“扒龙舟”系列活动更加吸引了来自全球22个国家的180多名游客参访体验,进一步提升了传统龙舟文化在海内外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车陂苏志均:龙舟上的民间河长,缝合文化传承与生态断层

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党支部组织日常巡河(通讯员供图)

除频频发起面向广州市民参与治水的公益活动外,苏志均与车陂街道办组建治水志愿者队伍,形成“人人关注车陂涌”的氛围,使治水工作常态化、平民化。

目前,在苏志均的积极推动下,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成立了3支志愿服务队,分别是关注车陂涌水环境治理的车陂涌悦和志愿服务队,专注车陂民俗文化保育的车陂志愿服务队,主要由党员牵头关注车陂涌生态环境变化和社区环境优化的车陂街河涌治理党员志愿服务队,3支志愿者服务队均日益蓬勃发展。

同时,苏志均非常清楚传承的力量,先后发展了车陂小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天河实验学校两支民间小河长队伍,大手拉小手,与环保组织联合组织巡涌活动,共同参与河涌治理,在孩子心里自小种下“爱河护河”的种子,并通过孩子进一步影响家长树立环保理念,参与河涌保护。

一号楼工作室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陈燕 实习生 廖汇枫 通讯员 赵雪峰

摄影:南都记者 梁炜培

【来源:南方都市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108 字。

转载请注明: 车陂苏志均:龙舟上的民间河长,缝合文化传承与生态断层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