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刘云鹤 实习生 韩婕 张悦 张明丽
尤记得去年冬季,冷风肆虐,金玉婷第一次站在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上作业,风穿过大桥灌进嘴里恨不得直穿进胃,她拎着手中近半米的长锤,叮叮地敲击轨道上的螺栓。金玉婷是济南铁路局济南工务段桥梁车间的一名“桥隧工”。检查轨道螺栓是否松动是她的工作之一。
这是金玉婷成为“桥隧工”度的第一个冬季,而父亲和爷爷曾经度过数十个这样的冬季。从她起,金家上数三代都是桥隧工。第一次登桥看到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几个字,金玉婷感触颇深。这是一座百年老桥,它串起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的发展历史,也串起了金家爷孙三代的生活。
无论时代如何变换,冷风依旧,金玉婷打了一个趔趄,裹紧了身上的劳保大衣。
三代守桥
“这样可以吗?”,“再敲一下,力道不够。”,“也不要使太大劲。”金光辉一边抡着锤子敲击轨道螺栓一边给身边的女儿金玉婷念叨着。父亲起锤时,她紧接着顺着父亲敲击的方向落下去,点点头。如果螺栓有问题,敲起来是会晃动的,敲击也不是盲目的敲,需要寻找着力点,力道也需要把控。父亲依靠多年的工作经验可以一眼判断出螺栓是否有所松动,而金玉婷作为新人,还需要多次敲击才能得出结果。3月4日,济南工务段桥梁车间的工人们利用“天窗点”作业时段,对济南泺口黄河铁路特大桥进行全面设备检查,维修队伍中这个身材单薄的小姑娘跟在父亲的身后,每走两步就弯腰下蹲,仔细测量并记录,敲击螺栓,仔细听声音。
去年9月份,金玉婷通过考试入选并被分配到济南工务段桥梁车间,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女“守桥人”。她主要负责内业工作,通过接收上桥工作人员反馈的数据进行整理整合,将作业内容上报,实现数据化作业。一名合格的守桥人,必须得上桥实战,这样父女俩总免不了“碰头”。
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始建于1909年,是一座经历了112个年头的百年铁路老桥,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说起来,金家三代都与这座大桥颇有缘分。
1958年济南铁路张店工务段到村里招工,爷爷金化钱被录用为铁路职工。1967年,他被调入济南泺口桥梁维修工区,正式成为泺口黄河大桥的一名守桥人,一干就是22年。1989年,金光辉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了一名铁路职工,后被被调入泺口桥梁养修工区工作至今。
大桥“金花”
1998年,中国铁路第二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开始实施,全国铁路旅客列车平均运行速度提速到55.2公里/小时,速度的提升对铁路养修工人的作业要求更高了,金光辉在这一年变得更加忙碌,也是在这一年,金玉婷出生了。也许出生时就注定,也许是从小受父亲和爷爷的耳濡目染,从小,她就有一个铁路梦。
“工区只有一个女孩是不是很珍贵,”别人问她。金玉婷所在的工区只有一个女生。
“女厕所是我一个人的专属,算吗?”她笑着反问。
金玉婷瘦瘦的,个头不高,头戴安全帽,荧光黄的工作服穿在身上有些松垮,脚上蹬着一双黑色劳保鞋。“1.8斤。”她指着脚上的鞋子说道,这不是她最重的一双。每双劳保鞋为了保护脚趾的安全,都缝进去一块钢板。刚开始穿的时候,一天下来,她两条腿像灌了铅一样重,后来慢慢习惯了。有些检查需要爬梯子下到桥墩,即使穿着两斤重的劳保鞋,金玉婷也可以轻松自在的爬上爬下。“一开始害怕,知道不会有危险但是低头看就是滚滚的黄河水难免会打怵。”不过,这对金玉婷来说都不是最难的。弯钢筋笼、混凝板凿孔是桥隧工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弯钢筋混凝板凿孔对男同志来说,只需要几天就可以熟练掌握,但金玉婷却练习了两个多月才达标。弯钢筋需要在45分钟之内完成,而混凝板凿孔需要在30分钟内完成。最开始弯钢筋,金玉婷弯出一个钢筋笼需要一个半小时,凿孔在规定时间内也只能凿一层皮。基本功达不到,就通过不了测试。为了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桥隧工,金玉婷基本每天都要练习,练力气,找发力点,掌握技巧。春节的时候,父亲去工区值班,金玉婷就跟着去练习,每天练习两小时。从小没做过什么体力活的她每天练完胳膊累的抬不起来,手上也磨起了血泡。
“什么工作不辛苦,哪有天上掉馅饼的事?”父母看到她辛苦只能将心疼埋在心底,父亲加大了她的指导,母亲则默默在伙食上下了功夫。那段时间餐桌上的牛羊肉明显变多了。
使命没变
爷爷和父亲那会,守桥人有个专业的称呼叫“桥梁工”,再到金玉婷变成了“桥隧工”。称呼变了,随着时代发展,作业方式也变了,但守桥人的使命没变,一代代人日复一日做着大桥的检查、维修、保养。正是如此,这座老桥,每天仍有28趟旅客列车从桥上经过,它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全部发展历程,也见证了混乱动荡岁月到和平年代的转变。
“女娃怎么能成为桥梁工?女娃干不了这活。”金玉婷成为一名桥隧工前,家里最反对的人就是爷爷金化钱。受时代所限,在他的意识里,桥隧工就是一个苦力活。
那时桥梁轨道的检查维修保养几乎全靠人力来完成。建国初期,维修保养桥梁主要通过人海战术,依靠肩扛手抬等方式。拿更换桥枕和查找裂纹举例,一个桥枕200多斤,爷爷那会,得需要三到四个人连扛带拉才能运到桥梁上;检查桥上的裂纹病害,一些裂纹只有几毫米在轨道内侧,很难用肉眼发现,爷爷他们需要用手工制作的检查镜,猫着腰一点点查找。大桥全长1255.2米,一个来回就是2000多米。
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机械化快速普及,到了父亲金光辉,开始使用电动打磨机、磨光器、电动扳手、电子道尺等先进工机具,作业方式也转变为人员、机械协同作业模式。同样是检查裂纹,已经出现了摇车检查,人只需要推着摇车前进,省力不少,检查也更准确了。
等到了金玉婷,利用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分析大桥状况,及时检查保养维修,大大提高了桥梁检修保养的精细程度。“女孩子更细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女孩完全能胜任这项工作。”她说。大桥养护经历了从传统手工到机械化、再到数据信息化的转变。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新一代“守桥人。
守好每个0.0……毫米
他们是桥的守护者,同样是受益者。
金化钱22年只能通过自行车骑行于大桥和家之间,单程就需要四个小时;金光辉20年由自行车到摩托车来往于大桥和家之间,金玉婷汽车油门轻踩,就到了。他们一家也从济阳一个小乡村搬到济南住上了新楼房,变成了城里人。
铁路大桥,见证着中国铁路和国家繁荣富强的发展变化,也同样见证了金家一家三代几十年来生产生活的改变。
金玉婷经常给爷爷讲述,现在守桥人是如何利用大数据作业的,爷爷似懂非懂,不断念叨,“安全第一。”
桥遂工的工作,是用毫米计量的。
“现在毫米后面都得加小数点了。”金光辉感慨。钢轨的轨距、高度必须精确到毫米,确保把误差控制在有限范围之内。
铁路大桥上有上万颗螺栓,每一颗小小的螺栓都承担着它的作用,其中一颗发生松动,就可能会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可以说桥隧工的一举一动每一个细节都影响着整条铁路的命运。 这里的每一个螺栓,爷爷和父亲都拧过,每一块人行道板他们都踏过。他们甚至可以清楚的给金玉婷描述桥上每一个弹孔的位置和大小。
当金玉婷第一次踏上大桥,看着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几个字,脚下踩着的是德国建,日本建,中国建的人行道板,爷爷和父亲的两代人的青春如电影般回放。金玉婷心中的使命感更强烈了。
作业时间结束了,火车哐哐哐穿过大桥,父亲看着金玉婷,金玉婷抬头仰望着顺利过桥的火车,父女俩相视一笑。3月,春风起了。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