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建设现场。受访者供图
近日,深中通道(深圳-中山)伶仃洋大桥猫道实现全线贯通,标志着大桥空中施工通道搭设完成。该猫道最高点距离海面约270米、最低点距离海面约105米,是世界上海中最高的猫道。
深中通道,又称"深中大桥",位于内伶仃洋海域,是中国广东省境内连接深圳市和中山市的建设中大桥,东起深圳市宝安区鹤洲立交,西至中山市横门枢纽,是继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之后,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构筑的又一重要交通大动脉。
该项目全长约24公里,包括全长17129米的桥梁、全长6845米的海底隧道、东人工岛、西人工岛、机场枢纽互通立交(地下匝道部分)、万顷沙互通(预留)、横门互通(部分工程)等。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岛隧工程管理部部长张长亮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A"字型交通主骨架的关键一横,深中通道串联起“深莞惠”与“珠江中”两大城市群,是珠江口跨海的“内环通道”,该项目建成后,将对优化交通网络,推进珠三角东西两岸产业实现互联互通以及各类要求的高效配置具有重大意义。
在这片浪奔潮涌的伶仃洋上,深中通道创造了很多“不可能”的工程成果,也克服了很多“不容易”的世界级难题。
从深中通道第一个钢圆筒扎根海底,到沉管隧道第一个“巨无霸”管节深海对接,再到如今岛隧工程建设进展过半,张长亮都参与其中。
据张长亮介绍,深中通道全长24公里,采用“东隧西桥”的建设方案,为承接“桥”与“隧”设人工岛,为实现与各城市互联互通设水下互通立交。
但是要在海上造人工岛、海底修隧道,谈何容易。
深中通道西人工岛及伶仃洋大桥建设现场。受访者供图
西人工岛为深中通道先行工程,处于伶仃洋内海,缺乏黏土持力层,砂层之下即为风化花岗岩层,对如何快速成岛及止水提出极大挑战。对此,张长亮表示,建设团队会同施工单位,采用了28米直径的钢圆筒振沉形成围堰,并通过深层水泥搅拌桩、挤密砂桩、高压旋喷桩等提高止水效果,同时研发了十二锤联动的新系统,仅用4个半月就完成了57个钢圆筒及其副格的振沉施工。“西人岛成岛,创造了人工岛成岛新纪录。”
东人工岛是在已建成的广深沿江高速桥下回填筑岛,为确保运营安全,桥墩的纵向、横向位移均不得超过5毫米,形变控制要求极高。深中通道项目团队想方设法,通过在所有桥墩周围打设钢板(管)桩、强化地基强度等办法进行保护,增设砂被促使填砂过程应力分布更均衡,并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成功破解了制约施工的难题,确保了桥梁安全和东人工岛的顺利成岛。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长约6.8公里,管节长约165米,断面宽度最大达到55.46米,是世界上最长、最宽的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
作为世界范围内在建跨海通道工程综合难度和规模最大的钢壳沉管隧道,要完成精准对接,需要克服繁忙航路、基槽长距离横拖、复杂风浪流等不利建设条件,可谓是在伶仃洋中“涉险滩、闯急流”。
沉管浮运安装一体船正进行管节沉放作业。受访者供图
160个分段、11000吨钢材、345公里电缆线、40余公里焊缝、60万人工时,深中通道建设者们历经艰难的科技攻关,制造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沉管“运输安装一体船”。
张长亮表示,这艘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船舶,可单船连续完成沉管的出坞、浮运、定位安装等施工作业,系统性革新了世界沉管浮运安装工艺。同时,应用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对安装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在40米深的水下,将沉管沉放到海床上,实现精准对接。“目前,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已完成25个管节的沉放安装,计划年内再完成6个管节的安装。”
张长亮告诉记者,2024年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后,将如鲲鹏展翅飞跃伶仃,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作出重要且深远的贡献,成为交通强国建设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