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脾气,逆反,完全说不听,这些情况最容易让父母头大。孩子的脾气、逆反,不听话,哭闹撒泼,其实就是在跟父母说“不”。面对孩子的“不”,父母往往会用到以下处理办法:
▋第一种:妥协让步,接受孩子的不
有些孩子一发脾气,一哭闹,父母就妥协了,着急忙慌地哄孩子说:“行行行,那你去吧,别哭了。”于是,孩子便习得了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越来越喜欢发脾气,脾气越来越大了,也越来越自我为中心。等他们长大,走上社会,很容易受挫。
▋第二种,说教,诱改孩子的不
有些父母,很善于讲道理。如果发现孩子的需求不能被满足,比如孩子看了一个非常喜欢的动画片,都看了半个小时了,还吵着要再看半个小时,再看几集。父母开始跟孩子长篇大论地讲道理,说的时候表情很严肃很认真。
然而,情绪起来了的孩子,压根儿就听不进去道理,脾气还越来越大。这个过程会让父母和孩子都觉得很累,甚至导致亲子冲突升级。
▋第三种,惩罚,拒绝孩子的不
很多父母,会把孩子的不,当成是一种对权威的挑衅。孩子如果说不听,父母会感到很生气,于是直接采用惩罚的方式,迫使孩子改变主意。他们用自己的怒火,以期压制孩子的怒火和“不”。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那就是孩子也学会了你的暴怒。
下一次他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时候,会继续撒泼,哭闹,发脾气,尖着嗓门大喊大叫,等等。
我们现实生活中,见到一些孩子,脾气就属于这种比较难搞的、很容易发怒的类型,这个比例大概能占到整个人群的10%左右。这些孩子,他们往往会有一个脾气大的父母,或者脾气大的祖父母。
有些孩子脾气大是因为有一个脾气大的父母,或者脾气大的祖父母。
▋第四种,冷处理,无视孩子的不
不少父母,在孩子大发脾气的时候,喜欢冷处理。他们以为,不管孩子,把孩子搁一边不管他,等他哭够了事情就解决了。其实不然。冷处理会轻易地让孩子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被抛弃的。这将很容易损伤孩子的安全感。时间久了,孩子就知道了,“坏情绪是不好的”“我是不可以说不的”。他们要么会更紧地黏住父母,怕被抛弃,要么变得失望,冷淡,开始日渐压抑自己的真实需要。
▋第五种,这是我们推荐的方法,即先共情,再引导
孩子脾气大,除了遗传因素,还有其他很多因素。
当他们需要通过发脾气的方式,去对抗父母的时候,一定是他们心理有需要,有情绪,没被看见,没被满足。
我们需要找到这个脾气背后的一些需求是什么。譬如说孩子想要吃的你不给,孩子想要玩的时候你不让,孩子想要去探索的时候你阻止。这个时候,孩子肯定会有情绪,他会觉得他想干什么都干不了,他一定是在用发脾气的这种方式来争取他能做的事情。
这时候,当你发现了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找到了孩子的需求,该怎么做才好呢?
中科院心理学专家认为,孩子发脾气,是因为内心的需要和情绪,没被看见和满足。
首先,优先处理孩子的情绪,而不是立刻满足,或者做引导。
我们可以先跟孩子有身体上的接触,给他一个情绪上的共情,让他知道我们理解他为什么发脾气。等他的情绪稍微好一点,我们再和他一起去商量。比如说,“你因为……,所以很生气/伤心/难过/烦……”
当孩子的情绪被父母看见,被理解和安抚,当他们的情感和需要被言语化,他们下一次再遇上一些事情,再要去表达自己的需要或自己的自主意愿时,就多了一种方法,一种可以用语言去表达的办法,而不是只能大发光火,甚至撒泼打滚。
其次,待孩子情绪平复后,去跟孩子商量,要如何满足他的需要,是要全部满足,还是部分满足,还是延时满足。不同的满足过程,实际上也是帮孩子建立规则的过程。
如果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或者是在你的承受范围的,那么全部满足他;
如果孩子的要求部分是合理的,或者有些超出你的承受范围的,那么部分满足他;
如果孩子的要求在此时此刻是不太合理的,但缓一缓则是行得通的,合理的,那么就商量延时满足。
总之,父母要通过这个商量的过程,去肯定孩子的需要的合理性,让孩子明白,“是的,我听到了,你想要……,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在xxx时候,XXX地点,来实现你的这个需求。”
当然,跟孩子商量的时候,他很可能仍然会不同意,他可能还想要撒娇耍赖,想要进一步去试探你的底线,那么你需要明确自己的界限在哪里。需要温柔但坚定地去跟孩子明确,你们的规则和限度是怎样的。
优先处理孩子的情绪,而不是立刻满足,或者做引导。
第三,在孩子下一次发脾气前建立规则,更好地帮他处理情绪。
对于脾气大的孩子,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能够预计到孩子会在某种情况下发脾气,并要在这种情况发生之前跟他建立规则,一起对他的需求预先做出规划。这样可以减少孩子发脾气的机会,更好地帮助孩子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比如,你看有时候孩子到超市非要买这个那个,你不给他买,他就非常生气,发脾气,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去超市之前,跟孩子做一些规则的设计。你可以跟孩子说,“今天妈妈给你一样权利,你可以挑一个你喜欢的,但是最好跟家里的玩具不重复的,好吗?”立下这个规则之后,当他想挑第二件玩具的时候,你就可以跟他说,“等我们下次再逛这个超市的时候再买吧。”
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轻易拒绝孩子的需求,只是把孩子的需求做了转移和转化,而这样的方式可能更适合用来处理孩子的情绪和帮助他立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