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体型硕大,挖了三天三夜才被挖出,它就是传国重器——后母戊大方鼎。然而它在被挖出后却又被埋在了粪堆中,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1939年的河南安阳,正处于日本占领时期,豫北大地民不聊生,实在过不下去的农民们只有盲无目的地在田地里挖宝以图度日。那年3月的一天上午,侯家庄武官村一个吴姓农民的庄稼地里,另一个吴姓村民正在细心地用探杆探找文物。
吴家的庄稼地距离被当地人叫做“吴家柏树坟”的地方并不远。“吴家柏树坟”是一片密集的坟地,那里距离此前发掘的大墓也就几十米的距离。早在1934年,参与殷墟考古挖掘的专家经过实地考察,就认为“吴家柏树坟”的下面,很有可能埋藏有商代王陵,很有挖掘价值。但是,因为该处是村里的祖坟,所以,当地人坚决拒绝了学者们的挖掘请求。
村民们没有学者那么系统的知识与认识,他们凭着综合的感觉,估计到“吴家柏树坟”一带应该埋有值钱的东西。吴姓村民也正是因此才来探寻的。当探杆钻到地下十多米深的时候,他感到应该触及了硬物。他急忙将探杆取出,一看,坚硬的探头有点儿卷口,口儿捎带有点点绿色的铜锈。他意识到遇到宝物了。
根据当地的土规矩,探宝可以不分地界,但是宝物探出后,宝物所在地的主人要分得宝物价值的一半。于是,吴姓村民急忙和那个土地主人秘密协商,决定挖出宝物。
可是,该处附近就有日本的机场驻军,怎么办?他们只好利用夜间掩护,偷偷地挖掘。尽管那时的天气还比较寒冷,又是夜里作业,可是,为了保密,村民们竟然连一盏灯也没敢点着。挖掘在黑暗中进行…
花了整整大半夜的功夫,他们才在10米左右的地下,发现了宝物的一些“容貌”。挖着,挖着,大家发现宝物所占的空间实在太大了,土坑还得扩大,不然的话,宝物根本不可能完全露出来。此时,天将放亮,为防别人发现,村民们又将洞口堵了起来。
第二天,第三天,村里的小伙子们整整挖了三天三夜,一直到了第三天夜里,一个前所未见的庞然大物出现在大家面前。先挖到的是宝物的柱形支撑足,接着整个宝物隐隐约约显露出“尊容”。
宝物实在太庞大了,村民们根本没有办法将它抬出地面。以前,如果发现了宝物,大家总是先挖一个土坑,再在坑口上加上一只绞水用的辘轳。井下的人将宝物放到箩里,上面的人用力一绞,宝物就升到地面了。
这次不同了,宝物太大,井口也挖得太大,辘轳根本无法支架。最后,众多壮汉凭着人多力量大,硬是把这个“大家伙”用鸡蛋粗的绳子慢慢拖了起来。
大鼎出来的时候,劳累的村民这才看清了它的全貌。眼前展现的是一个巨大的青铜鼎,它就是后母戊大方鼎。当时,村民们并不知道鼎的高贵“身份”,只是觉得它像家常见的巨型火炉,就称之为“大炉”。
遗憾的是,当时只发现了一只鼎耳,另一只鼎耳则不知去向。村民们在泥土中搜索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估计,它在埋入地下之前,已被击断失落了。此后,一直没有发现那只鼎耳的踪迹。鼎耳的失踪成了千古之迷。今天我们看到的后母戊大方鼎,有两只鼎耳,其中的一只其实是后来补铸上去的。
尽管村民并不完全清楚鼎的真实价值,但是,目睹如此巨大的青铜鼎,他们还是非常惊诧。在场的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一带的村民们是听着父辈们讲述地下出土宝物的故事长大的,他们亲眼见过殷墟遗址的挖掘,也见过不少的青铜器,但是,如此巨大的青铜鼎还是第一次见到,所以,他们全都楞在了当场。
一看大家楞了神,几位领头的村民更是紧张了起来。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一定要保守秘密,发现大鼎的消息决不能让日本人知道,大鼎也决不能落入日本鬼子手中。在他们的带领下,全体在场的村民都指天发誓,决不将消息走漏出去。
他们先是安排一位小伙子赶快回到村子里,去赶马车。马车到了之后,大家又急急忙忙地将这沉睡了3000多年的大鼎装车运回村里。回到村里,大家将鼎埋在土地主人家院子的粪堆下面,后来又转移到牲口棚里、柴草屋中。全村人都将它视作镇村之宝。大家都义务地保守着大鼎的秘密。
然而,正像那句老话所说的那样,没有不透风的墙。日本人终于还是得知了后母戊大方鼎的一些消息。他们将眼光盯准了吴姓的土地主人一家。此后六七年之间,日本人采取了各种手段,想获得这尊宝鼎。藏宝主人也因为日本人的多次搜捕,不得不离乡背井,颠沛流离。
幸运的是,日本人虽经多次搜查,终于没能提去这尊国器。后母戊大方鼎安安稳稳地在吴家的草房地下又睡了7年。
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北京建馆,向全国征集文物藏品。经国务院决定,后母戊大方鼎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从此,大鼎落户北京。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只是原鼎的复制品,真品早已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被严密地保护起来了。
■文/改编自《国宝的故事》之《后母戊大方鼎》,作者:程方勇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编辑:陈丹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