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陕西、宁夏、内蒙古、湖南通报新增本土病例,累计报告13例本土确诊病例、1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甘肃通报6人核酸检测为阳性,广东排查出1例阳性病例。确诊病例途径上海、陕西、宁夏、甘肃、内蒙等5省市区,涉多地10余个景点。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已经向内蒙古、甘肃、陕西、宁夏派出工作组,指导当地开展疫情处置工作。
健康时报记者根据各地通报不完全统计发现,北京、江西、宁夏、深圳、上海等多地疾控发布疫情防控健康提醒。
北京:这几类人员主动报备
一是10月10日(含)以来途经甘肃省张掖市,10月11日(含)以来途经内蒙古阿拉善盟,10月14日(含)以来途经甘肃省嘉峪关市,10月15日(含)以来途经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10月16日(含)以来途经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兴庆区(重点时间和场所附后),以及健康码异常(黄码或红码)的来(返)京人员,主动向社区(村)、单位、宾馆报告行程,配合健康监测、核酸检测等防控措施。
二是全市各宾馆、酒店、民宿等提供住宿的单位严格落实对所有入住旅客测温、查验健康码和行程码,发现有中高风险地区或有病例发生地区旅居史的来京人员,要及时向所在社区(村)报告,并配合落实相关管控措施。
三是机场、车站、码头等交通枢纽要加强排查管控,严格落实测温验码,采取各种形式提醒有中高风险地区或有病例发生地区旅居史来京人员主动报告。
江西:密切关注自己及家人健康码变化
2021年10月9日至10月16日有与该2例核酸检测阳性病例同航班或有活动轨迹重叠(活动轨迹见后附)的来(返)赣人员,须第一时间主动向所在社区(村组)、单位、入住酒店报告,建议开展不少于1次的核酸检测,14天内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外出时严格做好个人防护,一旦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在做好个人防护前提下,及时就近到发热门诊就诊,并主动告知近期旅居史和相关人员接触史,不建议自行购买药物服用。14天内避免参加聚集聚餐活动,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避免前往人员密集、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
来(返)赣后应主动向所在社区(村组)、单位报告,及时开展不少于1次的核酸检测,14天内做好个人健康监测,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入公共场所、参加聚会聚餐。
宁夏:确诊病例密接返银后检测阳性
宁夏银川18日新增一例确诊,系上海游客夫妇密接。10月18日5:00,自治区诊疗专家组确认密接人员艾某某人员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临床分型为轻型。 为严防疫情扩散,自治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下发通知,要求坚持从严管理,银川地区暂停举办线下大型活动。已经自治区应对疫情工作指挥部审批同意的大型活动,延期举行。
深圳:乘飞机、坐火车、住酒店有这些情况市民请主动报备
10月3日以来有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西安市旅居史以及10月16日以来有银川市旅居史的来(返)深市民,特别是:1。 10月15日乘坐MU2165次航班的人员;2。 10月15日9:00-15:00在嘉峪关机场有活动轨迹的人员;3。 10月15日17时后入住唐隆国际酒店人员;4。 10月15日乘坐K42次列车(敦煌-北京)9号车厢的人员,需主动向所在社区、单位、酒店报备相关情况,并配合做好核酸检测、医学观察或健康监测等疫情防控措施。
四川:内蒙甘肃返川人员尽快核酸检测
四川疾控提醒:除表格中所述地区以外,建议10月1日以来有内蒙古、甘肃旅居史的入(返)川人员,主动进行核酸检测,并做好自身健康监测。
广东:持48小时核酸证明入穗
10月2日以来有甘肃张掖市、酒泉市、内蒙古阿拉善盟旅居史,14日以来有甘肃嘉峪关旅居史,15日以来有陕西西安旅居史,16日以来有宁夏银川旅居史的来(返)穗人员、所有穗康码“红码”和“黄码”人员请第一时间到所在居委(村委)、工作单位或所住酒店报备。
外省旅游、出差返穗后,建议主动做一次核酸检测,并自我观察14天,做好健康监测。
为确保130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顺利举办,10月8日至10月20日的所有从省外来(返)穗人员需持有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若无法提供,须在抵穗24小时内就近进行一次核酸检测。
广东佛山疾控中心也发布提醒,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动态请市民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动态,如非必要近期不要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及疫情发生地区。目前正值第130届广交会期间,自省外来(返)佛人员要在抵佛后及时向村(居)委和单位(或所住宾馆)报告,24小时内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并开展14天自我健康监测。
河南:与感染者行动轨迹有交集的人员第一时间报备
当前季节,我省旅游、出差等人员较多,人员流动性大,为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河南省疾控中心紧急提醒:
积极主动报备。10月3日以来有内蒙古阿拉善盟、甘肃省嘉峪关市、甘肃省张掖市、陕西西安市、宁夏银川市旅居史的来(返)豫的人员,或与各地公布感染者行动轨迹有交集的人员,第一时间主动向所在社区(村居)、工作单位或所住酒店报备,按要求配合落实健康监测、核酸检测、隔离医学观察等防控措施。(健康时报记者王振雅整理)
来源: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