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破坏生态环境惩罚性赔偿这样认定,十种情形为主观故意

1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态环境侵权纠纷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解释》就生态环境侵权纠纷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的范围、认定要件、计算基数和倍数等具体问题予以规范。

最高法有关负责人解释说,与普通环境侵权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不同,惩罚性赔偿的构成要件更为严格。对此,《解释》明确了惩罚性赔偿的特别构成要件及其考量因素和典型情形:一是侵权人实施了不法行为;二是侵权人主观具有故意;三是造成严重后果。同时,根据民事诉讼法上“谁主张,谁举证”的规定,进一步明确由被侵权人对上述特别要件负举证证明责任。并且,《解释》对认定主观故意做出了详细规定,列举出十种情形,例如,将未经处理的废水、废气、废渣直接排放或者倾倒的;在相关自然保护区域、禁猎(渔)区、禁猎(渔)期使用禁止使用的猎捕工具、方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等。

对于赔偿金额,《解释》明确,惩罚性赔偿金数额,应当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造成的人身损害赔偿金、财产损失数额作为计算基数。此外,明确了人民法院确定惩罚性赔偿金数额时应当综合考量侵权人的恶意程度、侵权后果的严重程度、侵权人所获利益、侵权人事后采取的修复措施和效果等因素,同时规定了一般不超过基数二倍的规定。并且,因同一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已经被行政机关给予罚款或者被人民法院判处罚金,侵权人主张免除惩罚性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在确定惩罚性赔偿金数额时可以综合考虑。

《解释》自2022年1月20日起施行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648 字。

转载请注明: 最高法:破坏生态环境惩罚性赔偿这样认定,十种情形为主观故意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