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故道边,十里桃林下,听一段淮海传奇,品一口羊汤浓香,藏一卷翰墨芬芳。从连霍高速萧县南出口下,向东经1公里多的生态大道,来到“四省通衢”的安徽北大门萧县,记者领略到别样的地域风采和文脉韵味。
在萧县丁里镇蔡洼村,淮海战役总前委五位首长的雕像矗立在蔡洼红色景区的誓师广场,十面红旗分列雕像两侧、迎风飘扬。来自山东的几位退伍老兵久久凝视着雕像,追忆战火纷飞的年代。
“倾家荡产支持淮海战役! ”总前委旧址墙上的醒目标语,催人奋进。在淮海战役中,萧县组织了支前民工147203人、担架2536副,筹粮1243万斤,把全县的人力、物力、财力汇成了一股波澜壮阔的洪流,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 ”退伍老兵卢海林说,当年老百姓们正是唱着这样的歌谣,推着小推车奔赴炮火纷飞的战场。
总前委旧址有一幅著名的照片:五位总前委首长并排合影,个个英姿飒爽。解说员介绍,1948年12月17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总前委五首长齐聚蔡洼,由邓小平主持召开了总前委唯一一次全体会议,研究制定了淮海战役决战和渡江作战方案等重大问题。会议休息时,在指挥部屋前的石榴树旁,随军记者拍下了总前委五位首长唯一一张合影,在党史军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光辉一页。
“手抓羊肉、香酥羊腿、风味羊排、千子滑鸡、五香羊头等,都是我们店里的特色菜。我们村有1000多户村民,其中有800多户养羊。 ”午饭时,丁里镇致富带头人、心诚羊肉馆老板马新影给大家推荐菜品。
“萧县从元代起就有养羊食肉的习惯,尤其是饲养优良白山羊,在徐淮一带享有盛名,迄今已有300余年历史。 ”萧县文化馆馆长周光明说。近年来,萧县围绕羊肉美食做文章,不断延伸羊肉产业链,推广实施无公害肉羊养殖质量控制措施,白山羊年饲养量有80余万只。
沿着黄河故道,穿过片片桃林,来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刘套镇。这里翰墨飘香,居民家中、饭店宾馆,随处可见文房四宝、书画作品。 “1987年,刘套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农民书画院。百岁画仙萧龙士、狂草大家刘惠民、花鸟画家刘梦笔等,都是从我们镇走出来的书画名家。 ”该镇文化站站长陆中华如数家珍。
“农忙干农活,农闲写字画,家中无字画,不算刘套人。 ”刘套镇的一句民谚反映了当地人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探亲访友,书画作品胜过烟酒礼品;新人出嫁,文房四宝是必备嫁妆;举办婚礼,大吃大喝少,笔会助兴多,“书画”已深深融入人们的血脉中。
“许多农民下地能干活,提笔能作画。过去画画为了‘五斗米’,现在画画成为一种情趣,我要把小康生活画下来,歌颂我们伟大时代。 ”刘套镇农民书画家王淑玲说。在她的带动下,亲朋邻居也受到了影响,都跟着学画,在书画中找到价值和乐趣。
“现在刘套镇能写会画的有千余人,已初步形成了集创作、装裱、出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我们借助位于高速边的区位优势,已瞄准高速经济,走专业化、市场化的道路,让刘套书画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助推乡村振兴。 ”刘套镇镇长李磊说。今年,该镇积极开展书画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单位“四进”活动,让农民成为文化艺术的传承者、传播者。(来源: 安徽日报 作者: 何雪峰 通讯员 王恒 李兰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