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残奥会的暖心细节,是对生命与梦想的托举|长江评论

长江日报评论员鲁珊

3月4日,北京冬残奥会开幕。从冬奥会到冬残奥会,短短十来天时间,相关场馆变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无障碍空间”。比如,在奥运食堂,只需要运动员手机点餐,机器人就可在后台操作,把餐品“从天而降”配送到位,而针对视障运动员,则可以直接语音沟通,实现“语音报餐与点餐”。

冬残奥会的暖心细节,是对生命与梦想的托举|长江评论

2月28日,张家口颁奖广场的志愿者演练操作无障碍设施。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再比如,当残疾人运动员进入冬奥村时,无需下车就能通过安检通道,房间里的床可以调节高度,而且空间很大,方便轮椅同行,房间内灯具、空调、窗帘都是自主控制,室内配备感应传感系统、语音提示系统,救助按钮触手可及。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里,还有一面广角镜,方便残疾人运动员通过镜子及时发现别人,以防发生碰撞,一些场馆里,还专设了“假肢维修间”等尊重运动员隐私的空间。如此种种暖心细节,获得中外运动员点赞。

冬残奥会的暖心细节,是对生命与梦想的托举|长江评论

2月28日,运动员在延庆赛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乘坐缆车。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应当说,相比较夏季奥运会项目,冰雪项目难度高,挑战大,更富激情,也需要付出更多艰辛,对残疾运动员更甚。对一个人来说,身体上可能会有残缺,但逐梦的生命是没有残缺的,因此,每一个参与到冬残奥会的运动员,每一个在向着生命的精彩努力的人,都值得最热烈的掌声,但也需要社会的倾力相助。

如果把冬残奥会的“无障碍细节”组合起来,可以得到一个“独立生活样本”,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使生理上存在障碍,也不影响独立生活、训练、自由逐梦。而这样的“无障碍细节”,固然有科技赋能,比如机器人服务、自主控制开关等,但更重要的是“想得到”,比如游泳中心的“广角镜”,这样极低成本的细节背后,是真的代入到使用者的角度,设身处地为残疾人着想。

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每个梦想都值得托举。冬残奥会的“无障碍服务”,从理念上说,是以“以运动员为中心”,是助燃生命梦想的样本展示,从更长远来说,无论是在奥运赛场还是生活角落,都需要这样的细致关怀,需要通过对生命与梦想的托举,让每个人的生活品质得到提高,一个也不例外。

【编辑:汪宇瑾】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866 字。

转载请注明: 冬残奥会的暖心细节,是对生命与梦想的托举|长江评论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