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MG MULAN的定位不是做纯粹的技术堆砌,因为今天新能源市场已经比较成熟,不是说还是像若干年前那样处于探索发展的阶段,需要做一些博眼球的动作。我们这款车是基于用户使用价值来打造全球影响力的,这也是我们对它的一种期望。”
这样一番堪称“人间清醒”的自我定位,出自上汽数据业务部副总经理、乘用车公司首席数字官(CDO)兼MG品牌CEO张亮之口,这在众多厂商还停留在用泛滥成灾的配置信息和技术术语冲击公众认知的互联网舆论场中,简直如同一股清流。
诚然如今市场上早已不缺各种噱头,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成为了立足于世的创新源动力,但这给人的观感未免有些浮躁。而随着MG MULAN的强势到来,这场早已硝烟漫布的新能源战场,多了一个脚踏实地,又心怀远大的存在。
论内卷,近些年的新能源汽车打响的技术大战绝对是让人目不暇接,技术创新驱动产品迭代,进而抢占这一新兴领域的先发优势,已然成为了众多造车新势力赖以生存的核心逻辑。面对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上汽拿出了看家的技术储备,并将其付诸于这款同步全球市场的MG MULAN。
这其中,最为基础的技术创新自然就是三电系统,也就是EV时代的三大件——电机、电池、电控。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MG MULAN一口气甩出三张王炸——首搭纯电专属的星云平台、首搭超薄纯平的魔方电池、首搭灵活高效的绿芯电驱动系统,从而利用系统化的协调与赋能,给未来上汽的电动车家族打个样。
在三电系统中,最为人们所关注的,就是关乎续航、动力、空间、操控等方面的动力电池。MG MULAN采用了CTP封装工艺,省去了模组制造的环节,有效提升了电池组内部的空间利用率,从而间接提升能量体积密度。
值得一提的是,上汽集团副总工程师、捷能公司总经理朱军面对媒体关于CTC与CTP的路线之争时,非常诚恳的回答了二者的各自利弊。在对CTC的减重效果表示认可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底盘刚度提升效果的质疑,以及对维修便利性的担忧。而这样的担忧在MG MULAN的研发过程中,一开始就已经通过一项前所未有的技术创新给规避掉了。
作为首发搭载“魔方”电池技术的车型,MG MULAN的诞生不仅要证明自身的产品力是否强悍,还要为上汽持续布局的主流品牌、高端品牌的电动化打个样。而躺式电芯的横空出世,在保证安全性和能量密度的同时,实现了更加灵活的兼容度以及更高的集成度。虽然电芯从“站着”到“躺着”,貌似只是形态上的变化,实际上还与电池组的散热性能息息相关,再加上CTP封装需要主机厂与供应商之间的高度协作,其间克服的困难之多也就可想而知了。
以MG MULAN为例,全系提供了51/64/77 kWh电池包,电化学体系分别来自于低密度体系的磷酸铁锂和中密度体系的三元锂,但在厚度尺寸上都做到了110mm,并且支持换电方案,规避了CTB与换电之间的两难抉择。论纵向“偷空间”能力,魔方电池未见得比执着于简化结构的CTC集成底盘逊色。而那些执着于换电路线的友商,看着这个电池厚度恐怕心里满是羡慕嫉妒恨了。
有了这么一块超薄纯平、质心均匀分配的电池,MG MULAN的操控底子自然不容小觑。50:50前后轴荷比、490mm超低质心高度、5.3m转弯半径,配合上兼容后驱/四驱的动力匹配,不仅让MG MULAN能在城市中自如腾挪,更能享受以往高价豪车才能拥有的无穷驾控乐趣。在选择了150kW+180kW的前后电机匹配方案后,MG MULAN更可以做到3.8s的百公里加速,实力完全不输油车时代一众超跑选手,而实现这一切的价格则远低于后者。
切入主流市场,含金量十足
谈及新能源汽车,人们往往会围绕“新旧问题”展开争论,新势力和老玩家,各有各的拥趸,也各有各的局限。对于油车起家的MG名爵来说,在这种二元法的话语体系中自然是属于老玩家一派,但是正如张亮所说:“一个品牌怎么样取决于对它的产品观的认识”,决定品牌口碑和形象塑造的,也取决于产品本身的“特点、标签和绝活”。
这意味着MG MULAN不可能仅仅为了博一个高端或者个性化,而去聚焦某个小众刁钻的细分市场,在短时间里出圈走红。比起这种“速成流量”的路线,MG MULAN更愿意用强大的综合产品力来产生影响力,在每个维度上都具有长期适用的口碑,安全性、环保性、驾乘体验、造型设计等方面都要有比较好的表现。
在这些硬性的产品实力之外,MG MULAN还需要具备一些人无我有的个性点。这种个性点不是说用车机打打游戏、唱唱KTV、刷刷抖音这种小把戏,就能轻松俘获年轻人的芳心,而是用“独创性的绝活”来撬动可观的用户价值。这便回到了前面关于三电架构的技术创新上,投影面积标准化的CTP电池包,具备超大容量范围的兼容度,从而让换电作为一种快捷灵活的补能方式,真正具备普适性的推广价值,重新定义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
当然,关于传统的尺寸分级,MG MULAN也十分讨巧的选择了A0级和A级车的定位间隙。车身长宽高分别为4287/1836/1516mm,轴距为2705mm。这样的尺寸不仅在城市中有着更为灵活小巧的身形,同时超长轴距和纯平地板的搭配,将为整台车的内部空间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考虑到官方透露的“<20万元”的定价,如果起步版本能够控制在15万元以内,双电机四驱版本更能拿出富有诚意的定价的话,MG MULAN将会先特斯拉一步,在紧凑级纯电轿车的市场建立起性能标杆和性价比标杆。这对于一个自认为蛰伏蓄谋的后发品牌来说,无疑是能够一招致胜的关键,不仅会对同价位电动竞品产生压制,甚至还能笼络一大批被高油价劝退的传统油车用户。
这也难怪张亮在提及直接竞品时,索性跳过了高度对标的大众ID.3,希望能在欧洲和中国“取代最主流的那款车——以高尔夫为代表”,并且还是在价格更贵一点的情况下实现这一切。中国市场的实现机会倒是非常充足,但是在欧洲这个老牌汽车市场,如何撼动国际车企的知名度壁垒,向占据销量主力的经典燃油车成功发难,将会是MG MULAN面临的前所未有之挑战。
传递中国精神,打出全球影响力
之所以选择木兰作为MG全球战略电动化车型的命名,并非只是单纯蹭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IP的热度,在MG名爵看来有很多深层次的考量不可忽视。
首先木兰虽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但为人所熟知的肯定不是这种着装上的性别错配,而是值得传颂千年的“木兰精神”。例如大无畏的爱国精神,有大局观、能担当和敢于突破传统束缚、敢想敢做。在张亮看来,这些不仅是当下中国汽车行业所需要的,也是上汽应该承担的,恰恰也是MG MULAN所具有的独特个性。
身为最具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文化IP,MULAN所蕴含的“木兰精神”得到了高度浓缩的提炼,再加以拼音化的发音带来的直观表述,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传播和进行。这样一个颇具历史底蕴的中国英雄形象,即便在步入现代化潮流之后仍能被迪士尼这样的文化产品巨头所青睐,足以凸显出MG名爵对品牌精神的精准把握。
而在意味深远的命名斟酌之外,MG MULAN征战全球市场也需要实打实的硬实力做支撑。以魔方电池为例,具备电池领域数一数二的超强兼容度,在电化学层面上支持不同能量密度的电芯材料配方,留足未来升级空间,同时可根据具体地区的用车需求,针对不同电性能属性进行强化。
更重要的是,得益于上汽与宁德时代的紧密合作,这套电池系统还可支持换电方案,不仅有着固定的长宽尺寸(仅在厚度有所不同),并且采用了统一的高低压接口、快换机构和固定装置,从而轻松实现44-150kWh的容量范围内通用换电的灵活体验。
相比起最激进的350kW超高压直流快充,补能体验已经高度优化的换电自然更能满足消费者的续航焦虑问题。“车电分离”的理念解决了长久困扰电动车的残值评估之问,让电动车的升级迭代不再成为不得不被迫淘汰的无奈,而是消费者基于自身利弊考量后的主动选择。
不局限于产品本身的实力几何,而是将其视作体系化运作中的一部分,施展出综合维度凝结而成的竞争力,这便是MG MULAN敢于打出“全球化”这张牌的底气。虽然理解起来仍有些复杂,但是没有选择跟风博出位,这本身就是MG在新能源时代展现出的品牌价值。
作为一款主打广度的产品,MG MULAN打响了品牌新能源转型的第一枪,随即而来的一大批讲求深度的产品,例如首款众筹共创的纯电跑车Cyberster,也将会为我们绘制高端化的美妙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