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时,低楼层和高楼层相比,谁的生还几率高?

地震时绝对安全地方只有一个:空旷、开阔的地带。楼房中高层与低层哪个更安全?专家对此也是说法不一,大多数人认为低层更容易逃离,但地震中还要考虑到建筑本身、强震来临的速度,比如只有2秒反应时间,你住哪一层都是徒劳,建筑是否会倒塌比逃离更重要。

观点:实际上高楼生还几率大(比如上海中心),只要是在高楼中,无论是底层还是顶层,生还几率是一样的。

地震时,低楼层和高楼层相比,谁的生还几率高?

强震来临很快,根本反应不过来

每次特大地震中90%的死伤都是源于楼体的倒塌。因此,生还与否主要取决于建筑物是否能抗住地震,而不是谁跑得快或者离出口更近。在地震强度大的重灾区中,从人体明显地感知到地震到楼体倒塌,只有短短几秒钟的时间,这点时间根本来不及逃离。

地震时,低楼层和高楼层相比,谁的生还几率高?

假设你住一楼,反应快,身手矫健,逃出了楼房,还要面临高空坠物,地面剧烈晃动,甚至是被楼体掩盖的危险。只有震源稍微远点的地区,才有低层优势,跟死神争分夺秒。

地震时,低楼层和高楼层相比,谁的生还几率高?

通常有足够时间让大家下楼并聚集在马路、广场上的地震都不是强震。巨大的伤亡,往往都是在你根本来不及反应的情况下发生的,说直白点:跑与不跑是一样的,这种情况要在室内寻找安全空间(地震手册上有很多指导,这里不赘述),防止被墙体直接掩埋。

可以反应过来的地震

不过,如果提前接收到预警,低楼层是可以在强震之前逃离的。

地震是地壳板块之间相互作用,爆出发的瞬间能量,这些能量会以两种形式向外释放。

地震时,低楼层和高楼层相比,谁的生还几率高?

一种是从震源处,岩石向外推进挤压的作用,称为P波(压缩波)。岩石之间相互挤压向前推进,传播速度快,到达地表的效果是上下高低起伏,引起楼体整体上下晃动,杀伤性小。

地震时,低楼层和高楼层相比,谁的生还几率高?

另外一种是震源处,在岩石上下晃动的带动下向远处传播,就像你手里拿条较长绳子,手用力抖起来,绳子会像水波一样向前传播出去,速度相对p波慢,到达地表的作用就是使地面左右摇晃,发生扭曲,撕裂,使大楼左右晃动,倒塌。

地震时,低楼层和高楼层相比,谁的生还几率高?

震源较近处,P波与S波到达地面的时间间隔通常为几秒到几十秒。如果在第一时间感知到P波是有一定的逃离机会的。

地震时,低楼层和高楼层相比,谁的生还几率高?

不过,人类很难感受到P波细微的上下晃动。地震局可以监测到P波,然后通过手机、广播、电视等途径,发出S波来临倒计时,这种情况低楼层的优势就突显出来的。

不过地震越强,离震源越近,两波间隔时间越短。相反,如果两波间隔时间长,说明离震源远,震级也就小。因此对于震级较大的地区来说,建筑的抗震能力要比逃离更重要。

建筑的抗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它作用在与地面连接的建筑物上,如果建筑物能震而不倒,那么安全系数相对就高,而倒不倒取决于建筑的抗震程度。从设计施工要求上讲,越高的楼房,抗震等级要求越高,抗震措施也越多。

地震时,低楼层和高楼层相比,谁的生还几率高?

图:抗震钢筋会标注“E”(Earthquake地震),普通钢筋则没有。

建筑的建设,小到钢筋,大整体结构都有设计施工标准(偷工减料的不算),一般高楼都会按照抵抗7~8级地震的标准设计。

最为关键的是楼越高,地基需要“扎”的越深,越密集,且越牢固,因此高楼也更稳。但高楼有一个缺点,就是顶部会越晃越厉害,从而发生拦腰折断或者倾倒。于是设计师会在大厦中加入一些“减晃”措施。

地震时,低楼层和高楼层相比,谁的生还几率高?

图:利用软连接,耗掉地震的能量

地震时,低楼层和高楼层相比,谁的生还几率高?

图:或在顶楼悬挂重物(主动阻尼器),耗掉地震(台风)的能量。

地震时,低楼层和高楼层相比,谁的生还几率高?

图:台北101大厦阻尼器

这些方式在地震常国日本是很普遍的,日本很多房子都是木质的,而且底部镂空,并非直接与地面连接。

地震时,低楼层和高楼层相比,谁的生还几率高?

这样做的好处:

地震时,低楼层和高楼层相比,谁的生还几率高?

日本对于抗震等级的要求也更高、更严格。不过,中国人口众多,寸土寸金,很多方案实行不了。

综上所述:较高的楼房,可以通过建筑本身的设计“减小地震等级”,因此更为安全。只要大楼不倒,无论你住在几楼都是一样的。

年龄不长的楼房,只要不偷工减料都可以抵抗6级以下的地震,如果震级超过8级,甚至更高,那么顽强的摩天大楼会在矮房与小高层都倒塌的之后,最后倾倒。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585 字。

转载请注明: 地震时,低楼层和高楼层相比,谁的生还几率高?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