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城市美好生活加油,助力高质量发展。12月22日,中国石化旗下14家驻沪企业发布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在上海,他们以低碳环保发展添“颜值”,新能源、新材料运用壮“筋骨”,2020年,中国石化在上海近2.5万名员工,资产总额近1700亿元,年度上缴税费近300亿元,为“十四五”开局之年奠定扎实基础。
新格局助推高质量开放发展
中国石化驻沪企业从全产业链出发,全力保障能源供应,响应“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号召。
上海海洋石油局在东海先后发现两个千亿方储量大气田,在南海涠西钻获超千吨高产油流井,创中石化海域油气勘探单井测试日产最高纪录,亦为国内近十年来罕见的高产探井。
在全力保障油品供应上,上海石化拥有高标准车用、船用汽柴油、燃料油的巨大生产能力,能满足长三角地区的用油增长需求。润滑油华东公司推进天然酯绝缘油的研制开发,年内实现了天然酯绝缘油在国内电气企业变压器上的首次应用。销售华东承担长三角地区供应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等产品责任。每年冬季来临前,上海石油部署100余座加油站网点供应-10号柴油,重点保障公共交通、邮政、环卫、特种车辆用油,保障城市有序运行,解决广大货车司机后顾之忧。
各驻沪企业全面融入城市,与城市共发展。今年3月,高桥石化给“50岁”烟囱做了“手术”,在烟囱下加装了新设备,去除水蒸气,达到烟气排放无色状态。此外,高桥石化不断加大环保投入,使生产过程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削减,各项废水、废气主要排放浓度平均值降到行业标准限值的22.89%。上海石化着手打造风光电制氢的绿色低碳综合能源示范区,形成上海石化生态岸线、工业秀带。
新要素带动高质量协调发展
央企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稳定器”“压舱石”,中国石化在沪企业始终坚持“国家需要什么,我们生产什么”。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紧要关头,上海石化用短短12天,将一条原先生产汽车配件、家电外壳的改性塑料生产线,变成生产防护口罩核心层熔喷布原材料的生产线。上海赛科仅用33天就研发并生产出新牌号S2045产品,满足市场熔喷布基料需求。化销华东第一时间成立熔喷料攻关小组,持续为中国石化口罩生产前线输送“炮弹”,以实际行动畅通整个口罩产业链。
在上海人民日常生活中,也有中国石化的温度。上海石油在旗下加油站建成首批14座“司机之家”,为客户提供“2+7+X”项服务。燃料油上海分公司打造黄浦江首座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为黄浦江上船民提供“家门口”式服务平台和政策讲台。
在引领绿色发展上,销售华东引入“双壳双体”承运船舶标准,致力于消除成品油水路运输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安全风险。上海赛科的“绿色成果”也可圈可点:2007 年至2020年,上海赛科累计投资近 3 亿元人民币,实施 22 个年节能量超千吨标准煤的节能技改项目,累计实现节能量 14.7 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达 34 万吨。
新科技引领高质量创新发展
中国石化在沪企业瞄准化工产品研发生产前沿方向,开拓进取,擦亮“中国制造”品牌。
今年1月4日,总投资35亿元的上海石化“2.4万吨/年原丝、1.2万吨/年48K大丝束碳纤维”项目开工建设,有力推动国产碳纤维产业发展,助力“中国制造”。2月4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火炬“飞扬”外观设计正式对外发布,“飞扬”的动感和活力外形同样来自上海石化的技术支撑——其外壳由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成。
炼油销售公司 “东海牌”沥青成功应用于上海F1赛道、上海长江隧桥等建设,产品还出口至“一带一路”沿线17个国家,产销量已超千万吨。在此基础上,炼油销售公司又推出温拌沥青,比以往沥青路面施工时温度可降低30℃以上,节省加热燃油30%至50%,每吨沥青混合料可节约1.5公斤燃料油,使用1万吨温拌沥青节约的加热燃油相当于上海6000辆公交车运行一天的耗油量。
高桥石化与上海石油合作,加快氢能站建设,主动切换到氢能发展快车道,通过创新驱动着力实现氢能产业化。上海石油积极布局清洁能源供应市场,为绿色城市生活“加油”。截至10月31日,两座在营油氢合建站累计加氢量达265吨,累计加注5万车次。此外,充换电、分布式光伏项目等也在推进中,正奋力向着“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升级,为“水更绿、天更蓝”添彩。
作者:张晓鸣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周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