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不可能都是和平友好的。有时会出现争执和吵闹,有时还会动手打架,导致有人受伤,让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这都是难免发生的现象。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保持冷静的态度,才能让事情得到圆满的处理。
3岁的浩浩从幼儿园回家,就哭着说同学小风故意欺负他,不但抢他的玩具还用脚踢。
爸爸看见孩子身上的伤痕后顿时满腔怒火,想立马找小风算账,所幸最后冷静下来。
因为他明白孩子之间出现打闹是正常的,应把事情弄清楚再说,不能盲目的冲动。
于是,爸爸在家长群里讲了事情的经过,最后说:“本来我儿子想找同学再切磋一下功夫,但我制止了他,希望同学之间好好相处,大家认为如何?”。
家长和老师看到后,都称赞爸爸情商高会处事。
没多久,小风的爸爸主动打来电话,承认责任都在他儿子,表示会让孩子赔礼道歉,并由自己承担医药费。
这件事情得到顺利的解决,与爸爸的态度关系很大。如果他当时不冷静,带着怒气去找小丰的父母,可能会让事态扩大甚至引起冲突。
如果孩子遇到被打的情况,父母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父母头脑里的第一反应会是“以牙还牙”,叫孩子“打回去”,但显然这不是好的处理办法。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不懂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方式,但却具有很强的学习和模仿能力。
如果得到父母粗暴的回应,虽说能让心中的怒火得到发泄,也能让打人的孩子得到教训,但会让孩子今后跟着模仿,学会的只是“以暴制暴”这种简单的方法,而不是理智的态度,也学不会正确应对的方法。
所以,在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和纠纷时,父母首先要保持冷静的态度,再根据孩子的年龄以及当时的情况,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
如果孩子遭受暴力,父母应该怎样进行引导呢?
对于年龄在3岁以下的孩子,由于他们的认知和语言的发育还不成熟,他们可能不懂用语言表达,只好采取骂人、动手等,在成年人看来是“暴力”的行为的方式,以致出现伤害他人的结果。
这就需要父母理解孩子的心情,并及时进行干预和引导。
1、鼓励孩子表达情绪
如果孩子在玩耍时,出现分歧或者矛盾甚至发生打闹的情况,父母要及时把孩子分开。
待他们冷静后,再询问事情的起因和经过,让孩子倾诉自己的委屈,不要马上为他出头。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学会表达,以后再遇到类似的现象,能够通过表达说出自己的情绪,不会再吃哑巴亏。
2、及时安抚受伤的孩子
在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后,父母要对孩子做好安抚。
通过语言、拥抱以及亲吻等方式告诉孩子,父母已经知道他受了委屈,也让父母对他受到的伤害感到心疼,下次不会再发生这种情况。
这样既能安抚孩子,又能让孩子感到温暖,让他明白在遭受委屈后,父母是他坚强的后盾值得信赖,这样能让孩子有安全感。
3、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
在孩子与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后,父母要告诉孩子,除了争吵和打闹之外,还有更多的解决办法。
比如,重新选择玩具或者去做另外的事情,这样都能让孩子的注意力得到转移,也是避免矛盾和纷争的技巧,同时,要教会孩子面对矛盾的方法。
例如:直视对方的眼睛,然后大声的告诉他“你不能打人”,或者选择置之不理,马上向老师和同学求救,这样能避免受到他人的伤害。
其实,孩子之间的交往非常简单,无论是“打人”还是被人“打”,在孩子的成长中都是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今后接触社会的开始。面对这种情况,关键在于父母的引导。
让孩子懂得怎样与同学相处,以后就会逐渐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并且学会正确的处理方式,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