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将成为现实。
据新华网,3月12日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那么,这些原则分别指的是什么?接下来到底怎么改?
延迟退休热议了很多年,现在有了顶层设计的答案。虽然还是“原则”,人们依然还有很多问题,但是延迟退休显然就要落地。所以,无论是即将退休的人,还是进入职场的年轻人,应该以平常心对待。至于未入职场者,显然少了延迟退休的焦虑。毕竟,延迟退休制度,对他们这个群体言之,是全新且公平的。和现实生活中的所有体验一样,当人们面临新旧制度的转化且有切身利益纠葛时,心理上难免有焦虑和困扰。
但从延迟退休的十六字原则看,身处延迟退休利益场的人们,大可不必焦虑。对即将退休的人而言,这个原则算是“定心丸”,这部分群体延迟退休的时间,应在心理预期之内。对于体力劳动者而言,也不必过于担心延迟退休带来的身体上的吃不消和心理上的不适应。毕竟,“分类推进”的原则摆在那。至于刚入职的年轻人,自然要有心理准备--延迟退休的年龄幅度会大一些。尽管如此,到底延迟到什么时候退休,国家也会有一个相对合理的缓冲期和过渡期。
不要忘了,延迟退休是全球常态。且现有退休制度已有数十年的历史,随着中国平均寿命的提升,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延迟退休对接世界通行规则已是势在必行。
何时退休,网上有诸多版本。有说男女退休年龄延长至65岁、60岁,有说男女均延长至65岁退休。至于不同代际的人权如何延迟退休,网上更有五花八门的说法。这些说法应该说有一定的道理,而且也具有试水公众反应、激发舆论热议且激发全民参与讨论的积极意义。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舆论准备,延迟退休制度的落地也就少了民意阻力,各年龄段、各职业阶层也都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这项制度。
十六字原则的出台,更给社会公众确定性的心理预期,也更加有效的化解了社会各界对延迟退休的普遍焦虑。而且,人社部也给出了迄今最权威也最能触动且安慰公众心灵的答案。根据人社部相关专家的说法,延迟退休决然不是政策性的“一刀切”或者急于求成的“一步到位”。而是严格按照十六字方针的原则,采取渐进式改革,用较小的幅度逐步实施到位,每年延迟几个月或每几个月延迟1个月,节奏总体平缓。例如,原本满50岁退休的女性,政策实施后,第一年,变成50岁1个月或几个月退休。不同年龄段的人,退休年龄不同。以此类推,经过若干年过渡期完成改革。因而,改革前期,临近退休的人,只会延迟1个月或几个月,不会出现一下子晚退休几年的情况。
延迟退休制度并非是为了速度,而是通过平衡国家、家庭、个人和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利益诉求,最终达成普遍的社会共识,实现各方多赢。而且,在制度落实的过程中,也会不断进行完善和优化。
需要说明的是,在现实的舆论热议和公众讨论中,延迟退休制度其实有很多方面被误读了。
一是延迟退休被视为老龄化社会的必然。其实没有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美欧等西方国家同样实施退休较晚的政策。而且,解决老龄化社会的难题,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延迟退休只能算是手段之一。
二是延迟退休是为了解决养老金缺口。的确有这方面的因素,但从中国的养老金基金池即期和远景看,中国有能力做到养老金的足额发放。应对养老金缺口,中国有很多手段和工具,如统一全国养老保险基金池,如财政补贴、国有资本划拨、通过更多且安全的投资手段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等。
三是延迟退休会造成不同年龄段的利益冲突,如职场老人占据重要位置而让年轻人失去晋级机会,使职场暮气重重丧失活力等。其实,目前中国人力资源并未得到善用。在职场中,中年及以上群体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年轻人则更具活力和创造力。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力资源,协调搭配和优势互补,才能充分释放职场活力。何况,延迟退休一旦落地,就成为一线覆盖所有人的制度安排,职场中人--每个人都会从年轻到年老。所以,延迟退休对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是公平的。所以,延迟退休从制度本身言并不存在所谓年龄引发的利益冲突。
有了十六字方针的原则,公众对延迟退休不必焦虑。以积极心态迎接延迟退休,才是应有之义。
作者:张敬伟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