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个对中国历史有着深远影响,但千百年来褒贬不一,难以盖棺定论的人物。对于其功业为人,评论之多,意见分歧之大,真可谓世所罕有。有人赞誉他为“超世之杰”,有人则骂他为“汉贼”。而最深入人心的,莫过于“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评价了。那么,曹操的“奸雄”形象到底是如何被定型的呢?
首先倡导曹操“篡逆”之说的是东晋的习凿齿。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一书中将蜀作为正统,认为“魏武虽受汉禅晋,尚为篡逆”,而且在继统关系上试图将魏抹去,由晋直接承汉。甚至不认为司马氏立功于魏,而认为立功于汉。由此可见,习凿齿的封建正统观念是非常强的,为争正统,不惜曲解历史。当然,习凿齿认为曹魏“篡逆”不足为怪,因为东晋和以后的南宋一样,偏安一隅,情势同于蜀汉而异于曹魏,但他的观点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到了南北朝,以及唐朝、北宋,人们对曹操的评价深受习凿齿等人影响,不少人专门选择有损曹操形象的事实与传说而宣传,曹操的形象也随之江河日下。南北朝时期,曹操为人谲诈的一面虽然常为人非,但其政治手段却常为人效。南北朝常有帝王逼禅之事,而且也大都学习曹操三让而后受之的程式。到了唐朝,评论曹操的砝码开始不断向贬低的一头倾斜。而到了北宋,曹操的“奸雄”形象已经开始定型,并且深入民间。如苏轼所言:“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可见,白脸曹操的形象已是深深印在了人们的脑海中。
赵宋南渡,如同孙、刘偏居一隅,如此形势也就使得南宋人极度仇视曹操。朱熹作《通鉴纲目》一书时甚至于不顾历史事实,篡改历史,将《资治通鉴》以曹丕黄初承汉建安的纪年关系改为刘备章武承汉建安纪年。文字的表述也不像《三国志》《资治通鉴》那样的相对客观,而是径称曹操为“篡盗”。爱国诗人陆游则甚至写出了“邦命中兴汉,天心大讨曹”的诗句。由此可见,南宋时期,视曹操为贼已经是人们的共识,人们在鄙视仇恨曹操方面也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元、明、清时期,曹操的“奸雄”艺术形象被彻底定型化,艺术化了的曹操也就逐步取代了历史上的曹操,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这部尊刘贬曹的通俗演义一经发布,有着诡谲奸诈作为和卑鄙龌龊心理状态的曹操被典型化。此时的曹操再也就不是原本意义上的历史的曹操,而被彻底丑化与妖魔化,直至今日,曹操的形象也没能被彻底扭正。
微辫子,女神辫子,加纳辫子,蛇,莫霍克,荷兰语,法国,晕,鱼尾,瀑布...似乎有类似的头发有多种类型的辫子。 纽约市名有着著名流行在这里,任何一天都可以看到编织风格的游行。 辫子具有高度的功能 - 但是他们的历史根源深深地渗透着,并且引人入胜的社会,精神和地缘政治的故事。
非洲,被认为是文明的摇篮,也是最着名和错综复杂的辫子或辫子的家园,但辫子已经穿在世界各地。 我们拥有的辫子最古老的记录是一个未知来源的雕刻雕像,名叫维伦多夫的维纳斯(或女人),估计已经在三万年前被称为生育恋物癖,其特征是编织的头发覆盖了一个妖uous的身体。
埃及
古埃及人有发明声誉,包括纸,牙膏,日历,数学甚至避孕套。 虽然他们可能没有发明编织 - 将三股材料组合成一个发型,反映财富,年龄和社会群体。 年轻的女孩穿着辫子或马尾辫。 人们穿着辫子的假发,和长辈一样隐藏着头发或灰白色的缺乏。 辫子装饰着浆果,花瓣,亚麻色带,或作为状态显示,穿黄金。 辫子经常用作增厚头发的延伸。 对于男人而言,胡须是一个神性的象征,并不是每个人穿的,而是以图坦卡蒙的黄金掩埋面具的方式编织的。 Meryet-Amun女王被额外的辫子带入时尚的来世。
希腊
与埃及人相比,古典希腊妇女长出头发长得多,并将其拉回小烛树。 许多风格包括固定在头上的辫子,并用花,头带,丝带和金属件装饰。 辫子是财富和休闲的标志; 越精细越好越好。
意大利
在皇帝奥古斯都统治期间,细节发型成为一种表达财富和地位的时尚。 假发片使头发变得越来越长。 精致的辫子和结裹装饰着珍珠和宝石针。
美洲
在美国原住民传统中,头发是精神实践的特征。 梳理代表思想的一致性,编织是思想的一体性,扎扎实实是思想的确定。 流淌的头发被认为是单独的弱,但是当连接在辫子中显示出统一的力量。 让头发流畅的表现出与生活的和谐,编织表示一致的思想。
中国
几个世纪以来,满族王朝迫使人们穿上发质的发型,水稻农民背着辫子。 20世纪中叶的中国领导人中山人推翻了满族王朝,把人们带出封建制度,他鼓励在城市地区变得普遍的辫子, 但辫子根深蒂固的农村传统,就是在谋杀和自杀中得到保护。
非洲
可以说,最富有的头发传统已经持续了 - 有些人可能会说,重生 - 从他们在非洲的起源。 部落文化赋予了精神上的头发,被认为拥有巨大的力量。 作为身体最高的部位,头发被认为是神灵灵魂到达灵魂的渠道。 美发师是可信赖的社会成员,高级妇女,家庭或亲密的朋友,可以绑定部落的债券,梳理仪式通常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
扭曲,编织,串珠和修饰也锻造了长老与儿童之间的有意义的联系,传统技巧也因此而得以传承。 编织习俗既是仪式和社会服务,也不需要报酬或报酬; 事实上不幸的是,谢谢。 松散的头发可能表示缺乏卫生和整洁,而修饰显示健康和礼貌; 死亡仪式是让头发松散的唯一可接受的时刻。实际上,火和火的舞蹈通常是社会礼仪的一部分,编织的头发保持了明火更安全。
细节从部落到部落不同:Mangbetu妇女辫子头发,并安排头发在锥形篮框架装饰用骨针。Miango妇女用围巾和叶子装饰辫子。 马赛人用动物粪便加强他们,Himba妇女混合红赭色,黄油,灰和草本,以涂抹他们; 一个女孩只有两个辫子,一旦她结婚就获得更多的东西。 Himba男人穿着一条辫子,并在结婚后绑在头巾上。 Mbalantu女士从12岁开始,将精细磨合的树皮和油放入头发,以帮助它长长而厚实,并在整个生命中将其编织成精美的头饰。
共同的非洲部族信仰包括:头发应在满月切割,以增长; 两个人同时编织一个人的头发可能会导致一个人的死亡; 孕妇不应该编织别人的头发; 头发不应该被梳理或编织在开放的。
(2017-10-08)
火影忍者的故事中,一共有九只尾兽,暂且不算最后的boss十尾,这九只尾兽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九只尾兽的来历以及基本资料。
中文名:【一尾·守鹤】
介绍:生长在奈良沙漠,受异界魔力影响,被风沙掩埋堆积而产生的狸猫怪物,以在沙漠中被风沙困死的死者怨灵而生,本体为一只狸猫,爱玩,喜欢用风沙掩埋自己眼前所有的东西。身上纹身为紫罗兰,纹身的意思代表风神。
能力: 风沙,拥有控制强风和沙尘的能力
尾兽力量排名:8
尾兽查克拉量排名:9
中文名: 【二尾·猫又】
介绍: 居住在日本极北的北海道鬼之森,黑色猫妖,有巨大黑天使翅膀,原为死神的宠物,后私自越过三界之门逃到人间界,以吸食死人灵魂为乐,当灵魂不够时就杀人然后取得死人怨灵,可以随意召唤死者的灵魂为自己战斗,并且从冥界召唤异界魔物。脑顶的第三只眼一旦张开死人的灵魂就会被其吞噬
尾兽力量排名:4
尾兽查克拉量排名:8
中文名: 【三尾·矶怃】
介绍: 前额有勾状角突起的鲨鱼怪物,常年生活在日本西部的四国岛 南斗-和川海域,住在日本海深处的须贺海沟底,每隔数月就会浮上海面透气,当矶怃浮上海面时,雷电交加,暴风雨大作,海上波涛汹涌,在日本海上的一切船只都会被其吞没作为食物。玑怃手下的一条跟班鱼,名为鲛机,平时贴在矶怃肚子上,负责清理残余物,并且从矶怃肚子里吸取食物,提炼大量查克拉,然后把查克拉送回矶怃体内。鲛机的力量在于其可以从食物里提取正常可提取查克拉5倍的查克拉,储存在鲛机体内的查克拉会在矶怃战斗的时候源源不断送入矶怃体内 。
能力:水,可以控制水流,鱼类
尾兽力量排名:6
尾兽查克拉量排名:7
中文名: 【四尾·孙悟空】
唯一一只具有中国特色的尾兽:孙悟空。由中国古典名谈《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演变而来,外形为红色的赤猴。
能力: 熔岩,熔化物质
尾兽力量排名:9
尾兽查克拉量排名:6
中文名: 【五尾·穆王】
介绍: 吸收风雷水火土五个祭坛各自的部分力量而生的犬类怪物,五条尾巴可以放出五种元素的强力攻击,以破坏大自然而夺取大自然的元素力量精华为乐,在富士山顶击败鼠蛟后不可一世,在古战场击败强敌猫又后与猫又联手进攻九尾,然而九尾狐的查克拉量为无限,猫又,彭侯支持不住,彭侯虽然侥幸以风遁逃脱,然而重伤。
能力: 混合元素攻击,精通各种元素能力,瞬间制造各种自然灾害
尾兽力量排名: 3
尾兽查克拉量排名: 5
中文名: 【六尾·犀犬】
介绍: 雷之祭坛从上古就开始供奉的雷神,受到八娱大蛇的邪恶力量所影响成为妖物,嗜血,六条闪电状尾巴可以放出无限伏的电压。喜爱在黑夜里释放强力雷电,天火,烧毁所有周围的东西
尾兽力量排名: 5
尾兽查克拉量排名: 4
中文名: 【七尾·重明】
介绍: 最为狡猾的尾兽,体形不大(身高17米),善于伪装,很少在地面上露面,一般都在地下掘洞而行,喜欢伪装到猎物脚下,然后把猎物脚下的土破坏,从而使猎物直接掉进它的肚子。喜欢袭击商旅,每次上到地面上就会变身成各个形状,大小,样子,无法区分,在没有粘土的地方无法变身,一旦遇到危险就变颜色逃跑。
能力: 变身,粘土类忍术
尾兽力量排名: 7
尾兽查克量排名: 3
中文名: 【八尾·牛鬼】
尾兽力量排名: 2
尾兽查克拉量排名: 2
中文名: 【九尾·九喇嘛】
尾兽力量排名:1
尾兽查克拉量排名:1
象征代号: 火 (自然是火影统辖的木叶村)
(2017-10-10)
手是人们触摸世界的窗户,人们无时无刻不在用手感知、改造这世界。手部皮肤疾患也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疾患之一,现我们就简单谈谈手部皮炎的防治方式有哪些?
皮肤是人的外壳,是保护机体免受外界物质侵袭的屏障,皮肤的完整性是防止刺激性皮炎的关键。手部皮炎的病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刺激性因素,一类是过敏性因素,两者完全不同。
刺激性因素引发皮炎:工作中的酸碱、腐蚀剂都是常见的刺激物,这些您可能早就知道了,但有些微小的刺激您可能察觉不到,日积月累也会造成刺激性皮炎。如:反复接触水及洗涤剂、油类、漆类的工作。
除了工作中各种物质的直接刺激,其它因素如磨擦也可加重刺激性皮炎。如在干燥的气候下,皮肤变干燥而脱屑及瘙痒,此时空气中一些粉尘、烟气等就易在上述部位产生刺激性皮炎。在天气高温或潮湿的,腋窝、腹股沟或其它衣服易磨擦部位造成刺激性皮炎。
过敏性因素导致皮炎:与刺激性皮炎不同,过敏性皮炎更为重要,虽然它不如刺激性皮炎常见,但一旦您对某种物质过敏,再接触该种物质,就可发生严重的皮炎。为了确定您是否对某种特定物质过敏,最可靠的方法就是斑贴试验。
接触性过敏的发生可能需要几周甚至几年,所以您可能使用某些物品多年未发生反应,但一旦致敏,您再接触该物质就会发生皮炎。慢性皮肤刺激造成刺激性皮炎会破坏皮肤屏障,使过敏原容易进入人体,大大增加过敏的可能性。
手部皮炎的护理和治疗
1、得了皮炎要马上治疗,因为皮肤发炎的时候,保护功能更差,更易对许多不过敏的物质发生过敏反应。
2、注意保护好您的手,日常护理首先要避免外界的刺激原及过敏原。
3、手如干裂或脱屑应使用擦手油或硅霜,接触刺激性物质要戴手套。
4、手部皮炎如果继发感染则需用抗感染药物,要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
5、辣椒、酒、浓茶、咖啡等刺激食物,可使瘙痒加重容易使湿疹加重或复发,都应禁忌。
(2017-10-06)
松鼠鳜鱼
松鼠鳜鱼
此菜作为淮扬菜的经典名肴,建国后多次登上国宴菜单,因为鱼头和鱼尾两头上翘,鱼身改刀炸制后根根竖起,整条鱼形似松鼠,走菜时浇上滚烫的芡汁,还会发出“吱吱”的响声,像极了松鼠叫故而得名。
原料:鳜鱼1条(重约750克),虾仁30克,熟松子20克,鲜豌豆20克。
调料:番茄酱70克,白糖20克,白醋10克,料酒8克,盐5克。
制作:
1、鳜鱼宰杀去鳞,除去内脏后冲净血水,从胸鳍下方入刀,斜刀切下鱼头,用刀轻拍几下鱼头,使其稍扁、能立于盘中,在鱼嘴中放一小节藕段撑开、固定。
2、从鱼身脊背处入刀,贴脊骨片下鱼肉,两片鱼肉尾部相连,斩断脊骨,然后片去两片鱼肉上的胸刺。
3、将鱼肉皮朝下置于案板上,先顺着头尾方向每隔6-8毫米打一字刀,将鱼肉旋转90°后每隔1.5厘米打斜刀,注意不要切断鱼皮。
4、改好刀的鱼肉加盐、绍酒、蛋黄抓匀,表面均匀地裹上一层干淀粉,然后用手将两片鱼肉的边缘捏合在一起,使其炸制后成型更美观。
5、锅入宽油烧至七成热,提起鱼尾将鱼身下入锅中,炸至定型后松手,使其全部浸入油锅中,不断用勺子往上淋油,同时下入鱼头,一起炸至微黄,捞出,将油温升至八成热,下入鱼身、鱼头复炸至表面金黄,捞出控油,摘去鱼嘴中的藕段,将鱼头、鱼肉在盘中摆好形状。
6、锅留底油烧至四成热,下入番茄酱炒香,加少许清汤稀释,然后下白糖、白醋、盐、料酒搅匀,淋湿淀粉勾芡,起锅浇在鱼身上,点缀熟松子、鲜豌豆(入水汆熟)及虾仁(提前滑油)即成。
制作关键:
炸鱼时要用高油温,分两次炸,第一次快速定型,第二次炸熟炸脆。
(2017-10-04)
一、广东的历史
外省的人大多数不了解广东人的组成及来源,也不知道为何叫做“广东”,更会有些外省人会奇怪,为何秦汉时期的“百越之地”、少数民族众多的广东,现在除了在粤北的深山上有一个“瑶族”外,其余地区全是清一色的汉人?为何韶关南雄县的“珠矶巷”及肇庆封开县这两处相距甚远的地方都被称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为何近代史上只有广东人大规模地迁徙外国,并诞生了孙中山这样改变中国历史的人,以及“辛亥革命”这样改变中国历史的转折?这些都涉及到汉民族发展历史上的众多重大事件,并且是一环扣一环地一直发展到如今!以下详细讲述!
广东、广西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前,并不属于中原政权,被称为“百越”,但也没有形成“国家”,全是刀耕火种的少数民族氏族部落。因为有位于广东与湖南交界处的“岭南山脉”的阻隔,在战国时期即使是离广东最近的“楚国”(现湖南)也没能统治百越。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误判了形势,认为中原已经永远降服了。于是将军队分为两大部分,一支北上抗击匈奴,另一支号称50万人的大军则在由后来自立为“南越王”的大将“赵佗”(现河北地区人)率领下,南下征服百越。但这样的举措造成了中原地区的军力空虚,以至于不久之后的“陈胜、吴广起义”及后来形成的两大起义军“楚汉双雄”可以横扫中原,最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史书中记载当年赵佗率领50万大军征服百越的过程中,曾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在丛林地区惨烈撕杀。当然,当时装备、人数、科技水平都明显占优的秦军仍然顺利地征服了百越。由此开始,现两广地区第一次归属中原政权。赵佗征服百越后,将行政中心选定在珠江口以北、珠江三江汇聚处、背山而面向珠三角平原的“番禺”(现广州越秀区),因此广州的建城历史已有两千多年。
之后“楚汉双雄”刘邦、项羽逐鹿中原,秦朝本来命令赵佗带大军回中原平叛,但被赵佗拒绝且趁机在番禺自立为王,将其控制的两广地区及现越南北部称为“南越国”,此政权一直持续到“汉武帝”时代。因此当时的主要陆上交通工具是“马”,但两广地区本身并不产马匹,必须从中原引起,因此社会的发展一直受制于中原。到汉武帝时中原稳定,武帝逐派大军南下歼灭了“南越国”,自此两广地区一直嫡属于中原政权,也成为了以后历史长河中,中原汉人的南下逃难的世外桃源。而中原汉人的南下,也最终形成了当今的中国,此是后话。
顺便说一句,南越国的第二位皇帝,赵佗的孙子赵昩的陵墓在上世代八十年代在广州的“象岗山”处被发现且被完整发掘,出土了“金玉玺”、“金缕玉衣”等众多国宝级的文物。该“南越王墓博物馆”是现今广州的知名历史文物景点(可以进墓参观)。
另外,几十年间就经历了两次中原大军的大规模军事征服后,原百越的少数民族数量已经大为减少。至于这些“百越诸部”究竟去了哪里,史书中并无记载。现越南人认为其北部的原“京族”等民族就是由两广地区为逃避中原军队的征服而逃到越南北部的百越诸部,因此之前竟然有越南人以此为依据荒唐地要求中国将广东、广西交还给越南!因此1979年中越战争时,当时越军的口号就是知名而搞笑的“打到友谊关吃早饭,打到南宁过春节!”。而中国历史学家则认为原广东地区的“百越诸部”是向西逃到了广西、云南一带,而成为了现在壮族、侗族的祖先。
还有,汉武帝收复南越国后,将行政中心(郡)由番禺迁往现两广交界处的“肇庆市封开县”,并将封开县城的一条小河命名为“广府河”,寓意汉武帝“广布恩泽”。自此该县城以东称为“广东”,以西为“广西”。封开县城也是四百年汉朝时期,两广地区与中原交往的中转枢纽,因为被称为是广俯文化的起源地。
二、广东人的由来
广东人由三大群体组成,广府人(占大多数,分布在珠三角及粤北、粤西地区)、潮汕人(李嘉诚就是这一人群,分布于粤东南的潮汕平原)、客家人(分布于粤东的梅州、惠州),因此也有三大语言:粤语(即广府语)、潮汕语、客家话。这三大群体全部是不同时期、内地不同地区的汉人南迁的后代。
为何会在广东出现这三大群体?先要继续上文的广东史:
汉武帝北击匈奴、南收南越,奠定了汉朝长达四百年的江山,中原地区也形成了一个拥有统一文字、语言、文化、民俗的强大民族“汉族”。
之后是较短时间的三国演义,再到西晋。期间三国时期统治两广地区的“东吴”政权,又重新将行政中心由“封开县”搬回南越国的首府“番禺”,并改名为“广州”。自此“广州”一直是广东的行政中心并一直没再变更名字。
但从西晋开始,汉族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长时间的内部战乱,这就是史上知名的“八王之乱”!这场始于宫廷内权力斗争的“八王之乱”虽然最终以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而结束,但已经极大地破坏了中原地区,也导致汉民族力量的急剧衰退。接下来就是北方少数民族趁汉民族衰退而大举入侵中原,形成了又一个知名的战乱历史时期——“五胡乱华”!再到后来的“南北朝混战”,一直到唐朝中原战乱才彻底结束!
这时中原的汉人已经知道在遥远的南方,有一块物产富裕、虽然嫡属于中央政权但山高皇帝远的乐土“广东”!所以从“八王之乱”开始,出现了史上第一次的中原汉人为逃避战乱而长时间的大规模南迁,当时是整个家族、整条村庄在族长、村长(称之为“太公”)带领下的扶老携幼式的长途南下,因此把当时的中原汉语、文化、习俗全都带到了广东。几乎所有传统广东人的家族都有“族谱”记录自他们是来自中原何方,何时迁到广东的。例如前香港特首“曾荫权”,其始祖就是山东的“曾子”,其族谱就记载了什么时候由山东南迁到广东的南海县。到曾荫权的爷爷时再迁到香港。
以当时的交通、生活水平,可想而知如此的长途南迁是多么的艰辛。因此当这些南下的汉人族群在终于翻越岭南山脉到达粤北韶关南雄县,不会再受战乱影响时,就都会在那里休养生息。但南雄县毕竟是山区,农业物产远不及平原地区丰富,所以南迁汉人在那里繁衍了几代人后,就又大多会继续沿北江南下、沿西江西进而到达最终的迁徒地——珠三角、粤西、甚至广西东部的平原地区。因此南雄县的“珠玑巷”又被称为广东人的发源地,这与之前提到的“封开县”的地位是不同的,很多广东的大的姓氏都在那里修建了“太公祠”以缅怀带领族群南下并安葬在那里的“太公”。
这一时期在浙江福建一带的汉人则有部分南迁到粤东地区的潮汕平原,成为潮汕人的祖先,因此潮汕语与“闽南语”是同一语系,与作为来源于中原古汉语的粤语不同。
唐朝建立后,中原的战乱终于平息,汉人南迁也告停止。李唐又是近四百年的太平盛世,中原汉语再次重新统一,且广东地区到唐朝末年其汉语也由汉朝时期的汉语也逐步演变为唐朝的汉语(尽管两者并无好大区别)。唐朝四百年安稳岁月,也使得前述的来自中原各地的汉人在广东重新混合形成了在珠三角,以及沿北江、西江分布的“广府人”,语言文化上也趋一致。
另外,这次汉人的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使得原广东地区的百越诸部终于彻底湮灭,全部被赶光、杀光。到唐末全广东就只剩下粤北深山上的一个“瑶族”,其余平原地区全是汉人了。因此广东的汉人后来就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读音与“越”字相同的汉字——“粤”,其目的就是要表明现在的“粤”已经完全不同于古代的“越”了。
三、广东古汉语的稳定与中原汉语的胡化简音
李唐之后,中原再次陷入长时间的战乱及饱受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占领,语言随之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北宋初年时,中原地区的汉语仍能基本保持汉唐语言,当时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官方的权威发音韵律书《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里面标注的文字发音与现今的粤语高度吻合。但之后中原因为受到西厦、辽、金、元等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占领,汉语开始胡化,到了南宋时期中原汉语已经由汉唐汉语(粤语)演变为现在的“客家话”了。
而偏于一隅的广东却是一直极少战乱,基本没受到北方游牧少数民族的影响,所以一直保留着汉唐时期的语言、文化。因此大量的唐诗宋词现在只有用粤语来读,才能符合诗词基本的“韵律美”了。
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竹枝词》为例——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知名的情诗也是古汉语文学的代表作,不直接表达而运用了古汉语内“语意双关”的表述手法,用天气的“晴”的有无,来代表男女之间的“情”的有无。在粤语里“青、平、声、晴”均是同一个韵母的,读来完全符合诗词的韵律美,用粤语一读就能体会出诗词的意境了。
但胡化的普通话,“声”字的韵母却变了,结果用普通话读的话第二句完全不押韵,连诗词最基本的韵律要求都达不到,大煞风景!
又如同是唐代的著名诗人“王维”的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粤语里“亲、人”是同韵母的,符合诗词的押韵要求。但普通话里这两个字就又不同韵了。从这首诗作可以肯定唐代的山东人说的也是与粤语一样的古汉语。
还有唐代著名的哲理诗,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在粤语里“流、楼”是同韵母的,符合绝句诗词第二、第四句必须押韵要求。但普通话里这两个字就又不同韵了。
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古汉族是男耕女织的农耕型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近距离长时间地面对面交谈,而当时的“文言文”都是很简短的,所以需要多达九个音调,这样保证了大多数字之间的读音都有差异,从而不会有过多的“同音字歧义”,所以能够在简短的语言内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北方少数民族则都是游牧民族,人与人之间很多时候是坐在马背上较远距离地沟通交谈,所以音调必须最少,仅有四个调,这样才能达到不同音调之间差别很大,让较远距离的人都能听明白发的是什么音调,但这样就会导自同音字的大量出现。
南宋之后的中原汉语,因为音调大为减少,为避免过多的同音字而严重影响到交流的弊端,其解决方案就是增加声母,即在原来从没有卷舌音的古汉语基础上,通过把“z、c、s”三个声母发卷舌音而新增加了“zh、ch、sh”这三个声母。这就是现在的普通话有卷舌音的由来了。
四、南宋开始的再次汉人南迁与客家人的形成
接前面的历史讲述,到了南宋后,中原的汉语已经较汉唐时有明显区别,音调有所减少。因为北方少数民族入侵而引起的长时间战乱,再次引发了中原汉人的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南迁广东。这次的汉人南迁一直到清朝初年才结束。
因为当时广东的平原地区均已被之前南迁的广府人及潮汕人全部占据,所以这次南迁的汉人只能迁到粤东北与江西、福建交界的梅县山区,并被称为“客家人”,即“客居他人地方的人”,他们所说的南宋中原汉语就被称为“客家话”。后来部分客家人又再主动迁徒到台湾,又有部分在清政府的安排下迁徒到原广府人居住的地方,从而又引起了一系列中国史上的重大事件。后面将会讲述。
五、粤语与普通话的最终形成
广东省内广府人的生活一直安稳,所以语言一直保留着汉唐时期的特征,但也并非一成不变。例如宋朝时广州的海外贸易非常发达,一些阿拉伯语也由此传入从而影响到广府语言的词汇。清朝260年的稳定岁月,使得保持了古汉语九个音调、及大部分文字发音的现代粤语在清朝末年彻底形成。同期,现在的普通话也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地方形成,但其音调只剩下四个调了,彻底与北方胡语相一致。
粤语覆盖地区广泛,不同地区在口音上会有差异但差异不会过大,例如粤北韶关地区的人,完全可以和广西东部的人进行粤语交流。基于广州两千多年来在广府地区的龙头地位,因此公认的标准粤语发音是清末民初时期广州“西关地区”的粤语发音。西关地区就是现广州旧荔湾区,是清末民初时期广州有钱人的聚集地,清朝时期全中国唯一的外贸口岸“十三行”即位于该处。
六、广东史上的“土客之争”及广东华侨的形成
清朝初期,客家人大量聚集在粤东北的山区,而广府人居住的珠三角及粤西平原区物产丰富且人口并不密集。于是在清朝政府的安排下,部分客家人由梅县、惠州一带迁往了珠三角东岸的增城、宝安县,以及粤西的肇庆、五邑(即“台山、鹤山、开平、恩平、新会”五个县,现江门市范围)。
其中珠三角东岸因为离省城广州近,一切都在官府的控制之下,所以迁往当地客家人与当地的广府人能够和平相处。香港在开埠以前,也就是几十户客家人的小渔村。这也就是香港的英文名“HONG KONG”的由来,因为当地客家人的粤语发音将“香港”读成“康港”。
但迁往粤西地区的客家人就完全不同了,和原居当地的广府人爆发了长时间的暴力冲突。据肇庆、五邑等地的地方史记载,清朝中后期发生了多次广府人与客家人之间的大规模械斗,往往都是需要政府由广州派军队过去才能平息,史称“土客之争”。土客之争持续了几十年,最终以客家人有些重新迁回梅县、惠州一带,有些继续向西迁徒到广东、广西交界处,余下的以通婚等形式彻底融入当地广府人族群而告终,因此现江门、肇庆地区再无客家人村落了。
表面上看“土客之争”以广府人胜利结束,但持续了几十年的械斗也使得五邑地区的广府年青人对留在当地感到厌恶。因此到了清朝晚期,大量的五邑青年宁愿通过“卖猪仔”卖身去美国、加拿大做华工修铁路也不愿留在当地。在此带领下,开启了清末广东人大规模移民海外的浪潮。
大量广东华侨的形成,使得广东人的视野、思想一下子就“国际化”、“现代化”。这为之后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诞生、以及辛亥革命的发生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当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满清皇朝后,竟然有大量北京当地的人(无论满、汉)在故宫前跪拜哭诉,要求皇帝快些回来统治!可见当时内地的人已经完全被臣民化了,根本不可能有推翻满清皇朝、实现民*主共和的思想与行动。
以下就是知名的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的牌坊大门,其上面有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该次为推翻满清皇朝而进行的广州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历史大潮及中国现代史的序幕,广东华侨是这次起*义的绝对主力,国民*党也由此创立。并且国民*党的前身“兴中会”、“同盟会”的众多创始人也安葬在那附近,连接这些陵墓的路也被命名为“先烈路”!
七、香港粤语的发展与争议极大的“粤语正音运动”
前面讲过,香港在开埠前是一客家人居住的小渔村,但开埠后因为大量广府人的进入,再加上当时广州、广府文化的绝对龙头领导地位,使得其使用的汉语迅速变为粤语,港英政府也认同广州西关地区的粤语是标准的汉语。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49年。
49年之后,香港与内地的直接的人员与文化沟通完全中断,香港的发展逐步超过了广州,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的经济腾飞就更是远远把广州抛在了后头,两千多年来广州第一次不再是两广大地区的龙头老大!自此香港的语言文化发展也是完全独立自主的了,不再受广州的影响。
本来1949年之前,大量原居住在上海、江浙一带的有钱人举家南迁香港,大量的上海话口音使得香港的粤语发音已经有些混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内地“逃港潮”,又有很多潮州等非粤语区的人进入香港,香港的粤语就更为混乱。大量不发鼻音的“粤语懒音”现象出现,例如将“恒生银行”读成“痕身银行”,将“朋友”读成“贫友”等。
为此从七十年代开始,港英政府推行了“粤语正音运动”,即规定电视、电台,以及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音必须符合标准的广州粤语。这一正音运动一度很好地纠正了上述粤语发音混乱的局面,但之后又有反复。
随着香港经济的腾飞,大量中青年人要忙于工作而必须请家佣照顾小孩。七十年代时香港曾向广东省政府提出引进一批广东的中年妇女去香港做家佣,因为广东人与香港人“同声同气”,但被广东省拒绝。无奈之下,香港只好向菲律宾、印尼、泰国引入大量的菲佣、印佣、泰佣,结果很多香港的小孩出生后学到的第一种语言竟然是菲律宾语、印尼语、泰国语!于是粤语懒音现象在八十年代再次广泛出现。
这时一个非常重要而具争议性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何文汇”!
八、何文汇与粤语复古音(病毒音)
前文讲过,粤语在清朝晚期正式形成后,其读音相比起汉唐时期虽然大部分保留,但肯定会会有一定的改变,且改变是以语言的表达更为流畅、清晰为前提的。其权威的发音是广州西关地区的粤语音,其权威的音韵书籍是1979年广东省出版的《广州音字典》。
但香港中文大学的何文汇教授并不认同这点,他认为标准的粤语发音应该是严格按照北宋初年的《广韵》的音!例如“构、购”两字应该读为“救”音,而不是“扣”音;“塑”字应该读为“素”音,而不是“索”音;“纠”字应该读为“九”音,而不是“斗”音等等。
于是他藉着香港政府推行的“粤语正音运动”而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制作了一系列的电台、电视节目,推广他的复古汉语,并成功让香港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发音更改为《广韵》的音。结果粤语产生了两大流派,一派是广州话为代表的现代粤语,一派就是复古粤语。
何文汇的举措引起了包括广东、北美等地大部分粤语语言学家的反对,并称其发音是搞乱粤语的“病毒音”。相当一部分的香港语言学家也不认同按照《广韵》来发音,再加上大部分的香港市民日常说的都是现代的粤语。因此现在香港是两种发音并存(但新闻播报则以复古粤语为主),中学生毕业时按规定要用粤语流利朗读一段文字,也是随便采用那种发音都可以。
这就是为什么香港与广东的电视台在发音上会有一定区别的根本原因。
九、粤语相比起普通话的优势
前面已经说过,粤语有声调更为丰富、朗诵古诗词时更为符合韵律美的优势外,更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近义字的区别。
古汉语对于近义字的发音特点是:声母相同,但韵母不同。这样近义字的读音相近但又有区别,才能够正常表达。
普通话最大的问题是文字完全继承自古汉语,但读音却被“胡化”,从而出现很多常用的近义字读音完全一样的情况,造成了文字使用上的极大混乱。例如“的、地、得”,“做、作”,这两组常用的近义字,在粤语里完全符合“声母相同,韵母不同”的要求,所以懂粤语的人完全不会搞混淆“的”与“地”与“得”,也不会用错“做”与“作”。但北方地区的人经常会搞乱这两组近义字。因此要想汉字能够正确地使用的话,让北方的人学一些粤语非常有意义!
另外,就是前文曾提到了,粤语里没有卷舌音,即不存在北方地区的人也经常搞混淆的
“z、c、s”与“zh、ch、sh”这三对对应的、卷舌与不卷舌相区别的声母的正常使用问题。所以粤语的表达往往能够比普通话更为清晰、明确。
十、总结
综观整个广东人文的形成、发展史,其实质就是中原汉人为追求安定、幸福的生活而不断迁徒、奋斗的血泪史篇,并由此带动了整个中国的发展史。在此过程中,语言、文字、宗族等是维系着广府人的最重要纽带,因此几乎所有广府地区乡村的家庭,屋里都会摆放一块红色底的“祖先牌位”并定期给祖先上香的。也因此广东人“宁丢祖宗田,莫丢祖宗言。”的观念也远比内地要强,粤语成了保留古汉语最好的现代汉语!
再举个例:宋词中的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几时、几多”这两个古代词汇只有粤语才完好地保存下来,且是日常用语,胡化的普通话根本不会这样表述的。另外粤语中“愁、流”同韵,但普通话就不同韵了。
粤语(Cantonese)也是除普通话(Mandarin,洋人认为是:满大人的语言)外,唯一拥有完整的文字系统的汉语,即所有粤语发音均有对应的文字,能够用文字完整地记录发音,这是沪语、湘语等其它地方的语言所无法比拟的。
随着广东人走向世界,粤语也被带到了世界各个角落。现在粤语除了是香港、澳门的官方语言外,也是美国、加拿大的第三大语言,澳洲的第四大语言。因此粤语在海外的地位明显高于普通话。现全世界使用粤语的人群超过一亿,为此联合国早已将粤语定义为“语言”而非“方言”。
相信以后广东人及广东文化的发展史,也必将继续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人生是N场骗局”:我要卖1亿猪仔到国外去,让国外也同化了说粤语
网友“我的感觉”:好文
网友“大宝”:普通话念早发白帝城,就露出马脚了,而用粤语念,完美压韵!
(2017-10-14)
还记得这些中秋习俗吗?赏月源于祭月,如今成轻松的娱乐;吃月饼;燃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花灯悬于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祭兔儿爷:兔首人身,手持玉杵,拜月供品,更是孩子的绝妙玩具…明天中秋,你怎么过? 详情如下:
更多中秋节介绍
(2017-10-03)
重阳节吃螃蟹自古以来就有的,因为重阳节正是肥硕之时,营养丰富,肉质鲜美,送人自吃都很好的哦。
重阳节为什么要吃螃蟹
重阳佳节吃螃蟹是一种民间习俗。
1、农历的玄月初九,称为“重九”,古人以“九”为阳数,玄月初九是两阳相会,因此又称“重阳”。而这个节日期间正是吃大闸蟹的时候,唐朝开始已经有了这个习惯,
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觉今朝又重九;一年好景最斯时,橘绿橙黄洞庭有。 就是最真实的写照。佳节入重阳,持螯切嫰姜。特别应该提到,曹雪芹《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说“对斯佳品酬佳节”,薛宝钗说“长安涎口盼重阳”,说明到了清代,重阳佳节吃螃蟹已经普遍了,说明螃蟹已经成了重阳佳节不可或缺的食物了。御制序云:“陶潜盈把,既浮九酝之欢;毕卓持螯,须尽一生之兴。(宋·韩琦《九日水阁》)
2、这种节日吃大闸蟹一般都是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江浙一带以及两广等地区这种习俗比较盛行!据记载,特别在清代及民国年间,姑苏、扬州、杭州、芜湖、南京、北京、长沙等地,一到重阳,除了居民自家吃蟹之外,还亲朋相邀,文人雅集,吃蟹赏菊。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重阳节有吃蟹的习俗。中秋刚过,北方的蟹正是肥硕之时。说重阳蟹最美有两层含义,一是重阳节前后,蟹肉肉质鲜美,蟹黄肥厚;二是重阳节是个孝心节,天渐凉了,给年迈的父母准备一套保暖衣,送上几只鲜美的阳澄湖大闸蟹,冲上一杯暖暖的姜茶,让老人家暖暖和和过秋冬。
重阳节吃螃蟹的由来
大概从唐代开始,重阳又增添了食蟹:
农历的玄月初九,称为“重九”,古人以“九”为阳数,玄月初九是两阳相会,因此又称“重阳”。(清·郑燮《留秋》)
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觉今朝又重九;一年好景最斯时,橘绿橙黄洞庭有。
扬州好,重九快我曹。毫无疑问,这天的螃蟹已经不只是普通的食物,而且成了传统文化的载体,如同正月十五吃汤圆、蒲月初五吃粽子等一样,曾经是过去很多地方和人家不可或缺的风物。(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
佳节入重阳,持螯切嫰姜。特别应该提到,曹雪芹《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说“对斯佳品酬佳节”,薛宝钗说“长安涎口盼重阳”,说明到了清代,重阳佳节吃螃蟹已经普遍了,说明螃蟹已经成了重阳佳节不可或缺的食物了。御制序云:“陶潜盈把,既浮九酝之欢;毕卓持螯,须尽一生之兴。(宋·韩琦《九日水阁》)
玄月九日,(唐)中宗幸临渭亭,登高作诗……时景龙二年也。
哪里仅仅是“新酒菊天,惟其时矣”,更重要的是螃蟹内蕴美质、外露威武、出将入相、横行之象。
携手菊桥同访绝,振衣梅岭更登高,沽酒晚持螯。 ”上曰:“茅店酒旗语,岂王言耶?”令陈藏一拟闻。先臣援笔立成,略曰:“内则黄中通理,外则戈甲森然,此卿出将入相,文在中而横行匈奴之象也。重阳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这天要登高、喝酒、食糕(糕与高谐音)、赏菊、插萸,逐一都有意蕴,给糊口平添了很多乐趣。陈藏一的批答,不只符合了宋理宗的心思,也说出了人们潜伏的感觉,原来螃蟹仍是一种象征着腾达和风雅的食物!
苏州守臣进蟹,应制程奎草批答云:“新酒菊天,惟其时矣。深层的推测,恐怕与腾达和风雅的心理有关。名曰“持螯会”。
重阳佳节吃螃蟹是一种民间习俗。人生有限杯,几个重阳节?(元·马致远《双调·夜行船》)
酒味已醇新过热,蟹黄先实不须霜。(明·唐寅《江南四季歌》)
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清·黄鼎铭《望江南》)
重阳时以良乡酒配糟蟹等而尝之,最为甘美。最有意思的是,过去长江三角城镇的商店和作坊,主人往往在重阳节晚上宴请店员和劳工,这顿晚宴成为“螃蟹酒”,“吾乡重九之夕,铺家沽酒剥蟹,以犒店伙”(清·潘宗鼎《金陵岁时记》“重阳犒店伙”条)“紫蟹居然一市空,买来声价重青铜;东翁为劝茱萸酒,过却明朝上夜工”(清·孔庆镕《扬州竹枝词》),重九之夕吃螃蟹酒,成了夜工开始的预约,成了某些行业的俗例。
此外,浙江绍兴民谣:“玄月九,湖蟹过老酒”;江南名谚:“玄月重阳吃爬爬”(爬爬为螃蟹的俗称)……都透露出重阳食蟹的信息。 ”上乃悦。宋·陈世崇《随隐漫录》卷三载:
据记载,特别在清代及民国年间,姑苏、扬州、杭州、芜湖、南京、北京、长沙等地,一到重阳,除了居民自家吃蟹之外,还亲朋相邀,文人雅集,吃蟹赏菊。
吃螃蟹的三大功效
1、抗感染,促进伤口愈合
大闸蟹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并且多半以优质蛋白为主,而这些优质蛋白质中还含有氨基酸,可增加淋巴细胞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抗感染的功效。手术后或受伤人群可以适量多吃螃蟹。
2、解毒功效
精氨酸能参与体内能量代谢和解毒工作,适量吃蟹可促进肌体能量平衡,对体内毒素起到很好的排泄作用。因此便秘患者可以多吃些蟹肉。
吃大闸蟹千万不要过量,由于螃蟹属于寒性食物,过量食用会影响肠胃健康,诱发腹泻等症状。
3、预防肿瘤
大闸蟹肉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其中维生素A、维生素E含量最高。这2种维生素可以保护粘膜上皮组织,软化血管和抗衰老。
大闸蟹中还含有大量的硒,每100克的螃蟹中硒的含量高达56.7微克。含硒高的食物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还能起到预防肿瘤、抗癌的功效。
重阳前后,也就是西北风起时,蟹才是最好的时候,雌蟹只只饱满,雄蟹只只膏肥。那么如何辨认阳澄湖大闸蟹呢?还是那8字真言:青背、白肚、全爪、金毛。因为阳澄湖的水草特别肥腴兼且是石质底,所以在阳澄湖爬过的大闸蟹肚腹洁白,蟹脚上长毛带金,而且腿脚有力。那肉质即使不蘸蟹醋,也照样甘甜美味。
(2017-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