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最近一个月,南京、成都、长沙、武汉等二线城市,接连出台政策,希望留住年轻人。抢人大战的帷幕已经拉开,对人才的吸引力,将直接决定哪些二线城市能成功突围。…[详细]
要点速读
1
2016年,一线城市在声势浩大的房价暴涨中,自己消耗了元气。这意外地给了二线城市抢人的筹码。
2
争取人口净流入,已成为二线城市实现突破的共识。二线城市应该把人才争夺作为第一要务来抓。
3
没有人就没有未来,许多城市不再把人口视作负担
6月至7月,毕业季,今年共有750万大学生即将决定步入社会的第一个落脚点。选表情冷淡的一线城市,还是敞开大门笑脸相迎的二线城市?
6月23日,武汉喊出“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6月29日,长沙提出五年吸引100万人才,高校毕业生随时可以落户,本科以上学历,全部发放生活和住房补贴;7月2日,成都强调“蓉漂”概念,大力推行安居计划,来成都找工作没地方住,先免费住7天。
年轻人的去向,二线城市正在拼命争取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显然,以上这些城市,和“打击群租房、增加落户难度、设置教育障碍、增加购房成本”的城市,走的是相反的一条路。长期以来,由于错误观念,很多地方政府把人口视作负担,对外来人口另眼相待,就连一些经济活力走下坡路的城市,居然也挺起腰板搞户籍歧视。
幸好,很多城市及时醒悟,知道城市发展在于人,城市活力也在于人,人口净流入对城市的好处不仅仅是财政收入、养老金缴纳,更是一个城市未来的希望。
房价在这一轮抢人争夺战中,意外当了一次推手
前几日,长征5号发射失利,这本是一件正常的事,但谁也没想到,失利居然和房价联系在了一起。有航天人表示:“位于北京的航天人,连房子都买不起,如何安心工作。”其实,不必较真火箭发射失利和“买不起房”之间的关系,这更多只是一种情绪表达。
但这个问题是真实存在的,尤其对应届生而言,北京、上海、深圳让他们绝望的房价,非常动摇留下来的决心。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地域之间的收入差距,和房价之间的差距相比,不值一提。
去年,在成都的一场招聘会上,某公司招聘广告直接注明:“一个月月薪=成都1平米房价”。同一个工种,如果一个地区给6000元薪水,另一个地区发8000元工资,而两个地域房价差了3至4倍,你会选择哪一个?
人才争夺战随时随地都会发生,没什么特别,但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各大二线城市抢夺人才大战中,引入了前所未有的考量因素:房价。
2016年,一线城市这一轮声势浩大的房价暴涨中,自己消耗了元气。根据“智谷趋势”提到的数据,从2013至2016年,清华和北大的研究生、博士生的留京比率下跌明显,其中,北大博士生的留京率三年甚至锐减31%。
数据来源:清华、北大2016年就业质量报告制图:今日话题
意外的是,这给了二线城市偷袭的机会。有两股力量决定人才的去留,向内的拉力和往外的推力。我们对拉力关注较多,而对推力关注较少。
各大二线城市,应该把抢人作为第一任务
杭州、南京、成都、武汉、苏州、长沙,谁最可能在将来率先从二线城市突围,摆脱“新一线城市”的虚名,真正成为一线城市?
不要诧异,二线城市和一线城市抢夺资源的土壤已经具备了。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发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一季度“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用工需求量同比增长分别为61%和74%,均大幅高于一线城市24%的增幅。“新一线城市”包括成都、杭州、南京、武汉、天津、西安、重庆、青岛、沈阳、长沙、大连、厦门、无锡、福州、济南等15个城市。
这15个二线城市竞争极为激烈
可以发现,这些所谓“新一线城市”无一例外地加入了这次人才抢夺大战。在二线城市抢人潮中,长沙、成都(房价相对低)具有天然优势,而南京、武汉房价已然非常高,必须要出台更有力度的措施,才能吸引年轻人落户。而武汉已经取得巨大突破,根据湖北省统计局的数据,武汉净流入人口7年(截止2016年)增3倍。
即使如此,这些全国二线城市的抢人政策,和“抢人鼻祖”深圳比起来,还是力度不够。深圳宝安区今年决定,高端杰出人才,可获市和区各600万元、共1200万元的奖励补贴,金额让人咋舌。
争取人口净流入,已成为二线城市竞争突破的共识。近年来,一些城市人口流入较为缓慢,甚至停滞。这些城市主要包括两个类型,一是像沈阳、太原等城市,来自能源重化工业省份,近几年随着能源价格的走低,经济受到很大影响,人不仅不愿意去,还纷纷逃离;另一类城市是东莞、常州、苏州、温州等传统的制造业城市,随着外贸出口受阻,以及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制造业很不景气,外贸明星城市对外来人口吸引力也大不如前。而这两类城市在此次人才争夺中,毫无疑问会落入下风。
如何体现一个城市对人才大战的重视呢?应该由市长亲自挂帅,作为年度最重要的任务来抓。同时需要考虑,二线城市如何长久地留住人才?毕竟,有更多在北上广求学的大学生愿意去二线城市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线城市严苛的落户政策和较高的生活成本。这并不意味着一线城市的产业集聚作用已经发挥到了头。倘若政策有所放松,人才资源仍有可能回流到一线城市。
结语
二线城市激烈拼杀,重新审视人才,是对人的价值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