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吃好晚饭散个步就到医院了,随时随地能把自己的重病人再看一遍,心里踏实,还是住的离医院近一点好!”作为一名老急诊,施巍在日常工作中碰到太多令人难忘的事情,但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情,这位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急诊医学科副主任,首先体现的就是一名医生的执业操守:救死扶伤。
做一个有担当的医者
有一位60多岁脑干梗塞的男性患者,发病后出现了肢体活动障碍和吞咽障碍。经过施巍两周多的精心治疗,病人病情明显好转,心存感激,准备办理出院手续了。患者准备出院的当天早上六点多钟,正好那天是施巍值班,在办公室整理病案的施巍,突然听到走廊里传来砸墙的声响,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突发事件,他赶紧冲了过去,结果看到这个准备出院患者正在用头拼命撞击走廊的墙壁,脸色已经发紫,不停挣扎,无法言语,情况十分紧急。看到散落在地上的碗盆和半个馒头,施巍的第一反应就是患者出现了窒息,并且因为缺氧渐渐的失去了意识,情急之下,施巍一边呼叫护士过来帮忙,一边赶紧用手去尽量抠出患者喉咙口的馒头。过程中,患者的本能反应不断挣扎,施巍手都被咬破了,忍着疼痛,还是尽力抠出了大部分馒头,然后立即给患者做了气管插管,心肺复苏,转进了急诊重症监护室,后来又经过两个多礼拜的努力,患者终于再次康复,由于抢救及时,大脑缺氧时间短,所以这个患者出院时没有留下明显的后遗症。
施巍说,读初中的时候,爷爷因为老慢支引起的并发症去世,由因为和爷爷的感情非常好,他从那时起就立志要当一名医生。高考那天,他的所有志愿填的都是“临床医学”。在穿上这身白大褂在医院急诊室做了几年以后,也曾转岗到医保局做审核等工作。但他心里始终放不下病人,始终放不下急诊科这个团队。于是在半年后,又重新回到了宝山医院,重新奋战在急诊一线。他说:“我在急诊室工作,就算一年多就一条命,也体现了我的价值,我就是想救更多的病人!”
迎难而上完成援鄂医疗任务
2020年的庚子春节,当武汉告急“集结号”吹响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医生,他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主动报名驰援武汉,并临危受命!
疫情初期,没有有效的治疗和控制疫情的方法,什么时候能把疫情控制住,这是一个未知数。“完成党托付的重任,牢记医者的使命,为武汉人民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飞机降落至机场的那一瞬间,施巍告诉自己。马不停蹄、不做任何停歇,他就奔向了金银潭医院。刚到金银潭,施巍就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一天早上,为拯救一位命悬一线的患者,需要进行紧急的深静脉穿刺,以达到有效的给药和治疗。“当时隔着眼镜、眼罩、面屏,眼前一片模糊。但凭借我当年的穿刺经验,一针见血,穿刺成功。正准备缝合之时,患者突发烦躁,瞬间挣脱了管子,鲜血直往外流,我立刻用纱布去按压,这是我第一次接触重症患者的血液。”即使是在巨大感染风险的面前,施巍来不及思考,为抢救生命,马上开展第二次的穿刺,在身后两位护士的辅助下,又一次穿刺成功。施巍坦言,回头想想有些后怕,如果有“万一”怎么办?但一想到病重的患者能治疗,就觉得一切都值得。在这险恶的环境中,他完成了上海医疗队首例临床医生深静脉置管,为患者建立了生命通道,为用药和预后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关心爱护同事,医院就是家
施巍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宝山医院急诊科工作,期间也搬过两次家,好几个朋友问他,人家搬家都是往好的地方、市区搬,你为什么搬来搬去都一直住在医院附近?他说我是干急诊的,急诊科忙、病种复杂和突发事情较多,并且我们科里几乎承载了医院的所有危重病人,随时可能碰到抢救病人。因为抢救时间往往就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如果住的远的话,好多病人就错过了抢救的黄金时间。
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施巍除了对患者认真负责,也对科里的同事关爱备至。他经常说,现在的年轻医生毕业刚到岗位,挺不容易的,工作压力大,临床要求高,想想当年他的经历,希望后面毕业的年轻医务人员能早点成长,更需要开心欢乐的成长。每次逢年过节的休息,他都特别照顾外地的同事,虽然他的老家也不在上海。急诊科往往是越到节假日休息,科室越忙。有人休息,也就意味着有人要加班。有一年春节,施巍大年三十值班,年初一本来就可以休息和老家父母团聚了。但是考虑到有一位同事老家河南的,本来排的年初一他上日班,为了让他能回老家吃年夜饭,施巍主动承担了年初一的日班,那年过年,ICU里12个危重患者,有11个都上着呼吸机,他持续在医院待了近40小时,几乎都没合眼在处理危重病人。当同事从老家返回后知道了这个情况,对施巍充满了感激之情,但更多的是愧疚。施巍轻飘飘的说了一句,我们都是一家人,相互帮助是应该的,好好工作就是对我们这个大家庭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