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谐星李诞为某品牌内衣带货,微博广告文案为“一个让女性轻松躺赢的装备”。该微博引发网友争议,不少网友认为这包含隐晦性暗示,涉嫌歧视女性,目前该微博已删除。随后,该内衣品牌Ubras发微博致歉,下架了相关内容。并称会以更严谨的态度进行内容的创作与审核。
推荐未使用过的商品涉嫌违法
网友质疑称:“李诞一个男的,根本没有使用女性内衣的需求,做女性代言就是违法了。”“男明星代言美妆这些我也就忍了,毕竟也几乎没有美妆产品说只限女性。但是这回是女性内衣,妥妥男性不能使用的,还要男明星代言,这些厂商宁愿违法也要男艺人来做广告……”
很显然,作为男性的带货人李诞并未使用过他推荐的女性内衣。《广告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广告代言人在广告中对商品、服务作推荐、证明,应当依据事实,符合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并不得为其未使用过的商品或者未接受过的服务作推荐、证明。”
明星录制推荐视频、在社交媒体发布宣传内容,是否算作该商品的代言人?关于明星录制推荐视频时的身份认定和责任厘定问题,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介绍,对于明星为企业录制的非代言人身份视频,只要该视频内容对相关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具有证明、推荐性质,就应该视为广告代言人,承担相应的代言责任。其中,如果明星录制的类似视频没有收取代言费用,或者是在参与特定电视节目,按照节目组的要求,在节目中按照脚本读出相应的具有广告性质的内容,这种情况下,广告代言责任应由相应的制作者(节目制作)或发布者(内容播放单位)承担。
此外,这则广告的推广话术让不少网友表示反感,认为“一个让女性轻松躺赢的装备”包含隐晦性暗示,涉嫌歧视女性。关于性别歧视,《广告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民族、种族、宗教、性别歧视等内容。有律师称,若李诞文案内容被认定为歧视女性,根据法律规定,或受到相应处罚。当前互联网时代存在不少经营者明知违法,依然冒着违法而为之的情况,目的是希望通过媒体报道,而达到炒作的目的。针对这种情形,在处罚时可能被视为“情节严重”的情形,最高可以吊销营业执照。
网友对道歉“不买账” 他们关心的到底是什么?
带货视频中,李诞称自己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直播带货,却没想到有女性内衣品牌找到自己帮忙推广。他表示,接到此推广需求后,绞尽脑汁思考该从哪一个角度推荐,最后想到了女性职场压力。现代职场女性压力很大,回家还要照顾孩子,职场和生活压力都很大,选对内衣就能缓解压力。
在此立意之下,Ubras的这则广告最后采用的广告语却是“一个让女性轻松躺赢的装备”“我的职场救身衣”,它让人感受到的是明显在用“躺赢”内涵女性在职场中“靠身体上位”。
随后,品牌方道歉称,该品牌“致力于为女性提供无束缚、更舒适的贴身衣物解决方案,让更多的女性以更轻松的身心状态去应对生活与工作的疲惫。”而李诞本人也发布道歉微博,称“拿到这份文案时,理应更能意识到它带来的影响。”“我本人一向是尊重女性的立场,在工作中,尤其是涉及到女性话题的发声需要更多考虑女性朋友的感受。”
然而,网友们对这番道歉并不买账:“躺赢这个用词就是有问题,凭什么女性不用努力穿个内衣就能驰骋职场?”同时质疑这则广告是明知故犯地耍小聪明、打擦边球,玩自以为是的“幽默”——“你的理解能力那么强,拿到文案的时候就不会质疑吗?”“那么多广告语可以用,非得用这种显得自己很幽默吗?”
许多品牌的目标客户主要是女性,但性别歧视问题屡次出现在这些品牌身上。就在今年1月8日,全棉时代旗下某品牌卸妆巾广告在微博上掀起风波,广告中一名女子被男子尾随,随后从包内拿出该品牌卸妆巾卸妆,后变为一长发男子,回头面向尾随男子后画面变黑,屏幕上出现一个“呕”字并配有呕吐音效。这个令人费解的广告,不仅物化甚至侮辱女性,还将“尾随”这一潜在的犯罪行为当做广告创意,有美化犯罪的嫌疑。
近日,消费者发现奶茶品牌“茶颜悦色”几年前在马克杯上的广告词涉嫌歧视、侮辱女性:“来茶颜买奶茶的美女很多,如果你碰巧认识了一个,你可以小声告诉我们的小伙伴:‘我捡了一个篓子’。”“捡篓子”是长沙方言,有“得便宜、占便宜”的意思。2月19日、20日,茶颜悦色接连发布致歉声明,称广告错误地把抖机灵、打两性关系擦边球当作创意灵感。
营销不可无下限 守法遵规是红线也是底线
广告具有公众性,传播力、影响力较大,广告中的性别歧视较为突出,容易误导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此,各种法律法规也在不断细化、完善。2020年12月,深圳出台了《深圳市广告性别平等审视指南》。《审视指南》共分为编写说明、性别歧视的认定,预防和教育,广告性别平等审视,相关职能部门、广告主体的职责,投诉和举报等六个部分,建立了较为清晰的审视标准、审视机制,有较强的操作性。这是我国内地首部广告性别平等审视指南,填补了我国广告性别平等审视的空白,是建立和完善传媒领域性别平等监管机制的一次重要探索,是性别平等评估的又一项丰硕成果。
许多品牌都以女性为消费主体,但女人是消费者不是消费品,侮辱女性的“创意”广告遭到舆论指责是必然的。在营销上搞创意、抖机灵无可厚非,但不可破了底线。守法遵规,尊重公序良俗是红线也是底线。任何试图挑战公众底线、突破幽默边界的手段,不仅添不了彩,反而会起到反作用。被冒犯的广大女性消费者会用脚投票,不会为侮辱性“创意”买单。如此“创意”宣传商品,不如把自己的产品做好。同时,只有积极倡导传播先进的价值观包括性别文化观念,才能体现出一个企业端正的三观,才能赢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同。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杨童童 综合中国新闻网、人民网评、上游新闻、中国妇女报、法制日报、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