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述评|极寒是一场大考

独家述评|极寒是一场大考

图说:30日0时45分,宝山区路政养护人员正在蕰川公路进行撒盐除冰作业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摄

潘高峰/文

昨夜今晨,整个朋友圈都在飘雪。大家惊喜地分享着照片与视频,许下瑞雪兆丰年的祝福。20年一遇的“霸王级”寒潮,似乎也显得不那么可怕了。

短短半天时间,申城降温十四、五度,而且前所未有地挂上了寒潮、大风、低温、结冰“四黄”预警,部分区还发布了暴雪蓝色预警。为何大多数市民还是很淡定?这背后,其实是人们对这座城市的信心与信任,在不知不觉中减轻了担忧,延缓了焦虑。

这种信任,当然不是来自所谓的“魔都结界”,而是来自上海一直以来宁可“十防九空”、不可“防失万一”的未雨绸缪。

独家述评|极寒是一场大考

图说:深夜,几名高架养护人员在泸定路桥上铺设麻袋防滑 新民晚报记者 周馨/摄

面对极寒来袭,这次上海依然行动很早:社区里弄,水管水表穿上“棉衣”,雪铲草垫准备充足,独居老人有人关心;街头巷尾,救助人员细心巡查,流浪乞讨者专车接送,还提供防寒衣被餐食;郊区农村,露天菜已经抢收,大棚菜烧炭保温,“菜篮子”供应充足;高架道路,提前撒盐融雪演练,易结冰处专人驻守,确保市民出行安全;水、电、燃气等城市保障部门等更是严阵以待,应急维修团队24小时在岗……

尤其是这些天,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新媒体以及手机短信、街头电子显示屏等各种方式,上海“连篇累牍”地发布寒潮预警和防寒避灾知识,市民在心里有底的同时,也看到了这座城市应对寒潮的“态度”与“专业”。

极寒是城市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只有城市治理者“如临大敌”,市民才能心安。责任重于泰山,细节决定成败,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是上海“应考”的姿态。

独家述评|极寒是一场大考

图说:寒潮来袭,尚海郦景小区物业做好防寒准备 张剑/摄

当然,再充分的准备,也总有“挂一漏万”的可能。此次寒潮来袭,也是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城市“补短板”的又一场“考试”。暴露出问题并不可怕,能否坚持问题导向,民生导向,将问题第一时间化解,让应急能力再上台阶,给困难群众排忧解难,送去温暖,这才是关键。

此前有人算过,上一次这样规模的寒潮来袭,已经过去了4年。4年来,上海城市治理能力已经有了巨大提升,尤其是智慧城市建设和“两张网”的搭建,打通了部门壁垒,提升了办事效能,增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独家述评|极寒是一场大考

图说:在宁海东路附近一处街心花园,巡查督导队工作人员帮助露宿街头的老伯前往救助站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摄

于是我们看到,马路上有了路面温度监测仪,一旦低于一定温度即刻报警,有助于提前排除结冰隐患;社区里有了“小区画像”,能根据外墙保温层脱落、外露水管包扎破、防冻应急物资储备等多项指标,生成“体检报告”,当天处置当天反馈;查找隐患有了“算法工厂”,通过车载视频叠加算法智能化巡查,可以对街头流浪者、高空坠物风险等快速发现快速处理;访贫问暖有了大数据“民生档案”,能精准识别易受寒潮影响的重点人群,推送至社区干部手机,发布寒潮走访任务;居家养老有了“养老管家”,通过多重居家感知设备“神经元”,对老年人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即时告警……当然,这些看起来“科技感”十足的“治理神器”,能否在本轮寒潮“大考”中交出人民满意的“答卷”,还有待时间证明。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建设韧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韧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抗冲击,二是快修复。唯其如此,才能有效应对各种变化和冲击,在不可预测的风险和挑战中安全生存。

上海这座城市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但必须清醒认识到的是,高科技有时并不意味着高韧性。唯有在不断实践中不停“锻打”,一套全新的治理体系才能真正“强健有力”。

此次“霸王级”寒潮,正是这样一次机会。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509 字。

转载请注明: 独家述评|极寒是一场大考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