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惭愧,直到2020年,我才弄明白,我属于Y世代——嗯,根据现在很潮的Z世代往前整整推一代。当然,我们这批人更习惯说自己是80后,这也是咱中国年轻人自己的标签。
X-Y-Z的说法源于美国,以15年为一个区段。其中Y世代即是千禧一代,泛指1980-1995年出生的人,Z世代是指1995-2010年出生的人。以15年为划分,必然结合了美国的经济规律;而在中国,这套规律未必精准,但趋势类似。之所以Z世代的提法比Y世代更鲜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20世纪前后,我们在互联网方面的脚步加快,这期间出生的中国孩子不枉“互联网原住民”之称,从小就接受了ACGN文化(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游戏-Game、Novel-小说)的影响。
近些年来,不止B站的爆火,各类营销说辞都会带上“Z世代”,包括汽车圈,毕竟“最老”的Z世代如今都已满25岁了,很多人到了买车的年纪。
但忍不住还是想发问,汽车消费和Z世代真的相遇了么?
前几日,新款奥迪A3上市,参加了线上直播的小伙伴甩出一个截屏,只见评论区清一色的“王一博”……无疑,不管你是哪个世代,是否认识这个人,从流量维度看,奥迪的这波操作绝对是成功的。也相信,王一博的粉丝中不乏家境殷实的消费群体。
从X世代眼中的高档官车,到Y世代眼中的豪华性能,再到示好Z世代,暂且不论技术,奥迪在营销姿态上不断拓圈,野心勃勃,昭然若揭。不过,我们并不能就此将Z世代消费观念与偶尔的流量繁荣画上等号,两者之间还有一段距离。因为价格因素,这个距离长于快消品;因为技术更新速度,这个距离也会长于数码产品;因为传播渠道的分散化,这个到达率也会低于此前任何时期。
2018年,B站董事长陈睿就说过,他眼中的Z世代有四个互为矛盾的特点:极度挑剔又极度宽容,极度感性又极度理性。
挑剔主要针对调性、品质感;宽容则是“如果你是一个认真做游戏的厂商,他们会宽容你犯错误”。极度感性和极度理性的体现在于“他们对于他们喜欢的东西、他们追的东西,是非常感性的,但是对于不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是非常理性的。也就是说,他们是有着非常强的兴趣驱动,有着非常强的粉丝行为驱动的群体。”
这段描述虽然模棱两可,但却十分好理解,犹如人际关系,有着印象之分、近疏之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老话,早就道尽了所谓的圈层文化。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年轻人喜欢上一个品牌呢?光用营销口号去示好,肯定是不够的,空洞的表白只会让人觉得卑廉可笑;但本身具备个性实力,再加上点热情,那效果就截然不同,犹如奥迪A3与王一博。
无意翻到一本专门讨论品牌年轻化的译作,叫做《品牌年轻化:抓住年轻用户的5大逻辑》,里面提到要想打动年轻人,要做到五个方面,分别是:
品牌酷感、品牌真实性、品牌独特性、品牌认同感、品牌幸福感。
这五个方面放到汽车行业来说,要真正做到其实挺难的,尤其是“酷感“和”独特性“。都明白,汽车研发生产周期动辄2-3年,而潮流趋势则瞬息万变;另外,汽车的生产成本只有在批量规模下才能得到平衡控制——所谓的独特感,商品车上可以定制化的部分,主要只体现在一些套件、少数内饰搭配上;而改装车则属于汽车后市场了,主机厂缺乏与之衔接的盈利动机。
另外,“品牌真实性”的涵义其实也很深厚、微妙。就拿2010年左右的汽车品牌推广而言,类似当时的大众、丰田、雪佛兰、福特、现代等合资品牌,它们的真实感如何打造?其实只要能把产品起源、发展、传承、创始人和产地,这一系列元素串起来说清楚,足以满足当时中国Y世代消费者对真实性的需求。而在营销调性上,代言人+广告宣传,都在构建认同感和幸福感。
不过,到了Z世代,恐怕对于过于抽象的美化营销是无感的。对于这一代年轻人而言,人生憧憬不再受成家、立业而束缚,他们对于真实社会的了解更早熟,对于自己内心的洞察更敏锐。
你放一个西装革履的精英男开车,他们立马能明白,这份体面背后是996加班狗或者卑躬屈膝要订单;你放一个美女在车旁边,他们立马能识别出是不是整容脸……多元文化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并非特立独行到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只是在乎同圈人的看法。
这个圈子到哪去找?在不少厂家,主导营销模式的还是Y世代人群,想要打入Z世代的圈子,着实是个难题,因为信息渠道越多元,人和人之间的屏障就越复杂,信息圈不是大陆,而是小岛。
竞争的本质是什么?是对年轻人注意力的抢夺。找大IP去捆绑,固然省事。但更艰深的转型则是一个发自灵魂的提问:我来自哪里,我是谁,我将要去哪里?想明白了这个问题,才能去发展自己的朋友圈。
还有个说法是,Z世代可能不那么认牌子,这对于年轻国产品牌而言是利好,我却持保留意见,原因在于,我赞同Z世代是挑剔的,这个挑剔除了B站董事长所提到的调性、品质感,放置在汽车产品中,一定还包括技术感和娱乐性。国产品牌得益于智能车机的普及,在娱乐性上和合资品牌有得一拼,但技术沉淀乏善可陈,就很难把故事讲得既真实又精彩。
毫不客气得说,除了产品家族庞大的丰田、大众,只要我们叫得出名字的海外品牌,包括福特、马自达、雪佛兰、本田等等,每家都有独领风骚的技术和赛事中一骑绝尘的性能车,绝非肉眼可见的配置堆砌,只要这些品牌愿意花功夫去发酵有关技术感的故事,就不愁在Z世代圈层没有知音——而国产品牌要想讲这种故事,就困难得多。另外,在增量时代,国产品牌大搞渠道下沉,如今再想融入“城会玩”的圈子,不容易。
2020年,还是有几个玩突破的国产品牌。除了一直坚持打造赛事文化的领克,还有开上了动物园的长城汽车,凭借小电动宏光杀进城的五菱,上汽旗下的荣威和名爵步子也迈得大……它们都属于玩得开类型,不再拘泥于空洞的高大上。
技术70分,质量80分,营销做到95分,国产品牌也能在Z世代刷出一些好感——但要想长久深入的话,技术上还得不断精进,营销上还得精耕自作。
因为Z世代在成长成熟,随着经济实力增长,他们会在保留个性的基础上,追求更加具备硬核技术的dream car。
写在最后
:Z世代固然是一个不得不抢的蛋糕,但并非适合所有品牌,用老产品贴上新标签,在没有渠道支撑的情况下,深入Z世代腹地是很难的。另外,攻占Z世代对于集团型车企而言固然是很重要的课题之一,但绝非全部;对于不具备研发实力的中小规模车企而言,去讨好Z世代恐怕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别忘了,Z世代是流量大军,目前却并非销量贡献大军,在布局后天之前,先得活过明天。毕竟,还有一大批Y世代在增购/换购,还有一大批乘风破浪的30+姐姐渴望独立,还有一大批有钱又闲的X世代人群正在规划退休后生活——他们的市场,未必低于Z世代。Z世代行为是值得关注的趋势,并非一个笼统一致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