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尉凤英进行一项新的技术革新项目的研究 (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在辽宁沈阳市皇姑区一座普通居民楼里,记者见到了88岁高龄的尉凤英。她正忙着准备讲稿,应沈飞集团公司邀请去讲党课。
1953年,正值我国“一五”计划实施第一年,尉凤英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到东北机器制造厂当工人。从工人到工程师,尉凤英一路成长,对党无限忠诚,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刻苦钻研生产技术,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今年“七一”前夕,尉凤英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别看窍门小,找着就是宝”
1933年,尉凤英出生于辽宁抚顺一个贫苦的煤矿工人家庭。她3岁丧父,母亲牵着年幼的她四处讨饭。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尉凤英家分到了100斤高粱米,得到10元钱补助,吃上了饱饭。“是共产党让我家过上了好日子,把我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翻身做了主人,我坚定一生跟党走!”尉凤英说。
1953年1月,20岁的尉凤英进入东北机器制造厂,她上班说的第一句话是:“师傅分配我干啥都行,我有力气,能吃苦,不怕脏,不怕累!”
尉凤英生产的是军工产品,对质量要求高,如果操作不慎,制造出不合格的产品,可能发生事故,后果无法估量。尉凤英每天天不亮就到车间,做好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入厂才3个月的尉凤英,就以自己扎实的基本功,赢得了车间领导的认可,批准她独立操作。
1953年,工厂的任务十分繁重,全厂上下干劲十足。尉凤英当时使用的是旧皮带式车床,她无论怎样加班加点地干,都赶不上老师傅的进度。流水线上每人一道工序,有时因为尉凤英的缘故,拖了下道工序的进度。尉凤英心里一急,只听咔嚓一声,车床刀报废了。尉凤英难过地哭了起来。师傅耐心地对她说:“你光有热情猛劲不行,提高效率,必须有窍门。”
“别看窍门小,找着就是宝。”为了找窍门,尉凤英经常吃饭睡觉都在车间;吃饭时也不停钻研,她用筷子蘸上菜汤,在桌子上画图。
进厂5个月,尉凤英就成功完成了一项车床技术革新,这项革新技术让工厂产量一下子提高了80%,提前118天完成了1953年的全年生产任务。尉凤英入厂一年就被评为工厂模范,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能挑千斤担,不挑九百九”
1955年,和尉凤英同车间的一个姐妹在送料时手指受伤。尉凤英心里刺痛,下决心制作自动送料器。
在沈阳市技术革新展览会,一台自动化机床给了她极大的启发,回来后她立即向车间党支部提出研制自动送料器的建议。车间党支部专门开会研究她提出的建议,安排经验丰富的老工人帮助她研制。经过5个多月、11次的紧张试验,自动送料器终于成功安装到了冲床上。这项技术让工效提升了5倍,并且确保了生产安全。
在国家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前夕,工厂接到一项新的任务——制造当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纱锭轴承架”。尉凤英承担其中的“保持架切口”项目,这项任务对产品精度的要求极高,使用的却是陈旧的设备,开始生产时废品率达到10%以上。尉凤英边干边思考,进图书馆查资料,与老师傅们讨论,大胆地将旧机床原有的单刀切削改制成四把刀切削,日产构件一下子由800个提高到1.2万个。
尉凤英常说:“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有多大劲就要使多大劲。能挑千斤担,不挑九百九。”从1953年到1965年的12年里,尉凤英带领厂里的技术人员先后完成了“双头双刀”“自动送料器”“六角车床”“半自动开关”“自动送料退料杆”等177项技术革新项目,其中重大技术革新58项。她仅用434天就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用120天又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工友们称赞她为“总是在跑的铁姑娘”。
“愿意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年轻时,她是吃苦耐劳、爱岗敬业、一门心思搞革新的“铁姑娘”;耄耋之年,她依然活跃在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一线。这些年来,她先后培养了不少响当当的“劳模徒弟”。
尉凤英长期担任沈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市关工委五老报告团副团长以及几十所中小学的名誉校长、校外辅导员,在机关、企业、学校作报告1000多场,听众达40多万人次。她的报告内容生动鲜活、朴实真切。
“工作可以退休,党员永不褪色。我要始终奔跑着践行初心使命。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愿意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尉凤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