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同胞,只有台蛙”?这样的台胞我们不帮他,又要帮谁?

自2018年2月开始,大陆相继出台“31条措施”、“26条措施”以及“11条措施”等惠及台胞台企政策措施。近日,国务院台办、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等十一个部门又联合出台《关于支持台湾同胞台资企业在大陆农业林业领域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农林22条措施”),将为在陆打拼的台湾同胞提供农地林地使用、融资便利、开拓内销市场等一系列利好与帮扶。

“没有同胞,只有台蛙”?这样的台胞我们不帮他,又要帮谁?

对此,又有一部分大陆网友开始“想不通”,大致的意见就是:“又惠?惠什么惠?早就应该全撤了!”甚至还有比较激动的网友,直接在微博上评论留言,认为“没有同胞,只有台蛙”,认为“这些所谓的‘台湾同胞’,其实也……你懂的”。那么,针对这些朋友,笔者在此就给您举个如假包换的真人、真事、真例子,看您听完后,又会作何感想。

话说那是去年11月份,笔者到重庆参加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当时遇见一位资深台商,向我讲述起他的亲身经历……

“没有同胞,只有台蛙”?这样的台胞我们不帮他,又要帮谁?

这位先生叫李志鸿,是如今福建漳平台商联谊会的会长。说起李先生,你可以说他是台北人;但或许,你也可以甚至更可以说他是福建漳平永福人。因为李先生的祖籍,就是福建省漳平市永福镇。关于自己的身世,李先生是这么对我们说的。他说,直到今天,我依然忘不了1987年我陪同我父亲,从台湾返回故乡福建漳平市永福镇祭祖,我父亲跪在我祖父母的坟前,老泪纵横、长跪不起的情景。

李先生说,我父亲是1947年去的台湾,结果1949年两岸分隔,当我父亲再次返乡,再次踏上家乡土地的时候,已经是40年以后。我父亲当年离开家的时候(他的)父母健在,结果再返乡的时候,见到的却只是合葬在一起的两座坟冢。

李志鸿先生介绍,自己的父亲是2008年去世,生前总是觉得愧对自己的父母、愧对家族,希望能为家乡做点什么。就这样,在自己父亲的感召之下,李志鸿于2004年从台湾回到了故乡漳平永福,心里边盘算着,要想带动家乡发展、致富,该干点什么呢?一番寻思后打定主意,索性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就从事劳动力比较密集,附加价值比较高,而且又比较容易帮助乡村,尤其是山区农户增收、奔小康的产业——种茶。

“没有同胞,只有台蛙”?这样的台胞我们不帮他,又要帮谁?
“没有同胞,只有台蛙”?这样的台胞我们不帮他,又要帮谁?

于是,从2004年开始,历经了多年辛勤打拼,李志鸿带领着家乡父老,不仅彻底打响了家乡的茶叶品牌,在2500亩山地上种植了1600亩茶园,还把这农业生产,跟绿色生态观光、休闲旅游融合在了一起,又种植了七、八百亩的绿化苗木。这里边最成功、最有特色的,莫过于套种樱花。

“没有同胞,只有台蛙”?这样的台胞我们不帮他,又要帮谁?
“没有同胞,只有台蛙”?这样的台胞我们不帮他,又要帮谁?

讲到这,李先生非常自豪。他说,我创业的基地就是我的老家!现在每到春天,甚至是春节,茶园樱花盛开的时节,我的家乡都可以吸引60万到80万的游客。这期间,中央主流媒体都会一次次前来进行深度报道,我们一定可以上央视新闻联播。不仅如此,我们还登上过《国家地理》杂志和《中国民航》杂志的封面,把家乡的绿色生态茶园、樱花盛开的美景,向全世界去推广、去介绍。

“没有同胞,只有台蛙”?这样的台胞我们不帮他,又要帮谁?
“没有同胞,只有台蛙”?这样的台胞我们不帮他,又要帮谁?

怎么样各位?这就是我们的台湾同胞,把自己的一腔情怀,深植在故乡的土地,带动家乡的发展,助力乡村的振兴。这样的骨肉同胞,我们出台政策帮扶他们,这事有错吗?我们不帮他们,又要帮扶谁?微博上那位留言“没有同胞,只有台蛙”的网友,咱们好好唠唠。

当然,像李志鸿先生这样如今已经驰名两岸的资深台商,他是早已闯过来、拼出来了。但是,在祖国大陆,甚至在你我身边,同样像李先生这样有情怀、识大义,不过事业却依然处在初始阶段,仍在为了梦想苦苦坚持、打拼的台湾同胞,也许还有千千万万。更何况,如今的台湾岛内,有见识、明事理,不甘被绿色政治洗脑摆布的年青菁英,也同样越来越多、大有人在。试问,这样的同胞,真就不值得我们给予他一份同等待遇,给予他一份分享祖国大陆发展成就的机遇吗?(羽说台湾)

欲了解完整内容,欢迎点击下方链接“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513 字。

转载请注明: “没有同胞,只有台蛙”?这样的台胞我们不帮他,又要帮谁?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