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不幸丧亲的人,如何走出伤痛

  与他人的关系品质如何,取决于我们与自己的关系。同样的,要与逝者、与事实和解,我们也需要与自己和解。

  ---------------

  2020年已经接近尾声,新冠肺炎疫情是这一年的重要课题。全球累计确诊人数已经将近7000万;死亡人数已经超过150万。除此之外,我们还不确知那些并非直接死于新冠肺炎,而是受疫情波及而过世的人数:抗疫过程中的因公殉职者,慢性病发作、却没能得到及时救治者……

  逝者中如果有你的亲朋好友,那会带来严峻的人生挑战。失去亲友的悲痛,倘若没有充分面对和释放,它并不会随着时间的过去就自然减轻。有些人是多年以后才真正走出丧亲之痛、放下过去。

  早年在外地学习时,曾听一位朋友说起:她年轻时母亲病逝,那时的她不知道怎么面对巨大的悲伤,也害怕自己陷入情绪漩涡里出不来,下意识地把很多悲痛压下去了。表面上,她继续如常地工作和生活,她以为那叫坚强。直到18年后,她才意识到心底有多少伤痛长年在堆积,又重新去走通释放伤痛、哀悼逝者的心路历程。有心理学家慨叹:你压抑了自己18年的生命能量。

  经历重大失落后的心路历程

  失去亲朋好友,或者自己得了重病,在经历或面临这些重大失落时,人们的反应有很多相通之处:在真正能够平和接受事实之前,往往会经历否认、愤怒、妥协、抑郁消沉的阶段。

  比如,忽然得知亲友已过世,或者刚刚知道自己被诊断患某种绝症,我们的第一反应通常会是:不可能吧?会不会弄错了?

  有的家庭,会在亲人过世多年后,仍把他住过的房间保留得很好,什么东西都维持原样,时常打扫,仿佛他只是出远门了,随时可能回来,重新住进这间卧室。

  否认的背后,其实有一份心底的呼求:我们真的希望这件事情没有发生。当不得不承认事情已经发生了,很多人会升起愤怒:为什么会是我!为什么发生在我家?为什么落到我头上?会认为命运不公平。

  否认、愤怒之后,很多人心里会生出某种祈求,就像是在跟命运讨价还价,这在身患重病的朋友身上表现明显,心理活动大致是:好吧,我生病了,我也认命。就让我再多活几年,看到孩子长大吧;能完成我的某个心愿吧……

  在意识到这样的祈求不一定能实现时,很多人会有一段时间抑郁消沉。而抑郁状态底层,也常常有对自己的愤怒:对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愤怒。

  有些患上重病的朋友直到去世前,都可能陷入否认、愤怒、妥协或抑郁的反应里。了解这几类常见的反应,有助于我们对自己、对他们抱以善意和谅解,去体会每个反应背后的呼求和诉求,在自己心有余力时,支持他人。

  与逝者和解,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

  在听懂了自己心底的诉求时,会有益于我们接受事实,释放情绪,带着爱往前走。

  有时,忽然想到已经过世好几年的亲友,我们仍然会有“你若还在,该有多好”的遗憾、难过和不舍。所有涌动过的情绪情感,都不妨直接表达出来。例如给过世的亲友写封信;给自己一些安静的时间和空间,看着他的照片,说出心声;在你准备好的时候,对着一把空椅子,想象他坐在那把椅子上,如实地说出来:

  “我很想念你。”

  “你离开后的这段时间,我的生活是这样的……”

  “如果你还在,就好了!”

  这样的表达,不是为了求得已过世者的回应;而是为了活着的人,面对内心,释放悲痛,开始意识到,即使对方的身体离开了,这段关系里的真情、真诚仍在,爱的连接仍在。于是走向与逝者和解、与事实和解,放下过去,面向未来。

  与他人的关系品质如何,取决于我们与自己的关系。同样的,要与逝者、与事实和解,我们也需要与自己和解。所以,当你准备好时,可以向逝者作一个承诺,写下来或说出来都行。一个完整的承诺可以是:“我爱自己并接纳自己,我也尊重你的命运。即使我还有悲伤、愤怒、害怕(或任何情绪),我也愿意面对、承认事实。你离开了这个世界,我还会在这里一段时间。有一天,我也会放下我的身体,离开这个世界。现在,我愿意接受阳光、空气、大地、雨水的滋养,我愿意释放掉所有的悲伤、愤怒、害怕(或任何情绪)。我选择带着爱,往前走。”

  决定往前走时,还可以为纪念过世的人做点什么。可以为他完成一个未尽的心愿,也可以帮助与他生前相似、同样处于困境的人。量力而为,尽心就好。最好的纪念莫过于:活着的人看向未来,充分成长,活得真实完整,活出幸福自由。

  毕竟,这一生,谁能永不经历亲友的离去呢?每次经历伤痛,同时也带来一次强提醒:我们自己的一生,要怎样度过?

  能否超越死亡

  认识到生死无常的规律后,很多人会选择珍惜此生的态度。例如:有人选择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当成这辈子的最后一天来活;工作上的每一天,都当自己是新手上路的第一天,保持开放和好奇。

  也有人强调:不负此生,不负此心。为此,尊重事实和规律,承认身体使用时间有限这个规律,安然前行。

  那么,除了与生死无常同行,我们能否超越死亡的阴影和恐惧?明代心学创始人王阳明临终前对身边的人说过:“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他所活出来的这份心中光明,相信不是他独有,是每个人本来都拥有的潜能。当然,这一生能够绽放出多少潜能,取决于每个人的选择,和你付出的、与目标一致的努力!

  谭洪岗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114 字。

转载请注明: 今年不幸丧亲的人,如何走出伤痛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