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西宁9月29日电 题:昆仑山下“盐湖城”特色农牧业为民增收
作者 孙睿 景桂珍
“自打合作社成立起,我就拿出家里仅有的2万元入了股,不仅成为了合作社的社员,还能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有5000多元稳定的工资,比外面打工强多了。”地处昆仑山下的青海省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红柳村村民李光荣日前对记者说。
“格尔木”为蒙古语音译,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地处昆仑山下,柴达木盆地南缘。60多年前因青藏公路的修筑而兴起,现已发展为青藏甘新四省(区)的交通枢纽节点,是稳藏固疆的战略支点,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青海节点的开放前沿和出入口,也是青海省“西融两廊、东联一带”向西开放的重点地区。同时,格尔木辖区内的察尔汗盐湖、东西台吉乃尔矿区,其面积相当美国西尔斯盐湖的50倍,是中国最大的镁锂盐矿床,因此也被称为中国“盐湖城”。
据介绍,十年来,格尔木市加大农畜产品产业结构调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因地制宜,通过发展“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业态和经济主体,利用电商平台和网上商城,加快全市特色农业向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的步伐。
有机畜牧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唐古拉山牛羊肉以其得天独厚的特色一直深受各地消费者的青睐。
唐古拉山镇多尔玛村的布群拉尕和家人世代生活在草原上,在他的记忆里,家乡的牛羊在每年出栏时,都要从沱沱河宰杀,雇佣大车拉到西藏拉萨、安多、那曲、格尔木等地销售,因为没有固定的销售点,只能跟车到各地市场附近蹲点销售,需求量大的时候会和别人签订合同,但往往也有赊账、赖账的事情发生。
“那时候销售价格很低的,一趟销售流程下来需要很多的前期垫付资金,人力上也是非常大的消耗。”布群拉尕说。
2004年11月,布群拉尕随唐古拉山镇6个牧业村的128户牧民,搬往420公里外格尔木市南郊新建的长江源村定居点。随着牧区生活向城市转变,2017年4月,布群拉尕联合仁措等富有发展头脑的牧民在长江源村开办起了格尔木岗尖番巴商贸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牛羊肉、酥油、奶酪、奶油等畜牧加工产品。随着公司农畜产品销售规模日益壮大,公司牛羊生产总规模超过2万头,牛羊肉产品超过1200吨/年,并采用保障产品源头、保留原产地完整、保护羊源品种、保证产品品质的“四保”模式,利用电商平台和网上商城,让北京、上海、江苏等全国各地的人们品尝到了高品质、宜健康、更鲜美的草原生态牛羊肉。
仁达合作社:乐了游客富了农民
郭勒木德镇红柳村仁达合作社200公顷土地大部分是沙地和碱性地,初期主要种植枸杞。随着全市农产品结构调整,2015年,为保证沙地和碱性地能种出高产高效果蔬,仁达合作社负责人先后去东北、安徽参观学习大棚果蔬的种植,走上了戈壁荒漠沙土、盐碱地土壤改良之路。
作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之一的红柳村短短几年间在寻求发展致富的路上闯出了一片新天地,村里建立的仁达合作社也已成为格尔木标准化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先行典范。他们将村里的沙地利用起来,买枸杞苗、修水渠、种枸杞、种玫瑰,稳步推进基础农作物发展,将小麦、油菜籽、土豆、玫瑰花等种子撒在了20公顷的戈壁滩上。
如今,红柳村仁达合作社已逐渐形成了集农业生产、观光采摘、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农业旅游园区。其多维度立体式发展,让红柳村农民享受到合作社带来的红利,收入不断提高。
“绿色+有机”发展农业新篇章
格尔木市在稳步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还重点围绕枸杞制干、加工、产品研发等关键环节,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逐步完善和健全产业链条,目前已建成集筛选、烘干、色选为一体的加工企业6家,年加工能力达到5000吨。从农户零散种植到形成规模化产业,再到进行深加工出口,格尔木市枸杞产业走向了国际市场,为种植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从事有机枸杞的种植、加工与销售的格尔木亿林枸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于2007年10月成立,拥有有机枸杞基地1万余亩,现年产300多吨有机枸杞,80%出口法国、德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连续8年枸杞出口额位列青海省第一,占全省枸杞出口额50%以上。
“作为国内首张中国有机枸杞产品认证证书所有者,我们一直致力于生产纯天然有机枸杞。多年来也获得了多项荣誉,这也增强了我们企业对发展绿色有机枸杞的信心。”该公司负责人说。
格尔木官方表示,“绿色+有机”已经成为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格尔木市将在奋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上下功夫、出实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