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天下父母心。
尤其是许多的中国父母,更显奉献精神。怀抱着强烈的希冀,锁定着不解的心结,肩扛起沉重的使命,他们义无反顾,千方百计,不屈不挠,为中国教育赢得了一张闪光的名片。同时,人们也看到了其中一些热衷于旁门左道者不惜代价,不避毁誉,甚至铤而走险,在愈演愈烈的“拼爹”竞争中堕入了腐败的泥坑。
无数的父母们开始反思:爱孩子,还能怎么爱?拼教育,还能拼什么?
爱拼才会赢,越拼越艰险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千年祈盼,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世代传承,赋予中国父母尊师重教的文化担当。社会分化日显激烈的现实情境,人才需求日益高企的发展欲求,又在强力催动中国父母投入一番番不断升级的教育竞争。
不一样的家庭,不一样的拼法——
平民百姓拼的是苦力,教育是他们改变命运的那一缕幸运阳光。
等候学生走出考场的家长们
进城打工,年复一年。为了子女学业,他们拼尽全力,也要扛下打工的艰苦和劳累、维权的辛酸和无奈,还有遭遇的冷眼和歧视。留守家乡谋取生计,他们则潜心摸索各自的“家校共育”。媒体上新近有一则“父爱如灯”的报道: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一名高一体育特长生,生活艰辛,刻苦锻炼,每天凌晨跑步穿越小镇。父亲开始带着她跑,后来骑自行车跟着她跑,再后来专门买了摩托车追着她跑,车灯照亮女儿脚下的路,这样的陪伴已有5年。故事真实感人。还有许多乡村人家,尽管生活并不宽裕,也跟风赶潮,互相攀比着将孩子从身边的乡校转入城镇就读。妈妈们,或是奶奶们,则在逼仄的租屋里默默担起陪读的重任。
中等收入家庭拼的是投资,教育是他们向上流动赢得未来的那一条绿色通道。
各种课外班琳琅满目,家长们抢着报名,唯恐孩子落后于人。就近入学的政策规制下,家长们不惜血本购置学区房,力争为孩子提前拿下择校敲门砖。当一些城市民办学校声名鹊起独领风骚,而公办学校渐现颓势陷于保底之时,转换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又成为家长们新的竞争热点。
还有一类家长拼的是各种权力资源,教育是他们代际传承圈层准入的那一脉社会资本。
看一看最近连续曝光的学术造假和深层的隐形权力运行图,伪造应届生身份的高考违规舞弊案,还有多起高校冒名顶替事件背后的多方合谋造假关系网……尽管有网络舆论奋力揭露,有地方政府重拳出击,但细思极恐,教育公平有那么严密的规则体系保驾,有那么高蹈的社会共识举托,竟然还是被轻易动摇乃至颠覆!
教育竞争一旦跨越了道德的底线和法治的红线,便将迅速滑入一个个教育腐败的雷区。
教育公平的支点在哪里?
自古以来,“公平”这两个字在中国百姓的心中,便有着不一样的分量。尤其是教育公平,更被投之以特别热切的期冀,业已凝结成特别虔敬的信念。
但是,教育的标尺,高考的取向,除了公平,还有科学,还有效率。如何去辨识,怎样去平衡?今年高考期间发生的南京一中素质教育遭遇的考问、江苏“文科状元”能否为名校破格录取的争议和网络舆论对国际高考移民的声讨,给在教育竞争中一路负重前行的家长们,又平添了几多困惑和焦虑。
促进素质教育,这是教育变革转型的基本取向。
8月18日,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小学的 “遇”乐队鼓手罗丽欣在演出前练习
但是,素质教育如何考评?还须考虑城乡社会二元结构的发展现状。就讲其美育素养,对乡村孩子们亦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美术、诗歌、音乐,对他们意味的,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一门课程,一类知识,而是他们生命成长的滋润,审美创造的觉醒。可是,对于许多美育老师严重缺失的乡村学校,对于在疫情期间线上教学连起码的智能手机都难以配齐的寒门学子,这样的艺术教育却仍是一种奢侈。
而且,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也并非简单对立,政府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与学校勠力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也并非不可兼容。成绩优异,学习能力突出,这本身就是学生综合素质优秀的一方面展示。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要搭建空中楼阁,而是要筑基于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之中,渗透进课堂教学考试检测的教育常态之中。看一看今年高考命题的变化,就有专家解读:进一步突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导向,突出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思维品格的素质考查。
探索特色教育,这是高中和高校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
同质化办学,千校一面现象,有违教育规律,也与学生的成长需求相悖。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已赫然写进高层的相关决策,也已相继列入许多地方的规划蓝图。高校突出招生专业的特色选才需求,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招生模式,也早已提上改革日程。只是,改革成效难以如愿,暗箱操作乱象时有发生,相应的评优保送机制也在种种干扰中变形扭曲。如何走向特色教育,还应开拓新的路径。
加速国际化教育,这是中国高校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中国学生移民后回国内高校就读,本是其正当权利,无可厚非。国内高校雄心勃勃,力争在教育资源的全球化流动中赢得发展先机,这也是开创新局之举。然而,急速涌入的国际高考移民,也给多年来以公平立基的高考招生以强力冲击:一是质疑“申请资格”,有一众家长花费重金为子女求得外国国籍只为其避开国内高考竞争实现弯道超车;二是诘问“招生标准”。据悉,以华侨生身份参加的联考与国内普通高考相比,具有考试科目少、考题简单、录取率高、竞争小的特点。守护教育公平,在于严堵国际生身份审核中“本土留学”的政策缝隙,矫正高校国际化进程中急功近利的行为取向。
我们应有一种良性、健康、文明的竞争文化
教育竞争避无可避。但是,这竞争不能没有底线。应有一种良性的、健康的和文明的竞争文化,既可支撑起教育的朗朗晴空,也可以点亮人性的灼灼之光。
公平正义,就是这一竞争文化的核心价值。均衡,有序,多元,就是这一竞争文化的开拓路径。
资源的均衡配置,已是教育的当务之急。这是起点公平。
振兴乡村教育,实行教师“县管校聘”和建设城乡教育联合体模式等多项改革,还只是刚刚起步。促进城镇教育起点公平,多是循需求端思维,多地推出的多校划片、公民同招新政,有效亦有限。何妨转换视角,也从供给端资源配置加大力度?今年全国两会上,就有全国政协委员发问:“日本中小学有‘教师轮换制’,公办教师在同一学校连续工作不得超过5年,确保了学校间差距很小。在我国各地能否推行?”其实,校长教师轮岗制在我国早有实施,只是还须加大改革力度,破除既得利益,释放制度激励。
招生的秩序建设,是学生的权益保障。这是规则公平。
教育是社会的镜像。我们不能沉湎于以理想化思维去作通向未来教育的路径擘画,不必将多重的目标和功能都寄望由一次考试来全部承载,还得考虑社情学情民情的相互缠绕和相互激荡。我们还得立足当下,在制度变革中更加注重信息透明,更加注重秩序建设,以防被谋私者获取寻租空间,撬开腐败之门。我们还得保持定力,坚持以促进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政策基点,坚持以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为发展主题,在渐进式融合性创新型的变革进程中实现教育治理模式的现代转换。
长沙市雨花区梅怡岭小学的孩子们在校园的蔬菜种植园中采摘、翻土
人才的多元取向,是社会的发展大势。这是结果公平。
高考并非人生唯一的选项。不同的孩子,有自己个性成长的需求,不同的家庭,也可有多种培养目标的选择。这就需要鼓励各级各类教育共生共荣。
当下,政府正大力提倡职业教育,今明两年高职将扩招200万人。但是,社会反应并不强烈,职业学校也面临难关重重。寻根究底,是在“唯学历”的社会氛围中,不少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招录人员时,都有严格的本科学历准入门槛,职校毕业生的发展空间明显遭受挤压。教育的公平,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文明,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亟应冲破根深蒂固的学历歧视和职业歧视,保障人人皆有生命出彩的机会。
爱拼才会赢。拼什么?怎么拼?父母们能为孩子做的,是否就只有这一个“拼”字?
我们自应警醒,不能拼了父母,误了孩子;不能赢了竞争,输了未来。成长中的孩子,更期待父母的是陪伴,信任,还有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