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大熊猫、睡前不聊家人 巡护员讲述25年巡林点滴

  为什么没有想象中的登山包、冲锋衣?裹成一卷的油布有何用途?6月5日世界环境日,在成都举行的2020第二届四川“最美巡护员”评选活动启动仪式暨“寻找最美春天”巡护员摄影作品评选活动颁奖仪式上,在一众野生动物和自然风光的照片中,一张巡护员穿越河流的照片显得有些特别。

  该作品的名字叫“坚强的信念”,作者是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9岁的藏族巡护员王明华。他的微信名“曾经的亚归”中的“亚归”,在藏语中的意思是野牛。对于“亚归”而言,照片里藏着他25年的青春。

偶遇大熊猫、睡前不聊家人 巡护员讲述25年巡林点滴
  从25年野外巡护偶遇两次大熊猫,到参与救助大熊猫近三十次;从和羚牛互相吓一跳,几秒钟上树,再到担忧巡护队伍新鲜血液不足;从照片看得到的涉水过河,到无人知晓的扎营休息前野外不聊家人的惯例……听巡护员讲述风景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每人负重四五十斤

  油布、迷彩服更实用

  “照片应该是2018年拍的。”宽厚的身板,黝黑的皮肤,低沉到有些沙哑的声音,王明华抠了抠脑袋回忆说,当时正在进行一个大熊猫生态监测工作。照片中的河流位于四川雅安宝兴县的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邓池沟。而该处正是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的发现地。照片中有五个人正在过一条膝盖水深的河流。“水不深,但很急,一般腰以上才会牵绳”。

偶遇大熊猫、睡前不聊家人 巡护员讲述25年巡林点滴
  王明华

  王明华告诉红星新闻记者,邓池沟30多公里长,海拔从1500米到4200米不等,那次差不多去了一个星期,邓池沟有一个分叉,他们当时走的是水少的一边。而野外行走一个星期一趟下来,像那样的涉水过河几十次到上百次都是家常便饭。正在涉水过河的五人,有人背着迷彩包,有人背着裹成一卷的油布,走在最前面的人用绳子把一个纸箱绑在了背上。

偶遇大熊猫、睡前不聊家人 巡护员讲述25年巡林点滴
  王明华拍摄的照片

  为什么没有想象中的登山包、冲锋衣,油布是什么用途?王明华说,登山包、冲锋衣对于他们不一定实用,之前也试过,在一个星期的物资面前,容量略显不足;同时穿越竹林的时候,登山包和冲锋衣也容易被划破;当然价格贵也是原因之一。“迷彩包、高帮的胶鞋最实用,有些河水都到胸口了,再好的防水登山靴也经不起长期泡在水里”,当然他们还有一些土办法:长裤内穿着及膝高的布袜子,膝盖位置绑上一圈绳子,抵御蚂蟥等。

  而油布在下雨天,则是他们遮风避雨的港湾。“帐篷、食物、炊具以及检测设备等,每个人刚进去的时候,差不多都背了四五十斤东西。”王明华表示,食物主要以腊肉、土豆、莲花白为主,有时候也会摘点菌子野菜。动火煮这些东西仅限于每天五点天快黑前,选好地方扎好营后。午饭一般就着河水溪水吃点面包饼干,十分钟左右吃完就继续赶路。“遇上下雨天,油布往空中一铺开,临时客厅就有了,生火煮饭,烤干衣服身体就靠它了”。

  25年时光与山为伴

  睡前规定每个人都要讲个笑话

  今年是49岁的王明华巡山护林的第25个年头。“最开始当兵回来就想着能就业就行,时间一长,真的舍不得离开”。王明华一路走来,“冬天早上七点起床收拾,八点基本天亮就出发;夏天早一个小时左右。”王明华介绍说,晚上九点左右基本就睡了。而在睡之前大家也会聊聊天,“野外不聊家人,会规定每个人都要讲个笑话,聊些高兴的”,再喝点小酒暖暖身子就睡了。然而最怕的就是人少聊到最后找不到话说。

  王明华回忆说,之前有一个专项调查,需要24小时不间断监测,每隔十五分钟就要测一次。到了晚上,也不敢打盹,怕睡着耽误事。”四目相对,没话可说;保持安静,也不能唱歌。“就只有悄悄爬一小段山,再赶紧回来”,就这样循环往复。

偶遇大熊猫、睡前不聊家人 巡护员讲述25年巡林点滴
  王明华拍摄的照片

  大自然也并非总是以沉默回应这群人。

  “在野外巡护看到大熊猫有点像中奖,进了竹林的它们就像入水的鱼一样”,25年野外巡护,王明华只见过两次大熊猫,一次一只在树上晒太阳,还有一次一只刚好走出竹林。而其他更多时候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猫”。

  “听到声音知道它就在里面,走过去一看粪便还在冒热气,但它早就没影了。”偶遇难寻,但王明华前前后后已经参与了近30次大熊猫救助,“每次看到它们健康地回去,都很有成就感”。

偶遇大熊猫、睡前不聊家人 巡护员讲述25年巡林点滴
  除了25年两次的惊喜,王明华也曾遭遇“惊吓”。“当时我们在树上待了一二十分钟,那群羚牛才走”,当时他们刚出竹林,就遭遇到了一群羚牛,被吓了一跳,立即上树。而他们的突然出现也吓了羚牛群一跳。“一下子就冲过来了。”王明华笑着说,当时还年轻,上树也就是几秒钟的事,现在就有点费劲了,想想还是有点后怕。

  “与世隔绝”的工作

  40多人队伍,30岁以下只有3人

  平时上班巡山护林,周末休息时,王明华还是会拿起相机去爬山拍照,“上班有事做,休息的时候拍得更尽兴”。之前,王明华一年大概会在山里待上半年多,现在一年大概四个月左右。他所指的待在山里是指深入保护区内部的原始森林,手机在里面也没有信号,需要在里面待上几天。除了上述的远程巡护,平时他们也会在保护区的边缘进行日常巡护,包括守一些出入口等,当天都能返回站点。

  “有时候一个月也见不到一面。”王明华有一个13岁的女儿,暑假是一年之中他们为数不多的见面机会。夏天汛期,水比较大的话,出于安全考虑,他进山的次数会少点,女儿放假时间也会多一点。“她也想进山,但只想看大熊猫。”每次见面王明华的话不多,更多是拿拍的照片给女儿看,她也很喜欢。

偶遇大熊猫、睡前不聊家人 巡护员讲述25年巡林点滴
  说到照片,王明华的眼神一亮,拿出手机展示了今年过年前后刚拍摄的一些照片。“这个是宝兴县第一次拍的白尾海雕,这是世界上最小的猫头鹰姬鸮”,以及头部到尾羽蓝色由浅至深渐变的鸟儿等等,随着手机里的一张张照片滑过,王明华说起的“看了照片心情都不一样了”,变成了切实体验。然而现实并非只有风景,每个月两千多块的工资,野外长时间用不了手机的孤寂,让这份工作多少有些“与世隔绝”。

偶遇大熊猫、睡前不聊家人 巡护员讲述25年巡林点滴
  王明华介绍说,现在保护区一共有40多个巡护员,最大的55岁;30岁以下的只有3个,都是25岁以上。王明华第一次说起了担忧。“每年进山,去年走过的路基本都没有了,有时候涨水冲毁了,需要手脚并用攀岩绕行,能顺着动物的脚印走反而好走。”巡护员走过的路可以说是没人走过的路,这条路他们中的很多人走了一生,最后可能连脚印都不会留下。接力棒交给谁答案未知,但他们的故事已然像那些大自然中绝美的瞬间长久地留在了大家的脑海中。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林聪 图片及视频由阿拉善SEE四川项目中心以及受访者提供

  编辑 刘宇鹏

  (本文来自红星新闻APP,请至各大应用市场下载)

偶遇大熊猫、睡前不聊家人 巡护员讲述25年巡林点滴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595 字。

转载请注明: 偶遇大熊猫、睡前不聊家人 巡护员讲述25年巡林点滴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