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根凯
9月18日,时评版刊发《让“痕迹管理”回归本真》一文,读后颇有感触。
近年来,“痕迹管理”在基层被广泛应用,这本是一种管理改革,是督查考核基层工作的重要手段,但用着用着就变了味、走了样,背离了初衷,甚至出现了导向错误。
一些地方基层干部反映,每到年终,各种检查考核接踵而至且名目繁多,因无暇顾及,只能留下各种“痕迹”,疲于应付。有的为了体现工作成绩,将各种有用没用的材料统统放进档案盒,一个文件或一次检查下来,可能装档就是十几盒,资源浪费严重;有的基层干部将大量时间精力用在迎接考核检查上,根本没空帮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更让基层干部头疼的是,有时多个部门的检查考核同时下来,个人分身乏术、疲于奔命,只好加班加点补材料……以名目繁多的“痕迹”作为检验标准,落入形式主义窠臼,不但不能推动工作落实,反而助长弄虚作假之风。
在一些地方,“痕迹管理”甚至变异成部分基层干部应付交差和炫耀表功的手段。有的能力不强摆拍却在行,水平不高作秀却有招,投机取巧搞材料美化、晒纸上政绩,以求“邀功请赏”;有的为了应付检查考核,不惜欺上瞒下、无中生有,伪造材料……直言不讳地说,“形式主义留痕”都是“官僚主义考核”给逼出来的。填不完的报表、写不完的材料,以及各种突如其来的台账,占据了基层干部大量时间。这样的“留痕”,贻害甚大。
走样的“痕迹管理”,问题在下面,根子还是在上面。纠正这一乱象,不能搞“上面生病、基层吃药”,而要向上聚焦、找病根。各级各部门应落实好主体责任,主动出击、积极作为,以实实在在的行动释放信号、引领新风,有针对性地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材料多、报表多、签到多、图片多、考核虚等基层“十多一虚”问题集中“亮剑”。
走出“痕迹管理”的误区,应狠抓作风建设,真正把督查检查落到实处,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督查检查要有灵活性,尽量多到实地现场检查,增强督查检查的随机性,进一步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同时,强化担当作为,党员干部不能利用“痕迹管理”把责任下压、甩锅,而应本着为事业担当、为百姓尽责的原则,求真务实。
来源: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