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中华初识江姐家人 记一个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

(原创文章,作者:于中华 审核:何良庆)
于中华初识江姐家人 记一个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
1995年的一天傍晚,
四川大学的校园,
朋友陪我漫步,
我们边走边谈。
初夏的蓉城,
热浪已开始蔓延,
只有在黄昏时,
才有些许凉意拂面。
校园郁郁葱葱,
有人在散步休闲。
“看见前面那位了吗?”
朋友突然戳我一指,
神秘兮兮地对我言。
“他是谁?”
“你先看清楚,
过会再告诉你。”
那是一位中年人,
迈着轻盈的步履,
与我们走个迎面。
“彭书记好!”
朋友向那人打着招呼。
“您好 !”
那人满脸微笑地回应,
声调和气平缓。
只见此人,
五官端正,
慈眉善眼,
温文尔雅,
和蔼亲善,
一副学者的风度,
不禁令人赞叹。
他仍迈着轻快的步子,
与我们接踵擦肩,
渐渐走远……
朋友问,
“你知道他是谁吗?”
“我怎么知道?”
“他叫彭炳忠,
是我们学校党委副书记!”
“哦!”
“你知道他是谁的儿子吗?”
“谁的儿子?”
“彭咏梧!”
“彭咏梧?”
“你知道彭咏梧?”
“当然知道,
原重庆地下党的负责人,
川东游击队的政委,
也是江姐的战友和侣伴。”
“他就是彭咏梧的儿子。”
“他是彭云?
彭云不是在美国吗?”
我停住脚步,
向后张望,
感觉有些茫然……
“他不是彭云。
他叫彭炳忠,
是彭咏梧第一个妻子的儿子。”
“什么?
彭咏梧还有一个妻子?”
我一下怔住了……
对我来说,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对!
我知晓也就这几年。
他第一个妻子叫谭正伦 。”
朋友的语气确凿如山。
“那……彭咏梧和江姐结婚时,
谭正伦是否还活在人间?”
“当然活着!
谭正伦活到了1976年。”
“天哪!”
我不由地发出惊叹!
朋友对我的愕然,
并不在意,
只是娓娓道出事情的本原……
于中华初识江姐家人 记一个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
此时的我,
脑海里已是惊涛拍岸……
谁曾想,
妇孺皆知,
家喻户晓的江姐,
竟是彭咏梧的第二任妻子,
这着实令人诧然!
人们早就知道,
江姐的爱情故事——
感天动地,
摧人心肝,
彪炳史册,
千古流传,
让一代又一代人,
为之泪奔、礼赞!
那可歌可泣的一幕幕,
立刻在我的眼前重现:
彭咏梧被敌人残酷杀害,
头颅在城头上高悬,
怒目圆睁,
鲜血四溅。
目睹此情此景的江姐,
若五雷轰顶,
天旋地转!
万箭穿心,
肝肠寸断!
但想到党的事业,
自己重任在肩,
便强作镇静,
转身走开,
装作没看见……
从此,
她信念更加笃定,
战斗愈加勇敢,
道道难关咬牙挺过,
坚持战斗在最前线……
江姐被捕后,
在魔窟中的表现,
更是意志非凡:
一幕幕血腥场面,
一次次严峻考验,
面对敌人
惨无人道的毒刑拷打,
她始终高昂着头,
宁死不屈,
大义凛然,
以血肉之躯,
战胜了敌人:
电刑!
皮鞭!
烙铁!
竹签!
她怒斥着敌人,
向战友们高喊:
竹签是竹子做的,
共产党员的意志
如钢铁一般!
恶魔闻声心胆颤,
战友闻声志更坚。
在狱中备受折磨的她,
身穿蓝旗袍,
红马夹,
围着白围巾,
亭亭玉立,
英气俊贤,
年轻美丽的她,
像一支红梅,
迎着严寒,
绽放的愈加绚丽灿烂!
为迎接新中国的明天,
她带领战友一针一线
绣红旗的场面,
更是撼人心弦……
这一幕幕,
这一件件,
怎能把她和彭咏梧
第二个妻子的身份相连?
朋友细细的描述,
让真实的历史还原:
共产党员彭咏梧 ,
有血有肉川蜀汉,
既铁骨铮铮,
也有柔情的一面:
他认识江姐前,
真的结过婚,
妻子名叫谭正伦,
贤淑聪慧,
品正行端。
俩人爱情有结晶,
儿子就叫彭炳忠。
为了革命的需要,
彭咏梧毅然舍亲离家园。
地下工作紧张、凶险……
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
他思妻念儿,
情感与日增添。
他曾写信让母子来身边,
可时值孩子患病不能动,
加上他自己读书时,
欠下的债务未清还,
谭正伦只好留家中,
日夜操劳守家园。
地下工作保密的需要,
彭咏梧与家人音信断,
自此"下落不明",
夫妻失联……
共产党员,
是特殊材料做成,
铁的纪律须遵行。
时刻听从党召唤,
刀山火海冲向前!
因工作需要掩身份,
组织让彭咏唔与江姐,
把夫妻假扮。
二人在一起,
风雨同舟,
患难与共,
日久生情,
心心相连。
后经组织上批准,
俩人喜结良缘。
两年后,
儿子彭云降人间。
对敌斗争极艰难,
旦夕间都有危险。
万分残酷危急时,
江姐给谭正伦一信函,
意将儿子彭云托付她,
便于自己轻装上阵前。
于中华初识江姐家人 记一个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
谭正伦收信苦思忖,
深谙江姐慈母情,
百感交集无人晓,
泪湿衣襟心潮翻。
丈夫一别六年间,
生死不知无信传。
如今陌生女突然来信,
才知丈夫又把新家建,
生了儿子叫彭云,
还要将这孩子——
托付给她来照看。
谭正伦看完这封信,
内心激动,
五味杂陈,
左右为难。
怎么办?
怎么办?
一时惘然……
谭正伦真不愧为:
中华民族淑善女,
胸怀宽广晓大义,
心慈仁善明事理。
她深知:
彭咏梧、江竹筠,
他们正干大事情,
为了人民求解放,
舍生忘死不畏难,
他们都是大好人!
如今有难想到我,
我不分担谁分担。
谭正伦人虽很平凡,
心若一株圣洁的兰。
为了保护革命后代,
甘冒白色恐怖之凶险,
亲自把小彭云接身边。
黎明前的重庆特黑暗,
她带着亲生儿子彭炳忠,
抱着嗷嗷待哺的小彭云,
东躲西藏,
历尽苦难。
一次次逃脱军统的魔爪,
躲过敌人的搜寻、追赶。
特务想抓住彭云,
逼迫江姐就范,
这阴谋一再破产。
小彭云毫发未损,
生活平安………
不幸的是,
彭咏梧牺牲了,
江竹筠也落入魔掌,
含恨九泉。
他们成了共和国的奠基人!
留下了孤儿实可惨。
面对凶残的敌人,
谭正伦没有被吓倒,
她挺起瘦弱的身躯,
将眼泪擦干······
精心保护烈士遗孤小彭云,
付出慈母心一片。
即使生活最艰难的时候,
彭云喝的牛奶
也从未间断。
困境所逼的谭正伦,
曾狠心将自己的亲骨肉——彭炳忠
送给(他)人托管……
新中国成立后,
拨开乌云晴天见。
按国家规定俩孩子
都可以领到抚恤金,
可谭正伦只把
彭云的那份办。
她自己本可到
机关单位去工作,
为了照顾年幼的小彭云,
她主动请求去了保育院。
好一个谭正伦,
心有大爱,
摒弃私怨;
仁盖乾坤,
义薄云天!
不负他人一片心,
宁可自己担风险。
不让烈士遗孤受艰辛,
却让亲生儿子遭磨难!
她饱尝千辛万苦,
历尽千难万险,
终将俩孩子培养成人,
了却烈士的遗愿。
彭炳忠成为国家无线电专家,
彭云成为美国著名大学
计算机系的主任骨干……
谭正伦与江竹筠,
虽然终生没谋面,
但二人互相信任,
心意相连。
如此感情,
世所罕见!
真可谓:
大义泣鬼神,
真情动苍天!
她们都是杰出的女性,
都是伟大母亲的典范!
重庆解放后,
谭正伦背着小彭云,
四处打听江姐下落,
几经波折,
历尽艰难,
终于在歌乐山上,
找到了江姐的遗骸,
找到了英雄就义的地点。
她放声大哭,
哭声震惊了巴山蜀水,
悲哀让山城揪心黯然:
“妹子,
我把你的儿子带来了,
你睁开眼好好看看吧……”
朝天门低头,
嘉陵江鸣咽……
天府之国,
是让共和国骄傲的红色热土;
巴蜀大地,
有挺起钢筋铁骨的正气浩然!
看看吧,
这样一个人天共仰的家庭,
两位伟大的母亲情动人间!
江竹筠,
慷慨赴难,
为国捐躯,
国家英烈,
千古垂范!
谭正伦,
顾全大局,
克己助人,
大爱无疆,
事迹非凡!
朋友一边述说,
几度哽咽。
我认真地倾听
洒下泪水一片……
“就是彭炳忠,
也绝非一般,
他从不以烈士子女自居,
一生低调做人,
却常常给他人送去温暖。
他在学校的威信非常高,
师生们无不称赞,
佩服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朋友把故事讲完,
两位母亲的事迹
令人感叹!
苍天默哀,
大地无言,
桩桩事迹感天地,
巍巍丰碑立人间!
两位伟大的母亲,
英魂万古不灭,
精神千秋永传!
注:题材选自许曙明《红岩》后记中《初识江姐家人》一文,诗文以第一人称撰写,诗中的“我”即许曙明先生,在此特向许先生深表敬意、谢忱!
2020-10-11于三和园(完稿)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903 字。

转载请注明: 于中华初识江姐家人 记一个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