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网丨白米湾,茶满畈

诸暨网丨白米湾,茶满畈

      昔日学生劳动场景


白米湾位于诸暨市枫桥镇南面,由十几个低丘缓坡连接而成,曾办过高中。关于地名的由来,有这么一种说法:此处属黄泥山,早年周边农民上山开荒,间或挖到一窝窝白蚁,始称“白蚁湾”,后来传到邻近三村变成了“白米湾”,蕴含着老百姓对“白米饭”美好生活的期望。白米湾因“茶”而兴,因“校”而盛,凝成了别具一格的山湾文化。■周解荣

靠山吃山

白米湾属诸暨最早的茶叶基地之一,种茶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时“中苏友好”亟需大量红茶出口,枫桥区委顺势而为,于1960年10月在白米湾开辟茶园,此后还开办了林场和中学。经过十多年培育,到1976年我们上高中时,这里已是满目青翠、茶香四溢的成龄茶园,面积达400多亩。白米湾中学的校园,东、西、北三面由茶园拱卫,是“园中之园”。置身绿色幽境中的师生们,时时享受着扑鼻茶香。

“茶”无疑是白米湾立校之本。每届新生入学就开设《茶叶》必修课,每周两课时,一学年上完。白米湾有浙农大土化系、种子系毕业的专业老师。给我们授《茶叶》课的是总务主任蔡金焕老师,40多岁,师范毕业生,他从1964年创办学校时就在这里任教并协助学校领导管理茶叶生产。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吃茶老师傅”,懂茶、嗜茶,标配是一只积满茶渍的搪瓷杯。在校园总是杯不离身,茶不离口。遇到临时停电去发电机房,他是一手茶杯,一手电筒;值班打钟,右手在敲击,左手仍举着茶杯……《茶叶》课没有现成教材,蔡老师自己动手编写并刻印讲义,课堂上结合生产实际,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当时学校开设的政治、语文、数学等课程,到学期结束不一定考试,就是定下来考试有时也成了开卷为主,《成绩报告单》上“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打个等级。唯有《茶叶》课是例外,严格实行闭卷考试,成绩实打实的分数,不及格要补考。按蔡老师的说法:“在白米湾,懂茶是看家本领,严点多学点,一生享用,将来到社会上一定派得上用场。”

护茶,是白米湾的“规定动作”。新生入学通知上就明确“随带锄头一把,畚箕、扁担一副”,为的就是护理茶园。学校还专门给每个班都配备了一间工具间。学校在《日课表》上排定:每星期半天为劳动时间(一般为星期三下午),主要到茶山劳动,或除草施肥,或挖沟排水,或整枝补苗……施肥最讲究,先除去杂草使通道干净,再用锄头在靠近茶树根部地方挖出一条小沟,开挖时千万不能伤及根部,然后施上公共厕所的人粪料。这人粪料靠两人一组,一桶桶抬上山,然后用料勺慢慢浇下去,与此同时还要抓紧回填泥土防止外溢,确保茶树肥力。

依仗着丰厚的茶叶经济,学校有了一流办学条件。如教室、宿舍、大会堂都是依山而建的新瓦房,用电由大功率发电机保证,教学仪器、体育、音乐器材等装备先进,拥有200米圈跑道、4个球场的大操场,1978年就配置了进口彩电……学生进白米湾读书相当于“白读”(不用花钱),每学期的学费、书费、杂费总共才象征性地缴五毛钱,符合条件的还能享受到助学金。当年周边农村流传着歌谣:“白米湾,茶满畈,上学背茶篮,靠山好吃饭,读书勿要钱。”

“春茶战役”

“一年之计在于春”用在茶叶生产上最贴切不过了。春茶品质好、价值高,但生长季节性强,所谓“早采三天是个宝, 迟采三天变成草”。白米湾茶园遍布十多个小山头,面积这么大,社会上又无法提供劳动力。学校只能自力更生,发动学生上山采茶,在每年3月至4月间组织“春茶战役”。

“春茶战役”在大操场誓师大会和阵阵鞭炮声中拉开帷幕。初上茶山,大家都摩拳擦掌,希望有个好战绩,但真正下手时还得掌握技巧,特别是手、脚、眼睛和茶篮的搭配。“班自为战”竞争激烈,主要体现在数量上。学生“定量”指标是每天5公斤。规定一天两次将鲜叶送到茶厂过秤,碰到雨天要除去水分折算。次日早晨各班的“战绩”便张贴在公告栏上。通常是高二各班遥遥领先,彰显“熟手”优势;高一各班则是势均力敌,上下仅差几公斤。名次落下时,班主任就会晚上开班会,进行再动员;有时也会一大早上山,让学生围成一圈,请“采摘能手”现场示范。高二学长们经验丰富,私下传授我们许多妙招:如茶篮选择宜小不宜大,否则难以施展;再如雨具,春雨时节雨伞不顶用,一阵风就掀翻,戴笠帽、穿雨衣、腰间系根带子才稳固……

全校260多名学生,日均采摘总量1500公斤以上,人均6-7公斤,手脚快的能达到10公斤以上,而且愈战愈勇;手脚慢的3-4公斤,显然够不上定量标准,但竞争中体现同学情义,关键时刻总能悄悄收到几把“友谊茶”,顺顺当当过关达标。

轮到茶厂上夜班是男生们最惬意的事。不仅新鲜、好奇,而且有夜宵吃,食堂“公菜”吃腻了,总想换换口味。另外,白天可以名正言顺赖床睡觉。

一组夜班人马一般为10人。厂方很重视,先开展技术培训,由师傅按“出口茶”要求讲解制作流程并演示。上岗时一台揉捻机分派两人,先将萎凋好的青叶倾倒入桶,再压盖,然后正式启动。茶厂机械化水平高,全校一天的采摘量,要不了几小时就可完成揉捻任务,送至发酵、烘干等后道工序。零时左右,林场食堂准时送来面条、米粉点心。因为林场自己养猪、种蔬菜,这夜宵显然油水足、配料多、香气浓,加上年轻人正饥肠辘辘,用不了几分钟就碗底朝天。接下来,就是兴奋地聚集在车间一角,享受最海阔天空的时光。什么“钱某大将腰插双枪、抢新娘”、什么“某高癫佬错砍树丫、眯得眯错错”……都是半夜惊奇!

如果把整个“春茶战役”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那么前阶段大家情绪激昂,到了中后期由于身心疲惫,操作单一,又两三个星期没有回家,不免情绪低落,甚至生出厌倦情绪。这时,学校就拉出电线把高音喇叭装到茶园树干上,播放文艺节目,调节学生心境。学校领导也频频广播喊话,激励“英雄扬鞭催战马”。

4月中旬,各山头青叶基本采完,学校不再圈定区域、硬派任务,任由大家自主清扫“战场”。霎时满畈茶园变得活跃,大家开始放飞心情。有的嬉戏追逐,有的三五成群摆龙门阵,还有几个胆大的茶篮一抛,攀树采木耳、上山挖毛笋,用饭盒蒸煮后,在寝室分享“战地”美味……

再续华章

“春茶战役”是特殊年代的历史片段,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而退出人们的视线,成为过往。与此同时,白米湾中学全面贯彻国家全日制教育改革新政,实行“场校分离”体制,仅保留操场附近部分茶园,实现从“茶篮”到“人才摇篮”的华丽转身。

白米湾茶山满畈,空气清新,环境幽静,是静心读书的好地方,加上当时教师尽职,学生刻苦,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许多学生由此赶上“高考直通车”,在高校深造后逐渐成长为党的高级干部、共和国将军、著名科学家及各条战线的有用人才。白米湾因此声名鹊起,成为周边地区“高考升学”响亮品牌。

1997年因全市教育规划调整,白米湾校点被撤并。此后20多年校园一直闲置,但值得庆幸的是茶园苍翠依然,茶缘始终未了。满畈茶园作为白米湾的标记,始终定格在历届学子的毕业照上,成为美好青春的印记;校友重返母校都会第一时间冲向茶园,亲近倾注过青春和汗水的棵棵茶树,品味久违的茶香味道……值得庆幸的是今年1月诸暨市委市政府重新规划,启动白米湾旧校舍修复工程,相信白米湾的特色文化必将继往开来,再续华章!


声明:本文转载自【诸暨网】,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联系更正、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932 字。

转载请注明: 诸暨网丨白米湾,茶满畈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