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边员图门:每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

本文转自:光明网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静远 彭俊 于晓丹):“这是爷爷的岗哨,这是爸爸的岗哨,这是我的岗哨……”顺着图门手指的方向望去,3座岗哨并排矗立着。登上最高的那座岗哨,周边情况尽收眼底,随之展开的还有图门一家三代人跨越世纪在草原深处接力守护的故事。

护边员图门:每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

(三代人的三座岗哨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三代护边”

呼伦贝尔市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全市边境线长达1733.3公里,在这条漫长的边境线上有这样一支护边员队伍:他们是一群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常年奔波在祖国绵长的边境线上,协助边疆地区党和政府守边护边、维护边防安全,为祖国的边防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被誉为流动的哨兵、有生命的界碑。

“不穿军装却甘守边防,不是战士却一心戍边”,新巴尔虎右旗贝尔苏木贝尔嘎查的图门一家三代人,都是这支光荣队伍中的一员。

护边员图门:每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

(护边员图门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图门一家世代居住在巴尔虎草原,他的祖父巴日哈萨巴达是贝尔边境派出所最早一批的护边员。1939年诺门罕战争爆发,图门的祖父拿起钢枪,加入当地的抗日武装。

战争结束后,一起参战的牧民告诉图门的父亲希日胡:“巴日哈萨巴达在战斗中牺牲了。”就这样,为祖国守边的担子就落到图门的父亲肩上,而祖父临行前留下的“一定要守好这片草原”这句话,也从此成了图门一家的家训。

“阿爸从小就告诉我,这里是我们的家,我们出生在这里,就必须担负起守边护边的使命。”在祖辈和父辈的熏陶下,图门从小就立下了卫国戍边的志向。

1985年,18岁的图门刚符合民兵选拔条件,就骑马到20公里外的苏木报了名。第二年,图门以马上射击5发全中的好成绩获得民兵比武第一名,被旗人武部选拔入伍。服役期间,图门曾荣立三等功。

退伍后的图门放弃到市区工作的机会,选择接过父辈手上的接力棒,当了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正式成为家中第三代“护边员”。

边境线上的“翻译官”

图门家的蒙古包里,一面墙上摆满了一家三代卫国戍边的照片和荣誉证书,还有早年父辈巡边用过的望远镜、水壶、马鞍等。

在一个木制相框里,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上,一名边防战士正和一位身着蒙古袍的老人交谈;老人便是图门的父亲。上世纪90年代,图门选择回到家乡当“护边员”也和父亲有关。

退伍那年,作为优秀士兵,图门本有机会留在部队。当时,他的父亲因意外,摔断了三根肋骨,由于语言不通,没法到医院看病,这件事让图门决心回到家乡,“我不能连回报父母的恩情都做不到。”

从这以后,图门开始自学汉语,成了“边境线上的‘翻译官’”,一来是为了帮助牧民们解决日常看病、牲畜过境等需求,二来也能更好地完成守边护边的工作。

护边员图门:每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

(图门 央视网记者 于晓丹 摄)

自从当上了护边员,图门的生活中就不再只有自己的小家,大多数时间他都在为“大家”的事儿忙碌着,女儿生孩子的时候、妻子生病的时候他都不在身边,“两边的事情,肯定会有一边照顾不到的时候。”

邻居曾劝他:“咱牧民管好自己的羊就行了,管那么多闲事儿干啥?”每每听到这类话,图门总会回复对方:“我们家离中蒙界湖贝尔湖有500米的距离,几代人一直都生活在这里,我们出生在这里,本就有义务守边疆。”

“边境线上的工作,冬天是冻的,夏天是热的”,作为北疆“红色堡垒户”,图门在完成巡边任务之余,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策马往返于各个执勤点位,为新入职的护边员讲解护边技能,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把管段跑上两三遍。

护边员图门:每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

(图门的“护边日记” 央视网记者 于晓丹 摄)

每一座蒙古包就是一所流动的哨所,每一位牧民护边员都是时刻在岗的哨兵。有一次,图门夫妇得知莫能嘎查毕力棍的515只羊丢失实情后,夫妇俩半夜到边境线附近四处寻找,终于找到要过边境的一群羊,俩人赶紧联系丢羊的户主,他们把515只羊安全送到家。

这样的例子在图门的日常工作中不胜枚举。提起牧民们对自己的感谢之情,图门却说:“这不是感谢不感谢的事情,我这一辈子想做好一件事,就是护边,也是祖父和父亲交给我的最重要任务。”

特殊的“战友情”

图门家住在贝尔湖边,这里每年一到冬季,便极易发生牲畜越境。

今年1月,图门在草场放牧时,接到贝尔边境派出所电话称有十几头骆驼在中蒙边境觅食,随时可能越境,他顾不得自家羊群,跨上马便奔向边境线。

图门凭借经验锁定了骆驼群行踪,当图门协助民警将骆驼群驱离边境返回牧点时,发现自家本就不多的羊被沙尘暴吹散了数只。他并没有向边境派出所民警提及此事,后来,还是民警从牧民口中得知了这一情况,一起想办法给他补上了损失。

在“红色堡垒户”辐射范围内,护边员们会分组进行巡边,边境范围内一有什么特殊情况,他们都会及时上报给嘎查党支部、苏木党委、边境派出所、边防部队,守护好边疆的安全稳定。

护边员图门:每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

(图门在展示三代人护边的照片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贝尔边境派出所所长占军介绍,因为对周边环境极为熟悉,图门对出现在周边草场上的陌生人及草场上发生的细微变化十分警觉。图门这些护边员们无形中填补了军警巡逻管控的盲区和死角,形成一张“疏而不漏”的安全网络。

从石头路到柏油路,从徒步难行到策马巡边,从完全依靠人力到配备信息化装备……图门介绍,这些年国家对护边员的政策补贴和待遇不断提高,还配发了巡逻装备。

几十年来,图门风雨无阻,坚持每日两次巡边,累坏了8匹马、骑坏了6辆摩托车,他所在的边境管段从未发生过人畜越境的事件。他也因此被内蒙古自治区和内蒙古边检总站授予“边防工作先进个人”“十大优秀护边员”“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直到我老得动不了的那天,我会像父亲一样,把护边的任务交给我的儿子。”图门希望儿子毕业以后能成为一名移民管理警察,把“三代护边”传承为“世代护边”,把与边境派出所的“战友情”世代传下去。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304 字。

转载请注明: 护边员图门:每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 - 楠木轩